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冬
摘 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之一,便是发展乡村旅游。其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重要的手段,也是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旅游者选择这种旅游方式的动机是对大自然和生活方式的是回归。我国广大农村拥有较好的生态环境和特色农业。
关键词:乡村旅游;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3;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064(2018)22-0231-02
在20世纪80年代时,中国乡村旅游逐渐兴起,并在90年代时得到的广泛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距离逐渐缩小,加之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逐渐向乡村田园生活靠近,也促使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但我國乡村旅游仍旧在发展阶段,还需要根据国内外有关的理论与实践,不断的完善。
乡村旅游可以被称为现代旅游的新事物,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却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乡村旅游主要包括:农村自然风光、人文遗迹、农民生活、田园体验等各种以农村环境为中心的旅游内容。且,促进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例如:环境因素,由于城市环境与空气质量的不断下降,人们越加向往农村的清新空气,环境的清雅闲适。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越加向往农村的慢节奏生活,以缓解压力,亲近自然。以及,农村地形复杂,包含着众多历史人文古迹,值得人们去探索与发展,也吸引着众多徒步爱好者的青睐。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要内容为城市居民前往的短期度假、休闲、聚会等活动,远程游客前往的主要目的为探索乡村的历史文化,以及各种考察活动等。
1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1.1 经营者不清晰乡村旅游的内涵、未能做到农业与旅游业的有效结合
可以说,乡村旅游将农业与旅游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同时也是现代农业的新型管理方式。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乡村旅游的认知也在不断深入。但仍旧会产生误解,如仅重视旅游,未能将农村的生产作为中心来发展。导致农业经营收入低下,仅依靠旅游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维持生活,结果在旅游淡季时,无任何经济收入,波动起伏较大。或,农业经营者将土地的价值作为单一的经营思想,认为旅游业为副业,可有可无,导致旅游业未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1.2 缺乏科学有效的旅游项目规划,投资与经营问题不断
众多乡村旅游区都存在规划与控制不足的问题,常会出现各种环境破坏的现象。包括一哄而上、修路造房等影响生态环境健康发展的现象。在未能经过充分的科学指导与开发的前提下,众多旅游资源的使用,都存在的各种问题,导致利用程度较低,科研调查不足,资源严重浪费等恶性发展。严重影响乡村地区的整体发展质量,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影响人们的旅游体验[1]。
当前,我国乡村旅游的投资与开发存在极大的盲目特点。一旦发现有资源可以开发,就会效仿其他投资方式投入成本。但在经营时,为节省开支便会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即,人们在对该景点失去兴趣时,变会换一个开发点,再次进行短期的投资,并持续采取粗放式的经营模式。导致众多已经建成的旅游景点,既影响了环境,又造成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等资源浪费的现象。且未能精细化开发,导致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内涵,仍旧处在一种自发状态下,未能将旅游景点的真正价值发挥出来。
1.3 基础设施落后、服务水平低下
乡村旅游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因此众多乡村旅游景点的交通、食宿、卫生等基础设施都难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要。由于生活习惯、基础设施以及各方面的问题,众多农家住宿的设施都较为简陋,也未能做到消毒等基础工作。以及,排污管道不通畅,生活垃圾等随处排放。生熟食混合,以及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等都得不到有效的保障。一些乡村旅游区域的从业人员缺乏规范的训练与培训,服务水平低下。小农思想的束缚导致缺乏长远的思维,对外来游客漫天要价,宰客现象常见。众多现象都严重制约着乡村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甚至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
旅游产品产品单一、雷同化,缺少特色;不能自成体系旅游景点的配套服务水平不高。到乡村地区旅游的大多是城市游客,他们的日常生活习惯使得他们对基础配套服务的要求相对比农村居民要高,但是很多景点附近的相关基础配套设施并不是很完善,旅游前后的衣食住行等各方面的服务品质较差,影响了游客的旅游体验[2]。
1.4 旅游产品零碎化,景点布局单一
乡村旅游景点的主要内容为景物的建设以及各种农家田园风光。但受到农村地区的田地的阻隔,难以形成整体的、区域性的景点,导致碎片化布局明显,游客旅游负担进一步增加。且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较浅,无法满足城市旅游人们的基本需求。
且当前乡村旅游产品都基本停留在观光型阶段,仍旧未能深入的挖掘民俗以及乡村农耕文化的内涵,参与型、度假型产品十分少见。同时,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期间,未能形成有特色的产品,也常常发生克隆或同质化的现象。加之乡村旅游产品未能形成体系,缺少主打品牌,以及各种衍生品牌,将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谱系以及延伸不足,资源形态上的加工未能形成产品形态化,深度不足,难以得到长足的发展。
1.5 缺乏市场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近年来的乡村旅游经济得到了广泛的发展,逐渐以规模化、市场化、品牌化的方向而存在。但有些区域的乡村旅游缺乏规范的引导,经营者的市场营销意识不强,自然缺乏有效的宣传力度,也无法对项目进行精细化管理,完善的策划以及推广。市场辐射能力狭小,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吸引力、影响力等的发展有限,市场占有率极低[3]。
