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新常态是建筑企业转型发展、改革创新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常态是建筑企业转型发展、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建筑企业、特别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客观看待新常态下增速放缓、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产生的新问题,认清新常态下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趋势,从思想创新、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三个方面实现企业转型、改革创新发展。
当前,新型建筑工业化、特别是装配式建筑的兴起使建筑业产业结构加快优化升级;受劳动力、资源、环境等成本上升影响,市场饱和、经济的低迷、需求减弱、消费观念改变等,依赖低要素成本驱动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在这种趋势下,对建筑企业尤其是中小型建筑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下,处于产业链下游的建筑业发展速度放缓。与此同时,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也明显回落,对建筑业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这也意味着,以往依赖固定资产投资拉动而高速增长的阶段已经过去,建筑企业追求规模效益的时代已经终结,转型升级的压力逐渐增大。
以房屋建筑为例,与城镇化对房屋建筑需求的均衡水平相比,目前的竣工、开工面积正在大幅度减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我国建筑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也是制约建筑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发展速度放缓和资源环境矛盾等因素的影响下,建筑业的供求矛盾越来越尖锐,正在倒逼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
国际上发达国家新建建筑中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可以达到60%甚至更高,而目前我国的建筑业仍以现浇施工为主,装配式建筑的比例很低,建筑的建造方式多数比较粗放,对劳动力、资源、环境的依赖度较高,并且生产效率低下,建筑质量也存在着防水、保温等质量通病问题,以往依赖低要素成本驱动和投资驱动的方式正向创新驱动转变。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技术创新就变得尤为重要。例如,采用装配式建筑技术,不仅可以直接降低施工扬尘一半左右,而且工期可以缩短近一半,节材、节水、节能的效果也非常显著,技术创新对建筑业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可见一斑。
建筑企业已经进入深化改革、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适应新常态,必须认清转型发展的方向和趋势。从建筑企业发展的宏观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看,中小型建筑企业将向着以下方向转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建筑行业的竞争也呈现出全球化的趋势,我国建筑企业参与国际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项目逐渐增多。与此同时,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建筑企业迈出国门提供了跳板,因此建筑企业在发展中,必须以全球化的思维筹谋布局,才能抢占发展的先机。
建筑产业现代化就是遵循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理念,采用工业化的建筑生产方式,借助信息化的先进手段,依赖现代化的建筑队伍,打造绿色、节能环保和智能化建筑。这是国际国内对建筑业发展的要求,也是实现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未来的发展中,必然更加注重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更加注重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的推广和应用,从而达到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效果。
随着市场化的日益完善,市场导向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因此建筑企业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目标时,首先,要以市场为导向,用超前的市场意识谋划发展、经营企业。其次,充分认识到建筑产品所具有的商品属性,在提供有形的产品之外,更要提供无形的服务。企业要把“服务”贯穿于工程建设全过程,通过增强服务意识、服务能力来增加建筑产品的附加值,获得广大业主和用户的认可。
中小型建筑施工企业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压力为动力,在转型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当前重点是围绕国家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布局,树立大建筑业的概念,发展重点逐渐从大型公共建设项目向基础设施项目转变,地域拓展从大城市向中小城市推进,合作重点既要包括水利、电力等大型企业,又要兼顾地方的中小企业。任何时候,挑战都是与机遇并存的。利用好经济减速的平台期,打好企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基础,就可以把各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
中小型建筑企业要从自身抓起,增强核心竞争力。无论是在生产方式还是人力资源管理上,都要以适应新常态为目的加以变革。比如在生产方式上,首先,要能够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控制产能过剩,规避市场风险,走出盲目承揽工程陷入的恶性循环。其次,在现有工程总承包的前提下,从勘察、设计、采购、施工管理、项目调试等方面,做好主要业务的发展。与此同时,有条件的企业也可以渗透到非建筑领域,涉足新兴产业,实现纵向和横向的深入发展。
另外,不同类型的建筑企业应当实施有差别化的发展模式。对大型建筑企业来说,应当朝着做大做强的方向发展,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龙头企业集团,对中小型企业来说,应当集聚发展,形成结构合理、品牌突出、特色鲜明的发展格局,既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也有利于不同企业的优势互补。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企业研发出技术含量高的工艺和新产品,能够进一步提高工程质量和工作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对于中小型建筑企业来说,通过技术创新发展专业化的生产能力,形成自身发展特色,同样能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需要注意的是,中小型建筑企业要培植创新土壤,树立创新之木,营造创新环境,将先进技术作为企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