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二战时期黑白电影中的黑白影调研究

2018-02-15 12:20胡访华
西部皮革 2018年20期
关键词:阿蒙辛德勒卓别林

胡访华

(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000)

黑白电影的诞生,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为艺术增添一种新的变现形式和创作手法。前人在技术匮乏的时代背景下,在黑白电影领域做出了许多的尝试和创造,也为彩电电影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不能够忽视黑白电影的作用和地位,这其中更为重要,也是黑白电影的核心元素-黑白影调。

国内外对黑白电影的现状研究及影视美学方面的研究居多,文献、著作较多缺乏对黑白影调的色彩研究。近年来,黑白电影有逐步复苏的迹象;黑白影调在彩色电影时代也依然具备独特的色彩美感和艺术价值。通过色彩学的角度来分析黑白影调在黑白电影中的作用以美国二战时期的黑白电影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也为黑白影调再创造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1 黑白影调作为一种电影类型

1.1 何谓黑白影调

“调”字:是从音乐中引用得来的,音乐中常说调性。不同的调性所表达的情感和意义是不一样的。在电影中同理,早期的黑白电影由于技术手段的限制,只能通过一张张的黑白照片的连续切换,形成一个动态的画面,而且是有故事、有情节的画面。通过画面的黑、白、灰,不同明度、饱和度、色相的对比、排列、组合以及层次的叠加,形成了黑白电影中带有音乐节奏和律动的视觉上的调性,叫做黑白影调。

结合社会学和色彩学的角度来看,黑白影调不仅仅只是具象的表示可视范畴内的色彩,而是具备了一定的建构性和功能性。这也是黑白影调可以支撑起不同电影类型的原因。

1916年,格里菲斯的《党同伐异》标志着电影成为一门真正的艺术,并在20年代后半期达到顶峰这期间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电影艺术家以及电影作品。比如卓别林的《城市之光》、《大独裁者》;约翰·福特的《怒火之花》、《青山翠谷》、《少年林肯》以及对黑白电影具有革命性意义和象征性意义的《辛德勒的名单》、《公民凯恩》等许多作品无不印证了这一时期,或者说这一历史事件对于黑白电影的发展以及其独特艺术价值地位的奠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 卓别林喜剧中的独特呈现

桌别林喜剧中变现的社会“毒瘤”和理想乌托邦是其电影的生命所在。卓别林总是可以通过带有丰富的个人色彩来处理这些问题,通过丰富的肢体色彩来反应社会现象和自身的渴望,是我们今天重新回顾其黑白喜剧所解读出来的色彩层次。

卓别林的作品深受个人经历的影响,自幼丧父,由母亲一手带大,母亲的表演天赋一直影响着卓别林的成长,单纯善良的他为了谋生,走上了舞台,为他日后成为喜剧大师奠定了基础。卓别林从英国移民到了美国发展,从而开启了美国黑色喜剧电影的先河。其巅峰时期的作品几乎都集中在了二战期间,比如:《大独裁者》、《摩登时代》、《小孩》、《淘金记》、《城市之光》等优秀的喜剧作品。以二战作为一个黑暗的背景,来表达对没有硝烟,纯洁世界的渴望。

在卓别林的喜剧电影,他几乎都以“流浪汉”这样的形象出现在荧幕当中,他的喜剧常常被称为“黑色”喜剧,体现了底层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上流社会的鲜明对比,在他影片中黑白两色的对比也更加强烈。

在《小孩》这部影片的最后,卓别林做了一个梦,描绘的是自己理想中的“乌托邦”。每个人都是纯洁的天使的化身,但是最后恶魔的闯入,让嫉妒、背叛、轻浮、暴力、欲望,粉碎了这个洁白的世界,随着梦境中的警察一记枪响,也宣告了卓别林理想“乌托邦”的幻灭。这是卓别林作品中描绘“理想国”的典型代表。

《大独裁者》中卓别林塑造的希特勒形象充满了反法西斯色彩。一人分饰两角,从一名收到法西斯反犹太主义政策的侵害的退役理发师,因为长相酷似希特勒,阴差阳错的代替了希特勒站在演讲台上,他声嘶力竭的呼吁自由和民主,唤醒这些被战争、独裁所摧残的灵魂。

