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煦
(四川城市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000)
我国就业形势日渐严峻,政府为缓解就业压力,出台了相关政策,各级教育部门也尝试了多项举措,旨在突破大学生就业瓶颈。自主创业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大学生的一种职业选择方式。创业教育正如火如荼展开,但是根据麦可思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比例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创业率差距大,我国高等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与创业实践指导等方面仍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问。因此,加大对高校大学生创业实践的帮扶,加强对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2.1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缓解就业压力。大学毕业生受过高等教育,学习能力强,能在全民创业中起到很好的引领和带头作用。各高校通过“GYB”、“SYB”等有针对性的创业培训,培养学生创新理念、创业目标,增强自我就业能力。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社会需要。当前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技高速发展,人才市场竞争激烈,现代企业对员工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一的专业技术技能已不能满足岗位需求,势必具有强烈的创新精神,才能在职场有稳固的根基和发展潜力。
2.3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落实科教兴国。国家倡导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高校担负的职责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专业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同等重要。为了让毕业生面向市场更加有竞争能力,毕业以后能自食其力。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高劳动者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义不容辞。
3.1 坚持课程体系改革,提高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应优化课程结构,加大创新创业教育比重。在建立适合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的基础上,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合理调整必修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开展创业讲座,聘请企业行业专家进校指导。提高课程的创新性与实用性,积极营造“第二课堂”创新创业氛围,通过竞赛等形式为大学生搭建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实践平台。
3.2 整合创业资源,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任重道远,高校是教育的主体,同时也需要各级政府、社会各界的支持。只有在政府、学校、社会各界相互沟通协作,大力营造和谐的创新创业环境,塑造大学生积极主动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环境生态链,才能帮助高校形成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教育气氛。首先,政府主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国家政府是政策的制定部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更是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支持、创业服务、资金扶持等保障举措显得至关重要。2015年,川府发第27号文件《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见》指出“需加大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补贴力度。加大对青年创新创业的扶持力度。要组织实施‘四川青年创业促进计划’,强化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载体的支持。”面对政府的号召、社会的需求,高校要担负起对学生创业能力的塑造和教育。其次,高校直接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借助相关优惠政策做好咨询、协调与各种相关服务,整合校级和二级院系资源、整合地方区域资源。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作用,让大学生能尽快了解行业行情,使项目健康运作下去,甚至能打造特色创业项目。
3.3 建设高校创业教育的实践体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是社会实践性,因此,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成功与否,实践体系的建设至关重要。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建设坚持在创业中实践,在实践中学知识、学技艺、学创业,逐步完善艺、技、创一体的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增强对创新创业实际工作的参与度和项目实战能力,保证“高素质、有创意、会创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有效达成,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真实项目,让学生真正踏入创新创业行列,锻炼实战经验。学校应积极构建“孵化、培育、对接”实践载体。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办创业工作室,依托校内外资源优势,为以及已取得初步创业成效、发展前景较好的学生创业团队、工作室提供一站式创业保障,提供资金、场地、导师配备、竞赛优先等一系列的服务进行项目式孵化。
结语
本文分析了高校艺术设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新路径。倡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以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真实项目为载体,提高学生创业实践能力,以导师项目为主导,促进工作室模式及成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建立校企合作,提供大创的实战平台,鼓励和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等途径,为高校建设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提供有益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