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明
(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农委,吕梁 032100)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我国的生猪养殖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生猪养殖中,由于生猪受到天气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各种疾病。在我国秋季,天气逐渐变凉,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在此环境下生猪出现感冒、呼吸道疾病等。另外,还会出现蓝耳病、链球菌病等病毒性疾病,严重影响生猪养殖业的发展,因此要对这些疾病进行分析,并进行有效的防治。
猪瘟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病毒具有较强的感染性。在临床中根据病毒的种类不同可以将猪瘟分为紧急性猪瘟、急性猪瘟以及慢性猪瘟。紧急性猪瘟在猪发病前无征兆,病猪在短时间内体温迅速上升,高达41 ℃,发病后病猪迅速死亡。急性猪瘟在患病初期出现长期高烧、食欲不振、怕冷以及眼结膜发炎等症状,患病后期皮肤上出现紫红色的血点。慢性猪瘟在发病初期病猪的体温会略微升高,伴随食欲不振、饮水减少、腹泻等问题,发展到后期病猪体重会迅速降低,并且病猪大面积死亡,母猪在怀孕期患病症状不明显,严重时会引起胎儿死亡。
猪瘟病的防治措施主要以事前预防为主,在饲养期间50~60 d时要对猪群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通常母猪、种猪需要1年注射1次疫苗,每次接种疫苗的剂量为每份2~4头。如果已经发生猪瘟,在母猪产仔后要对母猪进行疫苗的接种,每份疫苗可供1~2头仔猪接种。在仔猪60日龄时,对其进行二次免疫接种,每份疫苗可接种仔猪4头。如果发现接种疫苗的猪群中出现病猪,可加大疫苗的使用剂量。对病猪规范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疫情进一步扩大。
蓝耳病主要发生在秋冬之际温度较低时,一旦发病会导致持续性感染,感染最长的周期能达到1—2年。如果生猪患有蓝耳病,则表现为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皮肤以及耳朵会变成蓝色。母猪在怀孕期间感染蓝耳病,则会增加母猪流产的几率,而且蓝耳病也会感染仔猪。
蓝耳病主要是一种病毒性疾病,在预防中要阻隔病毒从外部侵入,做好猪舍的消毒工作,最好做到封闭式管理。在引进猪种时,要注意猪苗的检疫,要引进没暴发过蓝耳病区域的猪苗,在购进猪苗后,要对猪苗进行1个月的隔离工作,在1个月内隔离有问题的猪苗,并对引进猪苗及时接种疫苗,预防蓝耳病的传播[1]。
如果出现患蓝耳病的生猪,首先要对病猪进行隔离,如果病症较为轻微可以对病猪注射青霉素,使用剂量为2万单位/kg,灭瘟灵0.1 mL/kg,每天用药2次。怀孕的母猪,可以在饲料中掺杂中药进行治疗,在仔猪出生7 d后要对仔猪注射0.2 mL的辉瑞易速达。
猪流感主要诱因是病毒,具有极强的传染性,疾病暴发的规模较大。在生猪患病期间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流清水样鼻液、关节肌肉疼痛,触摸时较为敏感。病猪时常卧地,精神萎靡且伴随其他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病猪死亡。母猪在怀孕期间一旦患病将会导致流产,严重时会导致母猪的死亡。
做好流感的预防工作,进入秋季后昼夜温差较大,要注重猪舍的保暖工作。在猪舍内可以放置一定量的生石灰,保持猪舍内的干燥。在猪饲料中添加维生素或者预防流感的中药,增加猪的抵抗力。
发现病猪后首先将病猪进行隔离,观察病猪是否存在其他流感并发症,在治疗中根据生猪的体重进行青霉素注射,并且要辅以浓度10%的安乃近进行治疗,维持2~3 d,每天用药2次。
生猪养殖中,寄生虫病是危害严重的一种疾病,秋季为寄生虫病的高发时期,主要分为体内寄生虫与体外寄生虫。体内寄生虫主要有蛔虫、肺线虫、结线虫,这些寄生虫会吸收猪体内的养分,导致生猪的体重下降、免疫力下降。寄生虫会在生猪体内产卵,破坏猪体内脏器官。如果寄生虫病发生在妊娠期的母猪体内,将会导致母猪流产。生猪寄生虫病的体外寄生虫主要有虱子、蜱虫、螨虫、蝇蚊,这些寄生虫干扰生猪的生产生活,会给生猪带来许多感染性疾病,增加生猪的患病几率。
在寄生虫病防治中要对体内寄生虫与体外寄生虫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首先,改善猪舍环境,在猪舍的角落放置生石灰,经常对猪舍进行消毒,防止寄生虫的滋生。其次,要注重生猪养殖中的水源,水质要合格,避免水中的寄生虫卵进入生猪体内,导致生猪感染。最后,及时清理粪便,部分寄生虫传播的途径为粪便传播,及时清理粪便有助于寄生虫的防治工作[2]。
寄生虫病也可以使用药物进行驱虫工作,驱虫的时机是驱虫工作的关键,仔猪断奶后要进行驱虫工作,母猪在配种前要进行驱虫工作。种猪1年驱虫2次,在驱虫时要不定期更换驱虫药物,避免寄生虫出现抗药性[3]。
我国生猪养殖业不断扩大,对生猪疾病的防治工作显得尤为重要。秋季为感染性疾病的高发阶段,生猪在这一阶段可能出现流感、猪瘟以及蓝耳病等疾病,为生猪养殖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使用正确的方式对这些疾病进行预防,保持猪舍内部的干净整洁,及时清理猪舍、隔离病猪,有效预防疾病的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