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我国在扩大对外贸易的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环境污染,如何在减少环境污染的前提下扩大国际贸易已是重要的研究焦点。在分析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关联性的基础上,阐述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三大影响效应:规模效应为负、结构效应不显著、技术效应为正,提出实施地区差别贸易政策、积极完善出口贸易结构、调整国际贸易销售方式和制定国际贸易长远政策等治理我国国际贸易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国际贸易;环境污染;经济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8)09-0015-03
Abstract: The problem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rought about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China is expanding its foreign trade at the same time,it also produces a huge amount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how to expand international trade under the premise of reducing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three effects of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scale effect is negative、structural effect is not significant、technical effect is positive,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olicy suggestions on governing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in China:implementation of regional differential trade policy、actively improve the structure of export trade、adjust the mode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ales and formulate long-term policie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Keywords: International Trade;Environmental Pollution;Economic Globalization
[作者簡介]史艺(1998-),女,汉族,山东德州人,本科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
一、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联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造成环境污染的原因众多,除了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外,经济活动不容忽视。纵观全球,经济活动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非常普遍,主要表现为市场的外部不经济性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得经济活动无法达到资源的帕累托效应。经济活动与自然环境密切相连,没有一项经济活动的产生不会对自然环境带来某种影响,只不过影响的多或少而已。
作为重要经济活动之一的国际贸易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根据我部分专家研究表明:我国城市PM2.5排放的主要来源在于经济生产活动,国际贸易是中国 PM2.5排放增加的重要来源。因此,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是较大的,而环境污染与国际贸易的关系研究也具有较深的渊源。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国内外相关学者就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由于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其产权难以界定,使得资源的有限供给与贸易持续增长对资源需求增加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从而导致市场失灵。面对全球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如何解决国际贸易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政府与学术界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影响效应分析
(一)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是指在一国或地区的污染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不变的条件下,跨国贸易通过影响本国或当地经济活动的规模进而造成环境污染的效应,其最基本的假设条件在于: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经济规模将不断扩大。而现实早已证实了这种假设的成立,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通过大力发展国际贸易业务,成功推动了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更是把对外贸易看作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为我国经济规模的扩张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但是,在大力发展国际贸易,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导致了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不断加重的不良后果,如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采滥用、脆弱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生产活动污染以及排放量增加等问题逐步显现。不管是从生产规模扩大角度还是从要素密集度角度分析,无论何种经济产品的生产或是何种行业的生产,都必将带来或多或少的污染物质的排放,即使是某些行业的生产本身所能排放的污染物质极少,但如植物分布破坏、生物多样性和噪声等,也可能会对环境状况造成不利影响。
(二)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结构效应是指跨国贸易通过影响本国或当地经济活动的结构进而造成环境污染效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分工在全球范围内更加细化,国际经济协作更加频繁,各国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禀赋优势,使得各国的产业结构逐步发生改变。
国际贸易的结构效应对环境污染到底产生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要素禀赋理论占据了主导地位。当国际贸易使资源流向相对清洁的部门时,结构效应对环境污染将起到积极影响,使得产业结构由污染严重的行业向污染较轻的行业转移。相反,当国际贸易使资源流向相对污染的部门时,结构效应对环境污染将起到消极影响,使得产业结构由污染较轻的行业向污染严重的行业转移。另外,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也影响经济结构效应对环境污染影响程度。
