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吉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区洱源县农经管理站,云南 洱源 671200)
洱源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西边境片区规划县,也是云南省级革命老区县。下辖9个镇乡88个村委会和2个社区1211个村(居)民小组,总人口29.4万。2013年,洱源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59户23150人,贫困发生率为9.08%。全县贫困面较大,扶贫开发工作任务重、难度大。洱源脱贫攻坚工作于2015年8月正式启动,经2015、2016年三轮“回头看”和 2017年查缺补漏及扶贫人口动态管理,截至2017年1月份,全县在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7421户29390人。
经过走村入户调查摸底,洱源县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显示:7421户中因病致贫1575户,因残致贫447户,因学致贫205户,因灾致贫37户,缺土地36户,缺水41户,缺技术836户,缺劳力644户,缺资金2957户,交通条件落后289户,自身发展力不足354户。
洱源县精准扶贫大数据资料显示全县因缺资金而致贫的有2957户12344人,占全县建档立卡户和人口的39.85%和42%。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纳克期(Nurkse)在他的《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认为,发展中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中存在着两个恶性循环,一个是因为低收入而导致低购买、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一个是低收入导致低购买、低投入、低资本形成、低生产率、低产出、再到低收入。走出贫困,就一定要加大投资力度,进而促进资本的积累与形成。2016年1月,洱源在产业扶贫中,除农户常年生产投资外,还通过四种模式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筹资。
按每户扶持资金不低于3000元标准,全县为7421贫困户(享受扶贫政策)兑付补助资金4638.15万元。
提供5万元以下、3年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级建立风险补偿金的信用贷款。仅2017年,有5117户建档立卡户申贷21341.7万元。
组建131个扶贫互助社,2016年注入资金1610万元。
投入“四到县”财政扶贫资金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680万元。
通过以上模式,洱源筹资28269.85万元(不包括农户常年生产投资),针对国内一般性农产品普遍过剩,劳动力价格高的现状,结合当前中国扶贫机制上由主要依赖经济增长的“涓滴效应”到更加注重“靶向性”,由“灌水式”“输血式”的传统扶贫模式向“点滴式”“造血式”转变。洱源发展苹果、核桃等经济林果2800亩;山嵛菜、大荚豌豆等蔬菜5442.6亩;玉米、马铃薯等粮食9008.7亩;灯盏花、木香等中药材11195.15亩;养殖肉牛3190头、生猪7172头、山羊11003只、土鸡25600羽。采取五种类型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变“产品”为“商品”。
“去年,跟着鑫茂专业合作社种了两亩黑洋芋,收益不错。今年,合作社又推广种植羊肚菌,回去也想种上两亩。跟着阿旭干,不会错!”建档立卡贫困户王文波如是说。“阿旭”就是乔后村鑫茂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桂旭。陈桂旭曾经有过多年外出打工和食品销售经验。回乡后,他通过多次考察和咨询,决定成立鑫茂专业合作社,种植“黑金刚”马铃薯和黑玉米。他深知,只有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才是农民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出路。2016年,陈桂旭带领12户入社社员实验种植了30亩黑洋芋和30亩黑玉米。试种成功后,产品一炮打响,供不应求,鑫茂专业合作社让社员尝到了甜头。
洱源县乔后镇丰乐村委会下北组村民段庆昌则反映:一亩田收入1000斤左右的青大麦,以前是要背到街上卖,现在在村里就可以卖给从事酿酒的合作社。
合作社便民又助社员增收,洱源县炼铁乡纸厂村志和山萮菜种植合作社山萮菜种植面积1240亩,年产业值达680万元。每亩山萮菜收益在8000元以上,纸厂村81户建档立卡户户均增收在15000元以上。右所镇焦石村成立长斌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组织发动群众210户种植重楼、木香等中药材2300亩,其中建档立卡户82户户均增收在13000多元。
破解“小农业与大市场”的矛盾问题,必须规模经营,走现代农业之路,解决传统农业弱质性和农民的竞争弱势问题。农民专业合作社熟悉村情、民情,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成员地位平等,实行民主管理”的原则,又为社员提供资金、信息、技能培训等服务,实现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这是合作社的优势所在。2016年至今,洱源建档立卡户参与的合作社有105个,其中20个扶贫专业合作社有1993户建档立卡户通过上述模式筹资9202万元后入股。“合作社+农户”,主要面向除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3个重点村外的建档立卡户,2年来有2785贫困户增收2230万元,户年均增收4000元。
合作社贴近农户,但目前在云南省欠发达地区合作社规模普遍不大,抗风险能力低。而企业在资源、渠道、项目等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不仅可以为农产品等搭建平台,打开销路,更可以为贫困地区引入合适的产业模式,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到企业中就业。同时,对企业来说,扶贫过程往往伴随企业自身市场规模的扩大,是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参与扶贫也能有效提升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是企业践行社会责任的良好途径。但是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在“企业+农户”模式中处于弱势、被动的地位,在利益分配上没有决定权,很难保障自己的利益。而公司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必定会利用自身优势来尽可能地向农户争利润,洱源县政府利用项目贷款等途径协调好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机制。采取一企帮多村,多企帮一村的方式结对帮扶贫困村,确保全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3个重点村均有不少于1个企业结对帮扶。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在产业培植、收购农产品、提供就业工作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帮助贫困户增收脱贫。
