李宝武
(绥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 绥中 125200)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从原始的刀耕火种,自给自足的个体农业到现代农业,人类社会通过科技进步和土地集约利用取得了巨大的农业生产成果,但是它基于大量消费大量的资源和能源。现代农业也带来了一些严重的弊端,引发了一系列具有全球特色的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农业的方向和方向成为思考的焦点。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农业的目标不仅仅是增加产量,而且是提高产品质量,确保食品安全。不仅要提高土地产出率,取得经济效益,还要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服务功能,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本原则,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手段,形成集约化农业发展模式,立足现代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具有较高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未来农业形式。
中国在研究生态农业理论体系,生态农业探索和扶持政策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阻碍生态农业快速发展的问题。
在多学科理论的共同支持下,生态农业是一种农业类型。它不仅涉及大型农艺学,生态学,环境科学,还涉及经济学,市场营销等。它是典型的跨学科理论支持系统。从单一学科来看,中国已经建立了一套成熟的学科体系,研究工作更加深入。然而,如何超越单一学科理论,实现跨学科理论的有机整合仍面临困难。了解技术情况比较严重,导致一些生态农业技术研发只能满足单一学科的理论要求,难以发挥综合优势,但尚未形成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还受到土地管理规模,农业生产经营特点,市场化程度等重要因素的影响。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发展理论体系势在必行;这个理论体系应该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不仅要关注生态环境的好处,而且要忽视经济效益。寻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平衡,构建生态农业支持理论体系,构建适合我国大规模推广的生态农业模式。
生态农业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不是一项简单的技术,或者是几项单独的技术都可以支持该操作。它需要组织各种单一和复杂的技术来形成一个技术系统。然而,这种技术体系的建设不仅要通过农民对一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的试验,而且还没有足够的基础理论来准备对实验的新模式进行总结并提出理论水平。目前,对中国生态农业技术的研究更多的是后续策略,重新审视西方现有技术,并试图在中国推广,结果普遍较差。直接导致当前生态农业技术研究和开发中缺乏低成本技术,缺乏市场推广技术。打击低效农业的重要途径是开发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关键技术。这些技术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显然,具有这一特点的技术成果还相对缺乏,特别是真正用于生产的这类产品较少,而生态农业发展的技术体系滞后。
政策支持是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生态农业对农民来说仍然是一个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没有政府的政策指导和支持,短时间内难以广泛开展。中国高度重视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发展生态农业,但是,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还比较少,缺少配套政策。到目前为止,国内农业支持政策主要涉及农业生产体系,农产品和农产品价格改革,农产品经营和流通体制改革,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减轻,农民增收,扩大农业,农村投资等。
近年来,生态农业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果。节约农业资源,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与发展。生态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农业工人生态意识差,配套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必要的政策保证。只有加强科技人员培训,建立完整的生态农业服务体系,完善相关政策,加大对生态农业的支持力度;重视龙头企业和其他组织的培育,推动生态农业产业化,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