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佳宁
(沈阳大学,辽宁沈阳110000)
(1)满族发源于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受北方气候环境及地理因素的影响,形成了满族特有的文化艺术形式,其中满族刺绣就是这种艺术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刺绣纹饰的针法独特,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受到汉族刺绣的影响,又独具满族自身特色,经过不断地民族文化融合及传承演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针法,给满族刺绣纹样起到画龙点睛之笔。
(2)满族刺绣可分为民间刺绣和皇家刺绣两大类,民间刺绣虽不如皇家刺绣纹饰华美,材料精良,绣工精美,但却具有生动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构图气势恢宏,纹样题材更加生活化的特点,受到了大众的喜爱。满族的刺绣的传承方式多为母女相传或是邻里相传,刺绣的时间和地点也是相当的随意,可以是房前屋后邻里一边闲话家常,一边刺绣,也可以是田间地头干活休息之余。有的刺绣也作为女子的陪嫁用品,这些刺绣体现了女子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3)满族刺绣常见于枕头顶、幔帐、门帘、肚兜、手帕、荷包等日常生活用品。[1]其针法上,既继承了汉族传统刺绣的针法又有满族刺绣独特的方法,如平绣、包绣、补绣、纳沙、盘金绣、打籽绣、套针、虚针、施针、堆凌等。这些丰富的刺绣方法使满族刺绣纹样更加生动,极具特色。
(1)满族刺绣是以针代笔的绘画,绣线就像是一幅绘画中的颜料,色彩越多画面越丰富。绣线的类型有丝线、棉线、金银线、发丝等。线的粗细材质选择要根据布底材质、刺绣品类、图案特征等的不同搭配组合,绣线绣布的搭配要恰到好处,相得益彰。
(2)满族刺绣的民俗刺绣通常以缎子居多,缎子面光滑细腻,色彩丰富鲜艳,用于制作服饰、鞋帽、枕头顶,由于缎子面料光滑,色彩鲜艳、丰富,绣后效果精致华丽。由于满族人崇尚白色,因此白色也是常用的布料。如果以软缎、棉布为绣面,需要将软布和棉布糊在尺寸相当的袼布上,袼布是涂抹浆糊粘在一起的,熨平之后平整硬实,与绣面粘合后可直接拿在手中进行刺绣,无需绷子。[2]如纳沙必须在纹路清晰的面料上进行刺绣。绣布种类繁多,针法与绣布及纹样相互配合,据情况而定。
(1)平绣是满族刺绣中最常见的针法,平针绣包括直针、斜针、长短针等方式,直针用于绣出风景纹饰的水面等,斜针则是用来绣植物花瓣,在刺绣过程中,花瓣的颜色要丰富,而色与色的过度之间就要用长短针的绣法,这样使过度更加自然生动,衔接处不至于死板。植物的叶子也常用长短针来表现,树叶从上向下,由外向内,外沿对齐,颜色外浅内深。
(2)打籽针法被认为是最古老的锁绣法的发展,适宜绣装饰性较强的图案,其绣法是,在整出底面后,一手拉住线,用针芒在附近底的线末端在线上向内绕一圈,向离原针处的一二根针的地方下针,再收紧圈线,便成一籽。线必须捻匀,起针落针的力道也必须一致,否则力道大的籽就会变大,力道小的籽就会小。
(3)盘金绣是平针绣的简化,作装饰绣品,起到美化和调和色彩的作用。经常与打籽针一起运用。盘金绣以丝线图案为依据,将金线回旋,加于已绣或未绣的图样边缘。绣线有“双金”“单金”之别,一般以双金为主,其线条方向依样盘旋,故称盘金绣。在满族民间刺绣中盘金绣常常用作一些形状较复杂的纹样,也常常用作勾勒图案的轮廓,或者是表现凸起的线条,使纹饰更具立体感,更能表现纹饰的层次性。
(4)包绣也是满族刺绣的一种形式,将所要表现画面主体事物,绣前在布中填充上棉花,在绣在背景上,常常表现凸起的人物或是表现人物的面部。
(5)纳纱绣也是满族刺绣中常见的形式,纳纱绣起源于苏绣,后被满族人学习并运用于满绣中,苏绣中原称戳纱,而北方称为纳纱,以素纱为底绣,用彩丝绣满纹样,四周留有纱地。用色依花样顺序进行,内深外浅,或外深内浅均可,适宜绣制实用绣品中的被罩、床毯和人物服饰。
根据满族人的习俗,满族未结婚的女子在刺绣过程中,不能绣人物的五官,因此在满族民间刺绣中,也有“不开脸”的说法。在刺绣人物纹样的过程中,先将人物的脸留有空白,或是先用笔画出五官,在结婚后再将人物的五官进行补绣。这也是满族刺绣中特有的风俗习惯。
辽宁地区的满族刺绣,辽北、辽南、辽西地区的也都有不同,辽南地区受到苏绣的影响,所绣的纹样针法细腻精美,色彩也偏向苏绣色彩,明度较高,而纯度较低。而辽北辽南地区的刺绣针法则比较恢弘大气,不拘小节。
满族刺绣与苏绣等汉代刺绣针法上最大的区别是,汉代刺绣在绣前多是将丝线劈开,在进行刺绣,以突显纹样的细腻感。[3]而满族刺绣的在绣前大多不劈线,这是由于满族所在我国东北地区,地域严寒,刺绣在衣服上的纹饰多体现其厚重感。
满族刺绣针法,因多为口耳相传的方式进行创承,因此如今有很多已经失传。如今很多高校都将满族刺绣引入课堂教学中,学生们学习满绣针法,并将满族刺绣针法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满族刺绣还需我们不断的努力进行保护和发扬。
[1]王旭东.浅谈满族民间刺绣的特色[J].包装世界,2012(04):6-7.
[2]刘荣超.满族民间刺绣的艺术特征与意蕴[D].山西大学,2012.
[3]王欣.当代苏绣艺术研究[D].苏州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