西山乡是洱源的深度贫困乡,属典型的高寒山区,距县城92km,是一个传统农业乡镇,家家户户都有饲养黄牛的习俗,到2016年底,全乡黄牛存栏13708头,出栏4511头,产值超过2000万元。2017年,西山乡采用“政府扶持+农户自主经营”的模式,扶持375户发展黄牛481头。洱源县扶贫指挥部积极协调洱源益新硕庆肉牛养殖有限公司,按照“保护价收购+集中点示范育肥+企业回购”的模式,与公司在西山乡设立固定牛源收购点,以高于现行市场价格收购当地土黄牛。从6月份开始,公司深入到西山乡收购黄牛,月收购150头多头,付给群众70多万元。
云南大理洱宝实业有限公司为山区群众免费种植优质梅子树3.5万亩,免费提供种植和改良技术,免费发放有机肥,壮大梅果、核桃产业,促进农民增收。仅彝族聚居的松鹤村民委员会是梅子年产量达到7000多吨,产值1000多万元,由原来的贫困山区变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公司还促进了全县九个镇乡的山区、半山区梅果、核桃产业的持续发展,全县近8万山区群众享受到了梅果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2008年、2011年,洱宝公司先后两次被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社会扶贫工作先进集体”。
“公司+农户”除面向本县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和23个重点村外,还带动部份非贫困村的贫困户。2016年至今,全县42家企业结对帮扶3845贫困户,其中带动1640贫困户筹资8200万元发展梅子、大蒜、乳牛、黄牛、土鸡等产业,增收2000多万元,户年均增收3730元。企业还吸纳贫困户劳动力常年用工631人,支付年工资1014.4万元,季节用工3270人,支付工资223万元。按照 “公司+农户”的模式,2年来3845贫困户7767人增收3200多万元,户年均增收4209元。
互助社主要面向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走互助合作,发展共赢模式。
永兴村吉菜于2016年7月成立,互助资金规模32.8万元,入社农户56户237人,其中建档立卡43户191人。互助社放款资金28万元,引进西南红饲料企业投资12万元成立养鸡扶贫互助社,建可养鸡12000只场地。受益人口56户237人,其中建档立卡43户191人,由公司提供鸡苗、饲料、药品,派出技术员指导养殖户养殖,出栏后,按每只鸡5元支付养殖户代养费,回收成品鸡,2017年,养殖场共投放了两批鸡苗,每批6000羽,共12000羽,每羽代养费5元,带动农户增收6万元。
2016年全县注入资金1610万元,组建131个扶贫互助社,组织223户农户 (其中建档立卡户120户),筹集资金600万元,在乔后塘上、西山阴值、三营石岩、牛街北村、茈碧湖永和百合、茈碧湖吉菜建设养殖小区6个,与乳品加工、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合作。通过互助社带动扶持建档立卡户的模式,2年来有2773贫困户增收560万元,户均年增收1000元。
实现财政资金对企业、合作社的有偿使用,可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效减少财政项目中腐败问题。洱源县开拓创新,积极探索量化入股资产收益扶贫。投入“四到县”财政扶贫资金和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680万元(40万元/村),支持1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发展,量化到建档立卡贫困户。由党支部(村委会)牵头,组织建工档立卡贫困户组建扶贫合作社,将扶持资金量化为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股金。扶贫合作社结合实际,与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签订《洱源县脱贫攻坚量化入股合作三方协议书》,确定资金用途和收益分配办法,将扶持资金以入股或委托贷款方式交给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用于生产经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将收益70%直接分配建档立卡贫困户,30%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目前已参股龙头企业7个,发展乡村旅游发展项目3个。2年来有2604贫困户受益,户均年增收220元。
劳务输出工作面向全县农村富余劳动力并有针对性的帮扶建档立卡贫困户。2018年2月28日至3月6日,洱源县人社局和县扶贫办联系富港电子、TCL空调(中山)有限公司、珠海华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省内外用工企业40多家企业驻扎洱源,利用九个镇乡赶集日人员集中的时机,分别开展洱源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百日行动”暨“春风行动”现场招聘会。此次共推荐岗位分为省外、省内州外和州内企业三个层次,共提供就业岗位2600多个,共有2300多人到现场咨询,有261人达成就业意向。
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洱源县把劳务输出(不包括县内用工)作为贫困户增收的重要工程,主动谋划贫困户劳动力外出务工工作,2年来全县共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196场次,培训26150人次,向广东、深圳、昆明等地输出劳动力15913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805人),有2725贫困户增收2624万元,户年均增收5000元。县内建档立卡贫困村凤羽镇庄上村成为“云南省外出务工明星村”,全村1008人外出务工 (其中建档立卡户有161户259人),户均增收2.7万元。
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洱源仅通过以上5种模式,发展产业项目覆盖建档立卡贫困家庭14732户,增收8671万元。全县7421贫困户户均受益1.98次,户均增收11684元,户年均增收5842元。2017年12月31日全县在册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7421户29391人,经省州初步考核有6233户26148人达到脱贫退出标准,还未脱贫1188户3243人,贫困发生率从10%降至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