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妮娜
(山西潞安工程有限公司 山西长治 046102)
供水、排水以及循环这三大系统共同组建了给排水系统。其中供水系统主要是为生产生活提供用水,确保生产生活的顺利进行;而排水系统则是将生产生活排放的废水进行回收集合;最后,循环系统是将水资源进行回收再处理,并进行再利用。在管道施工中,需要根据给排水系统的构成要素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同的性能要使用不同的管道,对这三个组成系统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设计管道安装图纸,制定科学的管道施工方案。
对于管道施工来说,第一步要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对于施工设计图纸,人员配备,管道技术应用,设备材料的采购以及现场管理等,都需要在前期进行统筹,将整个管道安装工程进行系统的考虑,精密的准备。在施工阶段,需要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来进行操作,保证工人的施工水平,避免施工误差,确保施工质量,在施工阶段,要进行清晰地责权划分,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出现事故可以及时追责,及时处理。在施工后期,需要对管道安装进行验收,对管道安装的质量,运行的效率进行综合检查,确保给排水系统的最终质量。
①在施工前需要对施工规范以及图纸和技术标准等要求进行了解。②在技术标准以及设计要求的基础上实施测量放线工作。③对和管道安装有关联的土建工程进行分析,需要加强预埋件以及预留孔的重视。④按照要求对管件以及管道支架实施制作。⑤在对施工实际要求了解的基础上对管道实现提前制作。⑥加强给排水管道的安装以及敷设,并且对相关的设备和管道对接。⑦按照要求对自动控制仪表的安装,实现对管道压力的测试,并且对管道实现清洗,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做好管道的保温以及防腐工作。⑧对给排水系统有效调整,做好相应的验收工作。
在给水管道施工安装之前,通常需要对施工环境进行有效的了解和掌握,对施工现场加强勘查,对标高以及斜坡的走向以及大小进行明确,在该基础上将设计图纸的标准进行提升。并且,对于图纸当中的每一个支架之间的距离进行明确,同时确保对相关问题加强整体的思考。在安装当中,施工人员需要对施工资料仔细阅读和填写。另外,还需要对一些隐蔽管网的资料加强阅读以及填写。在完成隐蔽管网施工之后,还需要做好相应的回填工作,只有做好该工序才表明隐蔽管网工程的完结,在完成施工之后,需要保证所填写的资料完整,并且对资料有效核实之后将其及时的储存,有效保管。一般,管道在铺设当中需要穿过一些地基以及墙壁等区域,因此还需要做好相应的管道穿越保护工作,为了保证给水管道不会产生漏水等情况,需要对保护装置合理设置,同时将接口的数量降低,在此基础上做好防水层的安装,以此来保证管道内水运行的安全,避免漏水情况产生。除此之外,还需要对接口的焊接位置进行加强检查,避免产生漏焊情况,在直管当中还需要对管环间的位置以及距离有效控制,通常较为合理的位置距离需要确保在10cm以上。
排水管道安装当中,其重点就是管道的伸缩节,对于伸缩节的设计主要就是会受到整体的排水设计以及结构设计的影响。在这当中,对于排水管道的伸缩节若是没有相关要求,在实际的施工中就需要按照400cm为标准距离进行管道的安装施工作业,以此来讲管道的安全性进行提升。并且,在排水系统当中的主干道以及水平干道进行安装当中,需要采用通球实验进行检验。当通球率达到一定要求后,开始管道安装工作。这样对于排水系统的施工效率非常有利,并且能够将排水系统的质量有效优化,和对排水管道的实际应用率能够提升,从而有效的满足排水需求。此外,排水管道的坡度也是施工控制的重点及要点,切忌出现倒坡现象,影响排水效果。
给水设备和零件比较繁杂,包括了分支管道、水表节点、供水设备等等器件,在安装这些细小设备时应该特别注重阀门器件、供水设备的安装,因为它们在整个设备运转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发挥着中心作用,给水设备的安装质量最终会决定整个给排水系统的安装使用质量和周期。在安装施工的时候应该结合设计图纸中的相关规定和细节,仔细排查、核对规定器件的型号、规格和种类,并且选取优质质量的零件,确保安装的每个部件不会生锈和受损,一定要避免安装后设备发生卡槽或者转动不灵的现象。安装给水设备时应该注意管线的曲度和长短,尽量避免过多的链接,注意保证管道安装后可预留工作人员可以通行的空间和通道,这是为了防止安装过程中发生意外或者紧急情况能够顺利逃离,另外检修和维护时能够顺利进出。给水设备的安装应该和室内管道之间保持距离,例如应该和排污管道保持一米以上的水平间距,和通信电缆之间也应该预留一定距离。
总之,在给排水工程施工中,一定要加强其工序的重视。在安装过程中,需要重视组织施工的合理性,同时对于每一个工序和环节有效控制,并且对于其中的相关重点以及难点有效强化,将施工技术科学合理的应用,确保给排水施工质量的科学合理,以此来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合格,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
[1]陈妍.绿色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分析[D].广州大学,2015.
[2]孙金友,王志雷,雷蕾.建筑工程给排水管道施工技术要点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4(08):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