卓别林也希望能够得到社会认同感和无区别对待,黑色和白色代表着黑人和白人两个种族以及犹太人,这样的历史问题和种族歧视,让影片的黑白影调显得更具讽刺意味。卓别林用喜剧片的表现形式反观现实,这样的喜剧创作方法不会让我们的内心感到愉悦,而是背上沉重的包袱来反思自身。也许我们无法做到明辨黑白,但至少我们要给自己的内心留下一块纯洁的地方,这样至少我们还有希望。这也是卓别林黑白喜剧类型片中很重要的色彩建构。

1.3 剧情片中的黑白

在《巴坦战役》中,我们看到了不同民族、不同肤色、不同兵种,为了阻止日军的侵略,最终为收复巴坦岛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影片中的黑白影调,拉进了民族和种族之间的距离。黑白影调在片中的层次和意义更为的深远了,视觉上的强烈对比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融合、相互信任。

《北极星》中,一位纳粹博士让被俘虏的乌克兰的孩子们填饱自己的肚子后,迫使他们给受伤的德军献血,有孩子因为失血过多而死亡。在战争中这些无辜的生命就像白纸一般纯粹、干净,然而他们却成为无情的硝烟的牺牲品。片中的黑白影调背上了沉重的人性包袱和道德枷锁,黑色在影片中成了血腥、残忍、冷漠的色彩表象。

1993年《辛德勒的名单》在美国上映,讲述了一段二战期间德国商人辛德勒来到德军统治下的波兰,如何让本是纳粹党员的他,成为挽救犹太民族的英雄。辛德勒本是一名想借着战争发比横财的商人,那时的他只为了自己的利益。影片开头,是一支正在熄灭的蜡烛,画面里殆尽的红色火焰预示着一场屠杀即将拉开序幕。接着是黑白打字机真在敲打被迫搬迁的犹太人的户口,白纸黑字敲打的是犹太人内心的反抗和不满,然后打字机就像纳粹的统治一样,注定将在犹太民族上,留下深深的烙印。

首先,不得不先分析片中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阿蒙。阿蒙是一个极度想要证明自己拥有主宰他人命运自己却又贪生怕死之人。在战争的大环境里,阿蒙也只是个缩影罢了,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德国纳粹人性的扭曲和良知的泯灭,而阿蒙也只是个随波浊流的行尸走肉。

辛德勒希望唤醒他的良知,说到“权力是当我们有绝对理由去杀生,但我们却不这么做,”宽恕才是真正的权力象征。然而在纳粹主义的思想,没有所谓宽恕,它是空白的,权力的证明和统治才最终的目的。

一个犹太男孩无法将阿蒙的浴缸清理干净,阿蒙一开始选择了宽恕,随后他看向镜中的自己,整理自己“希特勒式”的发型。镜中的他发现了自己指甲不平整,转念间,变又起了杀心。他向犹太男孩开枪,前两枪他故意打偏想要得到犹太男孩的求饶,以为自己死里逃生的男孩并不知道错在哪,他回头时的无辜和极度恐慌,让他在第三声枪响后倒在了血泊之中。白色沙石地上的黑色的血液是这么被战争摧残,因种族歧视而无辜丧命的亡灵的呐喊和哭泣。

从辛德勒对阿蒙的教化到最后倾家荡产解救了一千一百多人,一个纳粹党员完成从黑到白的质变,纳粹主义试图将他抹黑,然而却也无法掩盖人性的闪光最终会照亮种族和国家之间的鸿沟。阿蒙坠入了纳粹的深渊更是让辛德勒的人性光芒更加闪耀。

将已经掩埋的犹太人尸体重新焚烧,黑色浓烟充斥画面,红衣女孩第二次出现在画面的时候已经死去,同时也预示着辛德勒的“救赎”之路拉开了序幕。

在辛德勒草拟名单的时候,刚开始时,他和他的会计师背对光源,窗外射进屋里的阳光显得十分的锋利和尖锐,象征着纳粹主义的残忍和独裁;辛德勒则像是混沌世界中的一只白鸽,准备逆风飞翔,搏击这片纳粹主义的天空。直到草拟完名单,画面中的辛德勒形成一个全黑的侧脸,主光源清晰的勾勒出他的轮廓,掷地有声的黑白对比让画面显得十分厚重,同时也更加坚定辛德勒的信念和主流世界的顽强抵抗。

通过《辛德勒的名单》这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出,黑白影调作为整部片子的主色调,将故事线索和历史背景以及人道主义精神很好的串在一起。历史背景为影片奠定了主色调,剧情中的曲折迂回通过黑白影调的不同排列分布和呈现体量来产生,最后的精神升华更是体现了黑白影调的厚重感和使命感。剧情片中的黑白影调自然也就承担起了叙事功能和构建导演“三观”价值体系的作用。

