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虹雨,顾逊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 大连 116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老龄人口比例不断增长,国家提出了提出了以“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为主)新型多元的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更多是停留在家庭层面。“社区养老”涉及到社会问题,经济问题,以及环境等一系列问题。如何确保老年人的出行安全,社区内外的道路环境设计能否考虑到老年人的身体状况,提供有效的出行便捷,这会从一个侧面体现养老模式的可行性和品质追求。因此,关注社区外道路环境功能设计成为“社区养老”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居家、社区养老在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十分成熟了。例如:英国的“Hartring Oaks”、美国的“太阳城”都是这方面的成功案例。(需要概括说明成功的亮点)而在国内关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停留在摸索阶段,在过去城市发展的历程中,适老性方面的意识还较为淡薄,我们的社区硬件和软件离“社区养老”的目标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地区的文化差异、气候的不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城市老龄化速度也各不相同,在已经先行实践的一些地区,虽对“社区养老”有了尝试,但总体的印象是适老性设计的不成熟,没有配套意识和项目的完整概念。大多数的设计都处于室内空间或社区内空间环境设计,而在社区外环境的适老性设计方面并没有引起更多的重视。
道路的适老性设计是指在分析其客观环境及老年人的心理的条件下,使社区外近距离的路线进行重新规划与区分,使路线的方位具有可识别性,路线标识有明显特征,人行道口分布合理化与人性化。
2.1 动态路线设计。社区外道路应具有明显规划与分割,考虑到老年人的方向感差、体力不足等身体情况,尽可能将社区附近的超市、医院、公园等高频率使用的空间进行重新整合并将其规划成新的路线,以颜色作为路线区分,导向明确,使每条路线上的空间分布清晰明了,方便老年人出行。
2.2 路线标志设计。在每条路线上应设置醒目的空间标识,目的地明确化和图示化,(并且考虑到老年人的文化程度差异使标识)图文结合,快速识别。
2.3 人行道口设置(分布)。人行道口的规划应该尽量减少与车流(高峰)的交汇,老人的行走速度缓慢,在过红绿灯时应相对延长绿灯时间。有条件要在道口设置音效辅助系统。
2.4 方位可识别性。老年人方向感差,出行没有安全感,在路线规划中间断性的标示出方位,在无人陪伴外出遇到紧急情况的同时可以快速得到救援。
对于适老性设计来说道路设施更有助于老年人的出行安全,照明、台阶、扶手及坡道等成体系设计更为重要,充分满足特殊群体的生理需求,这是人性化设计的基本保障。
3.1 道路照明。道路照明旨在夜间给车辆和行人提供必要的能见度,而许多道路在照明方面对于老年人的设计关爱不足,局部照明和辅助照明欠缺。由于老人在行走时的主要障碍是上下台阶与坡道,因此在其设计上区分平地的照明方式与台阶的照明方式。而老年人视力较差以及对于光线的敏感度,在设计时弱化太过刺激的光源,保证行走和上下台阶的安全。
3.2 台阶与扶手设计。台阶的宽度与高度是适老性设计的一个重点,老年人骨质脆弱、腿脚不方便,因此较高的台阶在行走时会感到非常吃力并且安全性能低;而宽度保证了脚与台阶接触面平稳度;老年人脊背弯曲,所以使用扶手的高度尺度要做合理设计,材料的选择既有经济的因素同时要考虑安全性和舒适度。
在“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大环境下,近距离的出行问题可以得到相对应的解决;而“关爱公交车”的设置是专门为老年人服务,老年人可以出行相对较远的地方,每辆车安排1-2名护理人员以应对紧急情况设置固定经常到达的目的地,固定的社区停车位置等;使老年人走出房间、不会完全的脱离社会。
立交桥多见于行人稠密的地段,或者交叉口、广场及铁路路段,用于避免车流和人流平面相交时的冲突,保障行人安全,为出行带来便利,这是城市功能的基本设施。在国际化进程加速的今天,立交桥除了考虑正常人出行同时也有了残疾人的无障碍通道,但在许多地方的立交桥设计上对于老年人的行走考虑较少,因此,在正常的踏步中增设分段半步的踏步台阶,用醒目的颜色加以区分,目的是缓解老年人通行的疲劳。
为老人服务的道路功能适老性设计并不是短期内可以成熟起来的,它需要政府及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在“空巢老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的大环境下,子女的外出工作使老人出行并不是无时无刻都有人陪伴,无论是社区附近近距离出行还是远距离出行为老人在外出时提供相对安全方便的环境是至关重要的;而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仍然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应该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对于未来环境大数据的预测来进行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