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鹏博
(武汉体育学院研究生院,湖北武汉430070)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4,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两份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意味着国家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制定和引进相应的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其目的是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与创新发展[1]。2016年11月,国家8部委联合发布了中国市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山区户外运动产业是健身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山区户外运动产业,适应日益多样化的人民群众体育和消费需求,促进全民健身和实施。健康中国。随着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数量逐年增加,体育消费水平有快速增长的趋势,大力发展山地户外体育产业是满足人们多样化体育消费需求的重要途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建设健康中国,激发产业发展活力是一项重要内容。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2]。由此可见,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利用新的体育政策来引导各大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供给侧改革、深化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开发,实现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在建设“健康中国”的背景下研究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对于落实国家政策和推动体育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概念:主要依靠山地资源开展户外运动,一般使用山地风险、重、恶、高、远、难等户外活动特征[3]。山地户外运动产业是体育休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山地资源,参与的方法主要有体育体验和体育休闲,实现身心健康、强健和愉悦效应等,提供一系列相关服务,体育用品经济活动,包括徒步旅行、露营、自行车运动,自由攀岩、定向越野等项目。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发展,体育市场经济呈现出炙热化的阶段。主要是由于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的方式由实物型向服务型的转变,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在市场机制下孕育而生,也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据官网数据统计,全国户外运动爱好者人数大约1.3亿,占总人口的10%,户外用品市场规模达180亿元。面对庞大的人群和消费市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负荷承受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甚至出现产业覆盖区域不够全面、企业与社会组织互动低以及市场影响力弱等现象。同时,制约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薄弱环节依然突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规模较小、师资力量缺乏、基础设施薄弱、产业体系不健全,户市场体主体缺乏、管理体制不完善与运行机制不顺畅等矛盾并存等等的问题和困难[2]。
目前,山地户外运动作为一项朝阳产业,山地赛事正常的运营与管理开展离不开前期的制定和规划、人才是核心,是企业的核心力量,山地户外运动也需要专业人才。在山地户外运动项目中,由于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规模以及企业投资金额有限,很大一部分山地户外运动都缺乏专业的体育人才进行科学的训练与管理。未能形成山地户外运动相关的保护措施和安全体系,缺乏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的预备方案和应急措施,这些原因都会导致某些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在开展过程中处于缺乏专业管理的真空地带。因此,为了避免这种类似的局面出现,需要系统培训户外运动教练的专业技能,提到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对山地赛事的安全防范、市场管理机及服务水平进行疏导,提高山地户外运动在体育消费市场的竞争力。
山地户外运动开展离不开完善基础设施,由于地形地势较为复杂,当地经济水平是相对的落后,部分地区的公路、铁路以及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未被全面覆盖。自然资源开发与利用程度较低,山地户外运动开展主要是集中在主城市郊外或者山区,由于办赛次数少,产业聚集低、居住人口环境受限,部分地区出现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导致山地户外体育赛事与有关娱乐业、服务业和商业等链接度不足。产业融合机制不强,体育消费水平较低,缺乏对区域的统筹规划、未能带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随着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模逐渐扩大,需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当地招商引资,合理利用资源,开发具有慝色的户外运动项目。
当前,相关体育部门或者企业对山地户外运动项目规划的方案审批环节疏忽,许多地区在开发山地户外运动项目时。存在盲目跟风,开发项目大同小异,甚至出现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也模仿了其他行业的商业模式的现象,导致商业运行模式的单一、创新项目的缺乏、市场营销手段不强等不良现象。因此,山地户外运动缺乏自身品牌的优势,使得山地户外活动的在同产业的影响力不强,逐渐出现供需不平衡,产业链不协调等现象。中国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起步较晚,被称为“新兴产业”。山地户外用品产业相对较少,使得户外体验未能得到优质的服务,在大型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中得不到专业产品供给服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4]。