1.4 “自然主义”色彩下的黑白影调

《左拉传》是描绘法国“自然主义”文学家左拉的传记,基于“自然主义”色彩之上,为了正义而挑战强权政治。本功成名就的左拉好不容易摆脱了斗争和混乱,过上安逸的日子;然而社会的使命感和正义感重新唤醒了他,让他从新站出来和黑暗势力做斗争,白纸黑字的《我控告》一书让瑞福斯冤案最终得以清白。本可以息事宁人的左拉,最终还是将生命献给真相和全世界。

2 黑白影调作为一种情感诉说

2.1 恐惧而绝望的黑色

在《摩登时代》中,以美国经济大萧条为历史背景,卓别林则是这个大机器时代中的一个小螺丝。他就是机器一样模式化、机械化的工作,镜头中的机器呈现的是刚硬的黑色(图18),象征着对于底层人民的剥削和压榨,以及人民对于未来的绝望和迷茫。卓别林的小人物形象折射的是失去了自主力和判断力的美国人甚至是美国社会。影片中卓别林因帮助警察了阻止了越狱而被赦免,然而他却想继续待在监狱,出狱后的他也是想方设法的再去入狱。黑色的牢笼只是锁住了他的肉体,却得到了精神上的自由,人不应该像机器一样活着。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用了大量的黑色作为画面情感诉说的主色调;比如:在和阿蒙关于名单的谈判中,中间的黑色快分割了画面,两者之间的对话更是人性和“兽性”之间的对话,其实不管阿蒙答不答应将犹太人给他,都已经将泯灭人性、种族歧视、麻木不仁的包袱丢给了纳粹主义。以及片中阿蒙对一个犹太女仆产生了感情,然后他在种族歧视这样的固化思想中挣扎了一番,最终还是选择了“宽恕”他自己,而不是女仆。

2.2 迷茫而挣扎的白色

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一个犹太男孩躲进一个类似粪池的地方中避难(图21),一束顶光照在男孩脸上,如此纯真可爱的脸上,我们看到了对未来的迷茫和生活的无助。本该纯洁的年纪,却经历了黑暗的战争,战争玷污了他们的纯净和善良,世界该还给他们和平和安定。大面积的黑背景,让男孩脸上的光照显得格外抢眼,这样的形象直击人心,把人性的纯白部分展露无疑。

2.3 中庸而压抑的灰色

在《摩登时代》的片头,是一群羊挤入羊圈的画面,画面以黑为底,羊群成了流动的灰色,画面显得压抑而拥堵;随后镜头切换到了工人纷纷走出地铁,去工厂上班的画面,也表现了在机器时代,人们失去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在《辛德勒的名单》最后,这些被解救的犹太人以人墙的形式从远处走来,黑色的人墙形成强大的压迫感和震撼,黑色的不断扩大会给人一种视觉上的吞并感和吸入感,三分之二的灰色调有效的中和了视觉上的不适感,解放精神上的压迫感。

2.4 具有特定情绪意义的红色

影片《辛德勒的名单》中,第一次出现红衣犹太小女孩的时候(图24),是意味着一段血腥的种族大屠杀即将拉开序幕,其实的红衣小女孩是一个红色线索,为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奠定了感情基调;红衣女孩的第二次出现是她死去的时候(图25),红衣沾满了污渍,“红色”的死亡和黯淡叩开了辛德勒解救犹太人和制止纳粹肆意屠杀犹太人的决心,同时也和他越发耀眼的人性光辉形成对比,也让观者产生怜悯之情的同时,更加的义愤填膺。

3 黑白影调作为重现历史的载体

3.1 历史的铭证

当我们重看卓别林的系列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等等,都是以黑白的形式记录了电影艺术家们对于二战这个历史事件的态度和对当时社会的讽刺和批判。以及《公民凯恩》,探讨的是美国人心中难以释怀的个人与国家的主题:“既渴望获得自由独立,又渴望获得社会认可;既追求个人抱负又要注意社会的团结。这种矛盾的心理也造成美国的个人主义的紧张状态,揭露了当时美国的社会现状。

这些黑白影片无不是通过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运用了黑白影调的独特魅力,让观者产生强烈的历史记忆力。我们不能忘记历史,但我们可以选择重新看待历史。

