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强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众创空间”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的提出与实施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壮大。作为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平台,顺应了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大潮,为创客提供了创新创意分享和生产的空间,提供低成本、一站式的众创服务,搭建互动性平台,支持创客将创新创意转化为实物。因此,本文拟以高校众创空间为研究对象,从逻辑起点和高校职能两个方面,探索高校众创空间的建设模式。
1.1 众创空间的内涵及背景分析。一般认为“众创空间”是适应网络新时代创新创业发展的需要,通过市场化、专业化和资本化的道路,为创客们提供的成本低、更便利、要素全的开放式的新型创业服务平台的统称。这类平台为创业者提供了工作、社交、学习平台,是许多创客在一 定地域内的聚集所形成的繁复的创业生态系统。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自十八大后飞速出现并发展的,在创新推动发展的重要战略与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大背景下,急需更快地促进社会创新创业,从而推进经济的更好更快发展。近几年,相关科学教育文化部门对教育行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教育模式、理念,促使社会公众与高校人才均能够热情高涨的加入到创新创业的行列中。
1.2 高校众创空间建设的理论基点。逻辑起点通常指研究对象中最原始、最普通的本质规定,是研究对象最直接和最基本的单位。高校众创空间作为众创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具有一般的众创空间特点外,具有其独特的逻辑起点:
1.产教融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是高校科技园区的依托,高新技术企业是高校科技园区的龙头,以生产、教学、研究一体化作为发展路径,最终才能够实现特定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科技和经济相互促进与发展。因而,产教融合是高校科技园发展的逻辑起点。
2.文化科技:当今世界,文化产业也被提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近年来,宣传部、中小企业局、科技厅设立专项资金,扶持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区、文化创意众创空间,从产业链、产业空间建设方面有力地促进了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如何构建成有体系、富特色、理论与实践兼备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与科技融合是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
3.融合发展:作为高校众创空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文化产业融合的问题,即高校与政府、科研院所、行业企业主体的融合;从创意——生产——营销的文化产业内容的融合;从基础服务——专业技术服务——经营管理的公共服务体系的融合。
(一)人才培养:高校教育是高校科技园区的基础,整合社会教育资源、推进高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教育的有效融合,并将大学科技园纳入高校创业教学体系,开发相关教材,强调专业实践性。现如今,高校科技园已然成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实践基地和实习基地,这也是高校科技园区的优势所在。
(二)高校研究:高校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是其他任何机构都无法比拟的,而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所有创新创业的基础。高校拥有最完善的学科设置以及大量的知识和技术资料,十分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学习,为创新创业提供知识与技能的补给。大学教授的科研及实验成果、设施设备的高效结合,使用融合,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降低了创新创业的成本。
(三)成果转化:相比一般众创空间,与高校科研成果紧密联系是高校众创空间的先天优势,转化高校科研成果是高校科技园设立的重要目的之一,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推动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优势。
(四)产业集群:自美国的波特教授于1998年在其著作《国家竞争优势》中提出产业集群是国家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以来,产业集群成为全球区域经济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关于产业集群的概念,不同的学者从不同学科进行了界定。从经济学的角度,波特(1998)教授提出产业集群是一群地理位置相邻而又彼此相互关联的企业和机构,它们往往处在相同的产业领域,因彼此的共性或互补性而聚集在一起。企业集群主要由上游供应商、下游企业以及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其它机构构成①。
在空间搭建、产业定位、产业链打造、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高校文化创意众创空间应参照“产业集群”理论的核心要素,集中校内外优势资源,在高校内部打造地理位置相对集中的产业集群平台(基地);结合所在院校的主干学科及特色专业,确定基地的特色产业类型;结合学科专业所依托的行业背景,确定产业链的构成并围绕产业链培育相关企业;整合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力量,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体系②。
高校众创空间未来一定会在国家引领下茁壮成长,帮助更多大学生创新创业。本文谨以高校众创空间的理论基点为研究内容,探讨当今学科融合新时代、大学生发展新领域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全新的逻辑起点研究方式,从逻辑起点和高校职能两个方面去探讨众创空间的发展方向、特点和定位。
注释:
① 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中信出版社
② M.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M].Free Press,1998:165-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