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文胜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00
高坎镇归属于营口市代管的大石桥市,自21世纪初以来,该镇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如在农业经济领域,该镇现阶段已经构建了以东风干渠和前进干渠为主干的灌溉系统。水稻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领域的支柱性产业,大口鲶鱼、黑鱼、草鱼和日本红鲫等水产品为当地的重要水产品[1]。在交通方面,当地已经形成了以盘(锦)营(口)高速、省道沈营线、岫水线和高吉线为主、镇级村级公路为支线的路网体系。当地在乡镇文化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及政府部门招商引资力度的强化,已经让镇内的民营企业数量有所增加。便捷化的交通网络体系已经为当地风貌特色的形成提供了一定的拓展空间。但是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当地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了以下方面:一是民营经济生产经营与发展活力的缺失;二是城镇公共基础设施问题;三是城镇群整体发展目标问题;四是同类城镇的竞争。现阶段高坎镇内的民营企业尚未形成产业集群。工业基础薄弱,创业环境缺失是当地在工业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上述问题不仅仅给当地的招商引资工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也让当地的人才吸引力有所弱化。高坎镇周边的虎庄镇、沟沿镇和旗口镇等地均在农业产业领域具有一定的优势,注重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高坎镇提升自身发展潜力的关键要素。
工业、农业及第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是高坎镇总体规划理念的核心内容。针对当地田园分光丰富、河塘水系丰富的区域优势。当地在城镇总体规划方面可以遵循以下发展理念,一是“辽南水乡”规划理念;二是“环境品牌”里面;三是“空间优化”理念;实施“文态培育”理念。现阶段高坎镇的城镇规划需要遵循环境优先的原则,并要在此基础上促进已经落户的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内外优良环境基础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高坎镇发展潜力的提升。“空间优化”理念与高坎镇现阶段在城镇公共设施方面的问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营口地区是近代不平等条约催生的通商口岸,为近代辽南繁华重镇的高坎镇也有着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根据高坎镇本地的实际情况,当地可以在强化本地区城镇文化建设的基础上,促进本地区城镇文化品位与人文含量的提升,并在城镇历史风貌及乡民文明修养等方面促进进城镇文化底蕴的提升[2]。
现阶段高坎镇镇区主要由东西两大片区组成,在上述两个片区之间,当地可以构建城镇生活片区、观光农业片区及产业片求等多个片区。现阶段当地已经在高速景观带及高速公路沿线风光带建设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此基础上,当地可以注重居住风貌区、商街风貌区、经贸风貌区、行政文卫风貌区和体育休闲风貌区的建设工作。工业区行政中心、高速入口、景观水塔、体育中心合中心公园等节点的建设工作的开展,也有助于小城镇风貌建设工作的开展。
城市总体规划与城市发展定位分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要素。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镇区规划与发展定位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也可以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发展空间。根据高坎镇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当地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将逐步发展为营口北部、大石桥西部的经济、交通、物流中心。农副产品、小型机械加工、轻工纺织产业会成为当地主导产业,大石桥西、营口北部卫星镇建设也已经纳入当地的发展日程。城镇风貌控制是高坎镇城市总体规划中的重要内容。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是国家扭转东北地区经济发展颓势,抑制东北地区人才外流的重要举措。为响应国家相关政策,辽宁省政府现阶段已经制定了本省的经济发展规划,沈阳经济区建设、辽西沿海经济区建设和辽东半岛沿海经济区建设是辽宁省政府发展海洋经济,促进省内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高坎镇的发展定位需要满足于本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是营口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根据《营口市带型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的相关内容,营口已经将本地定位为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中心城市。根据当地制定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当地拟构建以营口老城组团、老边组团、中冶京诚组团、海上新城组团、盖州老城组团、鲅鱼圈组团、仙人岛组团、大石桥组团为核心的组团化空间结构,钢铁、石化、装备制造、镁质新型材料、轻纺、高新技术产业等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从高坎镇的地理环境来看,当地可以成为营口主城区的重要卫星城市,为营口市北部地区的新市镇,经济、交通、物流中心城镇。就高坎镇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条件而言,高坎镇也将成为营口市北部文化展示重镇及未来承托营口市居住转移的宜居生态城镇。
高坎镇归属于营口市代管的大石桥市。自哈大高铁通车以后,大石桥已经成为哈大高铁重要节点城市。《大石桥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年)》的相关内容,高坎镇的城镇定位包含有以下内容:一是大石桥市二级城镇;二是市域西部区域性中心城镇;三是以水稻、食品加工、机械、造纸为支柱产业的贸工农型城镇。
高坎镇的城市总体规划有助于带动营口市区及高坎镇自身的经济发展。在遵循十九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当地的城市发展定位需要充分反映本省本地区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