众多问题导致乡村旅游的发展效益低下,制约着其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众多因素共同发挥作用,包括业主的各项投入、辅助设施的投入、游客满意度以及游客的反馈结果、宣传效果等众多方面。
2 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举措
2.1 政府指导,统一开发
利用政府的力量,不断完善管理体制,施行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在人们提出的“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下,也同样适用于乡村旅游开发工作。因此,应充分结合政府的扶持,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乡村旅游的规范化管理。
在以后的发展中,乡村旅游要走向产业化的方向,要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并在统一的规划改造下,实现长远的发展。当前,国内外众多实践表明,以政府为指导核心的乡村旅游产业,都有了明显的效果,且投资效益十分高,开发速度较快。因此,鉴于当前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的盲目性、自主性,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充分借鉴政府的力量。要将客源市场、发展潜力、以及环境承载力等众多因素纳入在考虑范围内,实现乡村旅游的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乡村旅游原理上可以借鉴成都市的“三圣乡”模式。
2.2 改造基础设施,提升服务水平
国家应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各级政府也应结合当前现有的旅游资源,产业基础,加快乡村旅游的交通、供电、饮水等众多方面的问题。在开发过程中,应以旅游为牵引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时,当地的政府以及经营者,应加大对食品卫生、公共卫生、住宿环境、消毒等各方面的设施加大改造力度,引导从业人员自觉的养成讲卫生的良好习惯。除此以外,经营者应对乡村旅游主体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农村办旅游的能力,以及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在此基础上,进行旅游知识相关的培训,技能培训,风土人情、本地民俗等知识的培训。
要拓宽融资渠道,打破生产期存在的障碍,并完善基础设施。首先,政府部门应统筹发展,利用乡村旅游的经济收入,扶持扶贫项目,以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其次,引进外资,在乡村旅游开发中注入新鲜的血液,拉动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以及,要鼓励村民出资合股联营,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开发过程中去。在提升村民责任感的同时,还能够实现乡村旅游景点的统一规划,利用有限的资金来发挥出无限的价值[4]。
2.3 打造特色产品,让产品升级换代
要保护乡村的传统文化,要突出乡村的特色。在开发乡村旅游项目的过程中,要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来保护当地的传统文化,以及地域特色。当然,还应借助各方面的力量,使得旅游者能够体会到农村旅游地的文化精髓,能够尊重并臣服于当地的乡村风俗习惯于文化。进而,不断提升当地居民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地區民族荣誉感。
要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化、差异化,要实现乡村旅游产品的品牌化。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设计,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以精品化、差异化模式为主要发展方向。结合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创造属于自己的个性品牌,发挥自身的优势与价值。要深入挖掘,提升单线的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以品牌营销理念为主导方向,来创造优秀的乡村旅游品牌。可以说,旅游经济要发展,发展要集中,集中要创造有影响力,有知名度的乡村旅游发展规模。
2.4 建立网络营销平台,大力推销乡村旅游
在与当前众多具有规模化发展的旅游景区而言,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宣传,仿佛在静悄悄的发展,犹如玫瑰一般羞答答的开放。但旅游终究要讲求效益,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知晓乡村旅游,了解乡村旅游,并向往乡村旅游。
突出乡村意象。乡村意象在乡村旅游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犹如城市的标志性建筑物一般,具有明显的导向性作用。例如:三圣乡。
鼓励旅行社推荐乡村旅游景点。应联合旅行社、企业等媒介,利用专业的市场营销方式,来提升乡村旅游景点的知名度。
政府支持搭建平台。政府等有关部门应重视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而乡村旅游业应充分借助政府的力量,搭建有效的宣传平台。例如:法国农会变专门建设了组织网络,来宣传促销法国的农业旅游。并在平台中,制作了宣传网页,指导手册,让更多的人了解乡村旅游的优势与特点。
3 结语
尽管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仍旧能够看到乡村旅游的发展空间,市场潜力十分广阔。而我国的乡村旅游资源又十分的充足,只要科学的规划,科学的指导,深入的研发,便能够实现农村乡村旅游的协调发展,乡村旅游的环境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在未来,乡村旅游也将在旅游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广大农村发展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何景明,李立华.关于“乡村旅游”概念的探讨[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5):125-128.
[2]韩丽,段致辉.乡村旅游开发初探[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0,(04):87-89.
[3]陈文君.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探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2):86-88+92.
[4]刘邦凡.论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A].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梯队.东亚公共行政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科梯队,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