(三)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技术效应分析
国际贸易对环境污染的技术效应是指通过国际贸易引进外国先进的清洁技术和环境保护设备,使得国内生产企业产出的单位产品带给环境的污染效应降低,也可以称为单位产品的能耗下降或企业污染强度的降低。因此,可以判定的是,国际贸易的技术效应往往对环境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即有利于改善环境污染状况。
某国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进口越先进的清洁技术和越多的环保设备,改善该国或地区环境污染状况的作用将会越大。其中先进的清洁技术包括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能源等,如风能、光伏、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技术;环保设备是指与环保行业相关的机器设备,如高分子环保材料、纳米材料和企业末端污染治理设备等。一国通过技术效应治理环境污染是保障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不同国家的技术人员素质、操作方法、工艺流程和生产设备等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国际贸易不断在环保技术领域互相渗透和流动,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清洁技术和设备扩散到发展中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污染治理将起到重大作用。
三、我国治理国际贸易环境污染的对策建议
(一)实施地区差别的贸易政策
实施地区差别的贸易政策关键在于环境政策与贸易政策的协调。应在具体分析当地地域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制定贸易政策。按照我国统计局对我国地域的分类,将其分为东中西和东北部,这四大区域的对外贸易产品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等均有较大差异,显然不适合制定统一的贸易政策。从环境污染角度考虑,与中西和东北部相比,我国东部地区的环境污染较为严重,而且我国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密集型的产业80%以上分布于我国东部地区,目前有逐步向中西和东北部转移的趋势。由于我国的国际贸易对这四大地区的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因此要实施地区差别的贸易政策,也要考虑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把发展战略与地区发展特色相结合,实施对东部地区有别于中西和东北部差别的贸易政策。
(二)积极改善出口贸易结构
我国在加大对清洁技术和环保设备引进的同时,应当积极改善出口贸易结构,尤其是在污染密集型产业上,减少污染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强对我国出口系列产品的清洁化处理,充分考虑国际更加严格的绿色贸易限制措施,防止过度污染的贸易产品出口。具体做法包括: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提高国内外贸企业出口商品的排污效率、降低或取消高污染产业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取消对高污染产业的各种补贴、不断支持新能源产业产品的出口贸易、深化我国能源系统的体制机制改革等。在继续实施对外贸易“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鼓励企业引进国外的最先进清洁设备和技术,并确保引进的技术在国内具有可操作性。
(三)调整国际贸易的销售方式
调整国际贸易的销售方式关键在于加快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方式。目前,我国加工贸易企业的环境和资源约束逐步加大,主要原因在于加工貿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受外国技术影响大、核心技术未掌握等,导致其在加工制造环节附加值不高。鉴于非友好的加工贸易环境和不够丰富的资源条件,我国政府应当加快调整国际贸易销售方式,积极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具体做法可以包括以下三点:一是以绿色贸易为引领,推动调整加工贸易的产业结构;二是不要盲目追求规模和速度的增长,要注重提升发展的效应和质量,不断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的附加值;三是增强国内创新,增加由内资主导的加工贸易经营主体,创建国内自主品牌,延长国内加工贸易的增值链条。
(四)制定国际贸易的长远政策
对外贸易是一项长期发展战略,应当充分考虑其可持续发展性,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在出台贸易政策时,不应仅仅着眼于眼前利益,要有效衔接短期目标与长远战略的发展关系。对具有持续性和长期性污染特性的出口产品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如生产周期较长的部分污染密集型出口产品,污染周期长,典型的例子为土壤污染物。政府在批准和规划该类投资项目时,应当充分考虑以下三点,以确保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协调:一是是否会被短期利益所驱使;二是是否会威胁到相应地区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三是是否会对当前生态环境造成恶劣影响。因此,更加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不仅要在项目的审批阶段和规划阶段详细考察论证,还应当将该项目的利弊和周期与相关人员的政绩和任期挂钩,确保从长远角度出发。
[参考文献]
[1]Boamah Kofi Baah,Du Jianguo,Boamah Angela Jacinta,Appiah Kingsley. A study on the causal effect of urban population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evidence from China.[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8,25(6).
[2]Yunfen Zhao.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Problem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ased on International Trade Dynamic Model[J].Journal of Convergen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2013,8(9).
[3]都斌,余官胜.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J].环境经济研究,2016,1(02):25-35.
[4]杨恺钧,唐玲玲,陆云磊.经济增长、国际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关系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7(07):134-138.
[5]吴力波,于畅.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环境效应的差异性研究[J].环境经济研究,2017,2(2):18-35.
[6]李光龙,张明星.扩大对外贸易加剧了中国环境污染吗?[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2(3):119-125.
[7]刘莉.中国国际贸易服务对环境质量的影响研究[J].价值工程,2018,37(21):286-288.
(责任编辑:张彤彤 蓝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