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畅
(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
化妆的历史是非常久远的,但其起源时间并没有确切的文字记载。胭脂作为古代化妆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种类、原料与制作工艺值得探讨。
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懂得用含有颜色的矿物染料或植物染料来装饰自己的身体,这也是“文身”的最初形态;公元前11世纪,商朝便有“纣烧铅作粉”的说法,《博物志》中记载,当时出现一种叫“宫粉”的化妆品,是用胡粉制成,专供皇家后妃用于剥脱皮肤的。“漆不厌墨,粉不厌白[1]”,有关“白妆”的文字记载,以及粉扑、朱砂的广泛使用足以证明,中国的化妆史最晚发源于商代;从战国时期出土的楚俑可以看出,当时已经出现了涂粉、画眉以及胭脂,《韩非子·显学》有记载:“故善毛,西施之类,无益吾面,用脂泽粉黛,则位其初,脂以染唇,泽以染发,粉以敷面,黛以黑眉。[2]”;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最初形态的胭脂,在涂了粉的脸上添加红色的胭脂,以显“白里透红”的效果;盛唐时期,化妆风俗更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化妆品的种类更加丰富,品质更加优良,包装更加奢华,妆容也更是五花八门,五代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中就有记载杨玉环曾“每至夏日常衣轻绢,使侍儿交扇鼓风犹不解其热,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或拭之于巾帕之上,其色如桃红也。[3]”可见当时盛行浓妆,化妆用品的发展已成熟。
“脂”字在我国文献中很早就出现了,如《诗经》:“肤如凝脂”。《礼记内则》:“脂膏以膏之”。“脂”的本义就是长角动物的油脂,《说文解字》:“脂,戴角者,脂无角者膏,从肉旨声”。“脂”就是指“面脂”或“唇脂”,没有“胭脂”的意思,而“胭脂”是指“燕支”,即红妆,是后来才有的词语。历史上胭脂的名称繁多,“焉支”、“烟支”、“鲜支”、“燕支”、“臙脂”都是指胭脂,而胭脂的种类也是多种多样的。
我国古籍中记载了可用各种植物花卉来制作胭脂,如红蓝花、紫草、紫铆、苏方木、落葵、山花、玫瑰、蔷薇等,这些植物花卉中都能够提取出天然的红色素,因此常常被用来制作成胭脂使用。古代还用一些含有红色染料的矿物质作为制作胭脂的原材料,如朱砂。
3.1 红蓝花。红蓝花即“红花”,晋代习凿齿的《与谢侍中书》中云:“此有红蓝,北人采其花作烟支,妇女妆时作颜色,用如豆许,案令遍颊,殊觉鲜明。匈奴名妻阔氏,言可爱如烟支也。”最早对红蓝花的栽培制作等进行专门研究论述的是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并附有胭脂的制作方法。元代人们广泛使用红花来制成的胭脂使用,对此,《王祯农书》里也有关于这种制作胭脂的详细记载。
3.2 紫草。紫草是一种重要的染料植物,是制作胭脂的主要材料之一,在《古今注》里有提到:“今人以重绛为燕支,非胭脂花所染也,胭脂花所染,自为红蓝尔。”《外台秘要》中也记述:“用紫草为主要原料布唯若作紫口脂,不加余色。若造肉色口脂,著黄蜡、紫蜡各少许。若朱色口脂,凡一两蜡色中,和两大豆许朱砂即得。[5]”
3.3 紫铆。紫铆,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地方特产,虽然在三国时期已有关于紫铆的记载,但是其规模比较大的应用始于唐代,《唐会要》[6]中记载为“紫矿”,又名紫梗,紫草茸,虫胶,胭脂虫等等。寇宗爽云:“紫铆状如糖霜,结于细枝上,累累然,紫黑色,研破则红。今人用造绵烟脂,迩来亦难得。[7]”
3.4 苏方木。《古今注》云:“苏方木出扶南林邑外国,取细破煮之,以染色”。《南方草木状》云:“苏枋树类槐花,黑子,出九真,南人以染绛,渍以大庾之水,则色愈深。[8]”古书中记述更多的是用苏方木作为染料进行染色,而用其制作胭脂则鲜有记载,直至民国时期有人记述道:“用苏木制的胭脂,则先把苏木用刀削为薄片,煮取其红色素,然后浸入丝绵,也有涂于金箔纸上的。[9]”
3.5 落葵。落葵的子实亦可作为制作胭脂的材料,《齐民要术》中的“做紫粉法”讲到用落葵子绞汁,作紫粉:“用白米英粉三分,胡粉一分,不著胡粉,不著人面。和合均调。取落葵子熟蒸,生布绞汁,和粉,日曝令干。若色浅者,更蒸取汁,重染如前法。”
3.6 玫瑰、月季、蔷薇。玫瑰、月季、蔷薇都是同属于蔷薇科。清后宫所用胭脂都是用新鲜玫瑰花瓣制作而成,每年五月,北京的妙峰山满山玫瑰。这些花专门进贡到清宫,做成胭脂。[10]。
3.7 朱砂。又名丹砂,存在于自然界的多呈红褐色。口脂的主要原料就是朱砂。《释名.释首饰》中有记载“唇脂,以丹做之,象唇赤也[11]”,这说明制作成口脂最初原料便是朱砂。后来制作口脂和胭脂的原料种类增多,但朱砂制作胭脂的传统一直沿袭到唐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胭脂作为中国古代传统化妆品之一,一直受到女性消费者的追捧,时至今日,其传统的制作方式虽被科技化的生产取代,但作为现代口红及腮红的前身,其身影在中国女性乃至世界女性的梳妆台上从未被淡漠。如果我们可以以现代的技术还原古时胭脂的制作方式并进行推广,想来不仅能让人们更好的了解化妆品的前世今生,同时也令梳妆台多添一丝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