3.2 拉进时间与空间的距离

卓别林的系列黑白喜剧几乎都是在二战时期拍摄完成的,这也让他成为了类型片大师。卓别林丰富的肢体语言和单调的黑白影调形成了一静一动的对比,色彩对其的表演来说影响并不大,但他所传递的正能量,在当下依然受用。所以说,卓别林的黑白喜剧是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警示性的。包括现代的喜剧演员,周星驰、金·凯瑞等等,我们似乎总能关联到卓别林的影子,黑白影调的张力和对其影片的色彩建构功不可没。

还有陆川的《南京!南京!》,用黑白的形式缩小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观者的内心依旧是悲痛的,这也是黑白影调所发挥的独特作用。黑白影调就像一台回看历史的时光机器,让我们更加的贴近历史,走进历史,增添一份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4 黑白影调对于彩色电影时代的艺术价值

4.1 强烈的时代代入感

黑白通常会被人们用来表现历史,不论是战争、灾难还是疾病,这些似乎都与死亡、消逝有关。现今,黑白电影被彩色电影取代之后,花花世界给观者带来了视觉上的快感和满足,但这种色彩通常缺乏记忆力和延展性。而观者心中的黑白是发自内心的,没有矫揉造作,黑白就象征着历史。比如:中国抗美援朝的经典黑白片《上甘岭》、陆川的《南京!南京!》,我们能想到的历史就是黑白的,因为我们没有亲身经历过,那些在战争逃亡、抵抗、挣扎甚至死去的人们,想像不出这一切如果用彩色要如何表达。历史赋予了黑白影调重任,就是让我们依旧能嗅到战火和硝烟、目睹家破人亡的悲痛,反省当下的我们是否还在报怨生活,却不作为。

让信息更对称。乡村成校和文化礼堂各自拥有不少资源,乡村成校相对来讲拥有较好的信息渠道、较为成熟的培训手段和相当数量的兼职教师队伍,而文化礼堂管理部门拥有场地、培训需求信息等资源,通过体制机制的支持,让信息更对称,使目前略显匮乏的教育资源相对集中而高效,增强培训活动的效果,提升社会教育力。

4.2 深化主题

1955年法国导演阿兰·雷奈总拍摄的历史题材电影《夜与雾》开创了黑白、彩色片段混剪的先河彩色的现代集中营遗址场景和1941-1945年的集中营黑白纪录片片段。黑色影调让观者毛骨悚然900万的阴魂游荡在这片土地上。彩色画面对比着黑暗的历史,建立起了特殊的“时空和记忆”的特殊主题。导演说到:“我们要求观众不是从外部去重建故事,而是和角色一起从内心经历它。”所以如何在彩色电影中讲述战争、历史等题材时,合理的运用黑白影调,还需要从主题出发,为主题服务。

5 黑白影调再创造

5.1 技术的发展,带来拍摄的便利

首先,相机的革新上就有很大的提高。传统的胶片黑白摄影机,机器结构复杂,并且需要携带大量的胶卷,还必须确保不能被曝光,保存上也具有一定难度。现在的相机极大的便捷化,随身化,并且避免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并且现在的相机中大多都设有“单色”、“去色”等功能,可以很轻松的获取黑白影调,即使是“黑白”功能所拍摄的出来的影像不尽人意,我们依然可以通过彩色影像,进行后期加工,处理成黑白影调。黑白影调的获取途径和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便捷化。

5.2 数字后期加工技术的成熟

传统的黑白影调加工都是在暗房中进行的,通过显影等技术和特殊处理,达到预期的画面效果和呈像作用。但和数字后期加工相比,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物资、财力,并且制作过程中不能出现任何纰漏,可控度较弱,失误率较高。

现在的数字后期技术的成熟和完善,为黑白影调的字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和技术支持。后期加工就等于是一次再创作,比如:我们可以通过Photoshop来处理,它当中包含了许多的色彩命令,可以调整画面的饱和度、曝光度、明度、灰度等等。

本文结合了《色彩学》这门课程中的色彩学和社会学角度分析了美国二战时期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黑白电影中的黑白影调,对黑白影调在影片中起到的建构性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让更多的电影人可以重新重视黑白电影。也希望科技的发展不要让黑白影调离我们越来越远,它是我们珍贵的精神财富和历史记忆。

猜你喜欢
阿蒙辛德勒卓别林
色彩的喧嚣与癫狂——阿蒙·埃洛扬作品欣赏
克里斯蒂亚诺·阿蒙:拥抱5G时代
丢失的时间
中国的“辛德勒”
浅析《辛德勒的名单》中人性的升华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辛德勒名单”背后的故事
我的歌
模仿大赛
卓别林的模仿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