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瑞强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畜牧局,乌兰察布 012199)
猪传染性肠胃炎是冬春季节很容易流行发生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致病原为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在大多数养殖场内,冬季是母猪分娩的高峰期,这个季节外界气温较低,存在多种因素,保育室温度控制不当、免疫不科学、通风不良都会为该种疾病的传播提供条件。任何年龄品种的猪都会受到该病毒的威胁,但是不同年龄猪表现的临床症状和发病周期都存在较大差异。猪传染性肠胃炎主要对哺乳仔猪造成严重危害,在较短时间内哺乳仔猪出现呕吐、腹泻症状,进而引起身体严重脱水,导致仔猪死亡。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丰镇市动物单位在对辖区范围内生猪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过程中,接到群众举报,一个养殖场内出现发病情况,主要表现为哺乳仔猪呕吐腹泻。随后动物单位立即与该养殖场的饲养主取得联系,共养殖成年种猪100头,哺乳仔猪330头,育肥猪1 300头。养殖户得知养殖场出现发病情况后,并没有将病情及时上报当地动物单位,而是将患病猪隔离对养殖场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卫生消毒,自行选择常规抗生素进行治疗,但没有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随后养殖户怀疑是饲料中毒、猪瘟、猪伪狂犬病等,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疗,也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兽医通过对该养殖场进行全面调查,发现养殖场的饲养不合理,保育舍建设不合理,保育舍保温性能较差,存在很多漏风破损处,哺乳仔猪拥挤在一起取暖。同时,该养殖场也没有严格执行动物部门制定的免疫程序,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没有免疫接种猪传染性肠胃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三联疫苗。
主要表现为哺乳仔猪发病,成年猪、育肥猪、育成猪都没有出现发病情况。病情先是在一个保育舍内发生,随后逐渐向其他猪舍蔓延,导致哺乳仔猪发病率逐渐提升。患病猪出现呕吐症状,体温升高到39 ℃以上,精神萎靡不振,吃乳量下降,呕吐症状出现后,在较短时间内出现腹泻症状,粪便呈灰白色或灰黄色,随后粪便逐渐变稀,呈水样腹泻物喷薄而出。另外,腹泻症状加剧,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被毛杂乱无光泽,饮水欲望增加,眼球向内凹陷,出现明显的脱水症状。刚出生的哺乳仔猪在发病1~2 d,因为全身机体衰竭而死。哺乳母猪表现较为轻微的临床症状,发病前表现为精神兴奋,在圈舍内来回走动,随后出现腹泻症状,腹泻物呈现微黄色粥样稀便,哺乳母猪泌乳量减少,体温稍微升高,强化护理几天后,临床症状消失,自行恢复。随着患病猪日龄的减少,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现升高趋势。
选择养殖场刚病死的5头哺乳仔猪,解剖后发现5头哺乳仔猪全身存在明显的脱水症状,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胃肠道内。将仔猪解剖后,发现肠道严重扩张膨胀,内部存在大量气体,将肠道解剖后,发现内部存在大量黄白色内容物,仔细观察,夹杂未消化的凝乳块。病死猪胃粘膜高度充血,并出现明显的出血症状。肠系膜高度充血扩张,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大,肠壁呈现半透明状。肠粘膜表面还可以发现浆液性渗出物附着,其他脏器并没出现典型的临床病变。
采集病死猪的典型胃肠道病变组织,带回实验室进行常规涂片镜检,镜检并没有发现被染色的致病菌存在。将病料粉碎后,接种到几种常见的培养基上,进行细菌培养分离,培养24 h后,培养基上也没有出现致病菌生长情况,由此可以排除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
采集病死猪的空肠绒毛上皮细胞,将其制成抹片后,4 ℃环境下选择丙酮对抹片进行充分固定,固定30 min后,在抹片上分别滴加猪传染性肠胃炎荧光抗体、猪流行性腹泻荧光抗体、猪轮状病毒荧光抗体,选择使用磷酸盐缓冲液,对抹片进行充分漂洗,漂洗15 min,室温环境下干燥,放置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1]。发现经传染性肠胃炎荧光抗体染色的细胞出现了特异性的黄绿色荧光变化,而其他2种病毒染色的细胞未出现上述2种变化。
采集该养殖场处于急性期和康复期的患病猪新鲜血液各2份,按照常规方法分离得到血清,56 ℃环境下灭活30 min,将灭活的血清进行二倍法稀释。每个稀释度均与等量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悬浊液充分混合,恒温箱内37 ℃,培养60 min,然后取适量的混合液体,将其接种到PK15细胞单层培养[2],培养48 h后,发现处于康复期的猪血清滴度显著高于急性期患病猪血清滴度5倍以上,由此可以确诊致病原为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传染性肠胃炎。
目前猪传染性肠胃炎病毒感染引起的猪传染性肠胃炎还没有特效药物,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疗,以强化补液、防止酸中毒、预防继发感染为主要治疗原则。分别选择使用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500 mL、5%的碳酸氢钠注射液100 mL、维生素C注射液10 mL、维生素B1注射液10 mL,混合后静脉注射,1次/d,连续使用5 d为一个疗程,对患病猪进行补液,避免出现严重的脱水症状。同时对患病猪肌肉注射硫酸庆大霉素注射液,使用剂量2 mg/kg体重,2次/d,连续使用3 d为一个疗程。在另一侧肌肉注射病毒唑注射液,每头猪注射200 mg,2次/d,连续使用3 d为1个疗程。通过采用上述综合治疗手段治疗7 d后,该养殖场共有5头哺乳仔猪治疗无效死亡,其余患病猪恢复健康,但恢复健康的患病猪中有1/3出现停止生长的现象,将其淘汰处理。
做好预防工作是防范猪传染性肠胃炎发生的主要举措。养殖场应始终遵循全进全出的养殖原则,加强饲养管理和卫生消毒。母猪在进入分娩舍前用温水对后躯肢体和乳房进行全面清洗,然后使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同时还应注重对分娩舍的消毒,确保环境卫生良好,为猪群生长营造一个健康的环境。各个阶段的猪栏都应空栏消毒,间隔1周。养殖场应该控制好引种数量,避免从疫区引进种,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原则。在北方地区,由于猪传染性肠胃炎发病具有典型的季节性,常发生于冬春季节。进入冬季后,一定要做好猪舍防寒保暖工作,指导养殖户及时对猪舍进行修缮,确保猪舍干燥,清洁卫生。此外,还应该做好猪群疫苗免疫工作,每年10—11月,要对所有母猪免疫2次,疫苗为传染性肠胃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三联活疫苗,2次免疫间隔15 d以上。猪传染性肠胃炎流行高峰期或受威胁的养殖场,可以在仔猪出生3 d后口服上述疫苗,每头猪口服0.5头份[3],有利于预防猪传染性肠胃炎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