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菲菲
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高等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都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公寓的管理工作。在全国上下学习贯彻创新社会管理之际,作为高校也应深化改革,将传统的高校“学生园区”打造成新型“学生社区”,把大社区的管理理念引入到校园小社会,开创高校后勤管理新局面。所谓“学生社区”不同于传统的高校生活园区,它是指以学生宿舍为细胞,包括食堂、文体活动广场、商业服务网点、公共设施等在内的课堂学习之外的生活领域。
在通过分析研究浙江高校的园区管理模式之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学校将园区管理部门设在学校后勤和学校学生会下属部门,有些学校则选择单设机构。我们认为单设园区工作部门将成为未来高校园区工作发展的大趋势。下面我们将以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为例分析高校学生园区工作现状和不足。
(1)高度重视有措施。在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学生宿舍度过,因此,学生宿舍的管理对高校来说尤为重要。东方学院学生生活园区共有16栋寝室楼,2400多个寝室,在管理方面比较困难。
(2)学生管理有办法。在学生管理方面,学院设置了生活园区学生管理与服务中心这一学生机构,主要是管理、服务、规范学生的生活习惯,监督学生,使得学生公寓充满学习氛围,营造学习型公寓。生活园区学生管理与服务中心管理寝室主要是通过每栋寝室楼的楼长、楼层长、寝室长进行管理。每栋寝室楼有1个楼长,5个层长。
(1)学生管理能力有限。学生力量毕竟不如后勤公司,从时间上来看,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在管理上缺少能力,管理的范围有限。
(2)学生社区管理理念不够明晰。学生社区是一个新概念,对于管理方式理念上缺少明确的思路。学生与社区存在着差别,无法套用社区管理模式,需要整理属于学生社区的管理套路。
高校学生园区与居民街道社区是两个类同的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有相互借鉴学习之处。通过在海宁市硖石街道调研,我们发现社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具有以下三个重要因素:人群、地域、一定的生活制度与管理机构。下面以海宁市硖石街道各社区、浙江财经学院东方学院学生公寓比较为例进行分析。
(1)人群。人群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社会关系的承担者。研究对象硖石街道辖15个社区、8个行政村,总人口约6.91万人。很显然,居民是各社区的主心骨,是社区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类似在东方学院每个学生公寓都居住一定数量的、不同专业背景的大学生,构成了学生社区的主体。
(2)地域。地域是人群赖以从事社会活动,进行生产生活的具有一定界限的区域。按各自社区的规划,每个社区都有独立的地域空间。例如重点调查的东山社区,占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东到长山河,南接洛塘河,西至市河,北连俞家桥河。由水月亭小区、景云桥小区、水莲山庄及赵家漾路以东环东山老居民区组成。同时学生公寓中也具备了这一条件。东方学院在校园内规划出了独立的学生生活区,与教学区、教工家属区存在明显界限,这也是高校学生社区建立的基本条件。
(3)一定的生活制度与管理机构。在硖石街道下属的10个社区里,每个社区都设立了单独的居委会,为社区居民排忧解难等等。类似地,学生公寓中,也有相关的制度约束每个人,并存在管理学生生活的专门管理机构。
同时,如果把“院系学生”换成“社区学生”的角度来看,将不同班级、宿舍看成不同家庭,那么,学生公寓管理工作将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社区与街道社区存在的这些共性与相似性,使学生社区的创建成为可能。
(1) 创建独立的“学生社区”管理机构。第一,进一步加强学生社区管理教师、学生干部及干事的队伍建设,设立独立的管理机构或者单独部门,把工作集中化、分工专业化,有利于学生社区健康运行。第二,提高工作积极性,增强责任感,牢固树立以一切为学生服务的工作理念,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第三,加强干部队伍继续教育。园区团委应通过干部例会、学生干部培训,提高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管理能力,增强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工作的主动性。
(2)明确“学生社区”基本工作职责,努力把安全稳定工作落实到具体的常规管理中,确保园区的安全稳定;努力做好生活园区基本管理工作,如卫生检查、网络许可证办理补办和抽查、学生党员的各类监督等;努力切实维护学生利益,了解各宿舍楼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对生活园区的各类投诉反映。
(3)创新“学生社区”文化活动载体,第一,利用好网络信息平台。“学生社区”管理人员要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数字支撑体系,充分利用好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和虚拟性特点,建立党建工作网站,旗帜鲜明地唱响“园区之歌”。第二,利用好学生公寓的活动室。将活动室打造为楼栋成员进行组织生活、交流学习经验。服务学生的“多功能厅”。第三,开展文化和社区服务活动。举办“园区文化节”“趣味运动会”“主题教育月”等活动,寓思想政治教育于学生的实践活动中,积极为同学们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