近年来,以山地户外运动的旅游赛事线路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大多数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的费用是由企业赞助,使得企业对赛事的举办权、管理权和行使权等占有比重较大,由于受到投资主体的发展眼光、赛事运营制度、市场开发的经验和能力的影响。大部分的企业资本的山地户外运动项目呈现单一化,产业规模较小;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创新机制不明确,现有的当地资源利用程度低、城市户外运动场所设置不合理、企业与企业的沟通不紧密,与周围产业的互动性较差,产业机制融合度低。
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作为一项新兴的朝阳行业,打造赛事+旅游、赛事+服务业、赛事+互联网等新兴的融合模式,这些模式是山地户外运动在国家政策引导下的体育产业发展的趋势。在山地户外运动产业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遵从“政府引导、企业管理、全民参与”的原则,深化企业体制内部改革,建立相关体育产业政策,强化体育产业转型,加强的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与其他行业的融合度,企业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双向”模式下引导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政府应充分利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作用,结合当地自然资源、资源禀赋及设施条件等状况,构建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体系协调发展。同时,政府通过管理输出、连锁经营和规模发展,引导山地户外企业进一步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大中型山地户外企业实现跨行业、跨区域、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上市。鼓励各类中小型山地户外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化”方向发展,并以特色、特产、特色服务强化[2]。
山地运动在一些体育项目操作上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巧,这就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由于山地户外运动场地复杂、危险系数高以及掌控难度大,需要一批既懂地理知识,又懂旅游知识,懂管理和操作,并为其提供专业运动指导和科学安全保障的专业运动人才。户外运动爱好者。山体育赛事前,要加强对员工的专业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素质。针对专业户外教练员数量少,专业技能差等现象,可以通过中国登山协会,企业俱乐部,社会体育协会等组织理论知识座谈会,讲授专业知识,加强实践能力,培养专业的山地户外运动人才。企业可通过考核制对从业人员进行层层选拔,一方面是创建雄厚的师资力量,为赛事提供更加专业的人才,保证赛事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使提高从业人员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提升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在体育产业上的核心竞争力。
运动竞赛是推动运动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某个地区举办山地户外运动赛事可以加速当地体育产业的发展[5]。山地户外运动与其他体育运动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山地户外运动是指海拔3500米以下山地丘陵地区与登山运动有关的户外运动。场地复杂多变、规则需完善,赛程难以控制,这对赛事的组织与运行、监督与管理、应急措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是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自觉发展起来的一种活动,自觉地发展其身体素质。采用多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如散步、跑步、跳跃、投掷和跳舞。其动作相对简单、规则比较完善,易于控制;通过积极举办山地赛事,对赛事规则、传统的赞助模式与新兴赞助模式相结合,硬件设备的更新,场地搭建的合理布局以及赛事宣传的方式等全方位的深化,再结合当地特色的旅游资源、文化资源和交通状况等优势,构建系统化的山地户外运动赛事,提高赛事举办效率,科学监管赛事运营,完善山地户外运动办赛体系。
当某一地区或者国家举办山地体育赛事时,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积极申报山地户外运动赛事资格,优化赛前准备工作,提高赛事运营效率,满足大众的需求,立足于科技创新、赛事融合以及服务一流的企业,打造独具特色的山地品牌赛事。通过电视、报纸、微博、广告、互联网等媒体,扩大宣传力度和广度,提高山地户外运动的知名度和创造能力。优化户外运动路线和比赛项目,实施山地户外运动训练项目,拓宽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商业发展路线,以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发展带动周围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多向融合。在国家政策强有力的推动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呈现出开放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下促进多产业融合发展,相互借鉴、取其精华,拓宽办赛方案。同时要提高开放水平,构建山地户外开放新格局。例如:山地+互联网,融入科技创新行业;山地+体育旅游,促进体育消费水平的增长;山地+营地,实现体育产业多向融合;山地+康养小镇,健身与养生完美结合等。
随着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的逐渐提高,许多群众对于运动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人们的运动方式不在注重休闲体育锻炼。为了寻求运动刺激、挑战自我,越来越多的人们热衷于山地户外运动。在市场和政府双向引导下,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呈现机制化的发展模式,也顺应着时代发展的潮流。因此,山地户外运动产业应充分结合自身的资源优势,抓住“健康中国”战略发展机遇,促进山地户外运动体育消费需求,加强体育产业转型和升级,实现体育产业可协调性发展。在市场经济快速增长的趋势下,立足于产业优势特色,铸造赛事精品工程体系,实现山地户外运动产业与其他产业齐驱并进,合作共赢的局面。与此同时,我们必须认清当前山地户外运动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促进山地户外运动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