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华,李绍林
(山西财经大学,山西太原 101025)
目前,国民经济增长比例失调、地方政府追求GDP导致粗放型增长方式持续、低水平重复投资、投资产业层次低、投资过热消费不足、出口导向型的扩大外需政策和政府优惠政策都导致和助长了产能过剩。通过在农村地区找到与存量相等的“存量需求”,对于目前化解产能过剩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很多学者提出了“产能下乡”的概念,本文基于家电下乡对产能下乡进行定义,所谓产能下乡并不针对具体行业,而是根据我国当前的产能现状,结合农村地区的现实需要,顺应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潮流,以提升农民生活消费水平为目的,以财政政策、贸易政策为手段,引导和组织政府与竞争优势企业联手,依据产业发展现状,生产适合农村发展建设需要、性能可靠、质量保证的产品。将化解产能过剩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对农民购买优势产能产品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优惠和财政补贴,以激活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购买能力,实现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因此,家电下乡、光伏扶贫等都属于产能下乡的范畴。
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光伏扶贫”确定为“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是指在贫困地区利用农户的住房屋顶和农业大棚等光照条件较好的地点铺设太阳能电池板,以“自发自用、多余上网”为原则,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加收入,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节能减排相结合的目的。利用贫困地区地广人稀、太阳能资源丰富的便利条件,实现扶贫开发和新能源利用相结合的目的。光伏扶贫便输血为造血,既为扶贫工作探索出了新的途径,有为化解当前我国光伏产业产能过剩问题打开了新的思路,是扩大我国农村光伏市场的有效措施。国家通过支持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地区已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利用其屋顶或空地等闲置资源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对于贫困村集体,可利用荒山荒坡、农业大棚等建设光伏电站,直接增加贫困村集体收入并用于扶贫开发。
目前,随着国际市场的持续低迷,我国化解产能过剩的新思路及对策为:从以出口为主的外向型经济逐步向出口与内需相平衡的稳健型经济转变、以发掘国内市场潜力,扩大内需化解产能过剩。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村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方向,而目前实施的光伏扶贫项目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和贫困户增收,不仅可以缓解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紧张局势,而且对实现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我国国内光伏装机总量已突破20兆瓦,成为全球最大的光伏发电市场。虽然当前我国光伏装机量体量很大,但是2017年光伏发电量不及全国总发电量的1.5%,随着光伏技术的逐渐成熟,光伏平价上网的逐步实现,未来光伏发电量比重将进一步上升。光伏发电技术风险小、收益稳定,在推进贫困人口脱贫的同时又能发掘国内光伏市场潜力,将荒山荒坡的太阳能资源利用起来,实现农村地区清洁能源改造,是优势较强的扶贫项目之一。通过实施光伏扶贫,是积极稳妥化解当前光伏产业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根据国家能源局的规划,“十三五”时期,我国光伏扶贫工程总规模将达15兆瓦。在当前脱贫攻坚任务的有效推动下,光伏扶贫项目将在全国各地得到有效落实,届时我国农村地区的光伏市场将进一步被开启,以当前中国光伏产业年均产值2000亿元计算,预计仅光伏扶贫一项,每年可消化光伏产业约8%-12%的产能,对支持和发展光伏产业具有重要意义。有学者估计,未来几年我国农村地区每年会有近8兆瓦光伏建设需求。随着光伏技术的逐步成熟,未来光伏建设成本也将进一步下降,按照6元/瓦计算,每年光伏扶贫将带来480亿元的市场份额,可达我国光伏能源产值的20%以上,预计光伏扶贫将成为2018年光伏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光伏扶贫作为一种精准扶贫的方式,其投入少、运营成本低、回报稳定、可持续。所发电量由电网公司全额收购,解决光伏发电上网难的问题。光伏扶贫变输血为造血属于精准扶贫的重要形式,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光伏扶贫试点建设规模达1836兆瓦,年收益超过22.6亿元,投资收益率达到13.72%,帮助近43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增收,其中包括8.8万户“失能”贫困户。光伏扶贫指标优先核准、优先上网、电价补贴不调或者少调。保证了政策的落实、稳定和持续,是未来失能贫困劳动力脱贫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由于当前光伏发电技术与火力发电技术相比仍有一定的劣势,所以从当前的投资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国家的补贴,光伏扶贫项目的经济效益并不明显,投入到光伏项目中的企业,主要靠政府补贴激励,而非市场行为,在未来会出现发展不可持续问题。
[1]林毅夫.解读中国经济[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徐晨曦.光伏扶贫——脱贫梦想的依靠[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