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 旭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从城市的形成及演变总是与水相伴,大多数的城市形成都是依河流而建,长此以往,滨水城市逐渐成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区域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汾河由北至南横贯三晋大地,沿汾河形成了多个城市,在山西省的政治、历史、文化、经济地位举足重轻。
临汾就是沿汾河形成的区域中心城市,汾河由北向南穿过,滨河东西路是区域联系的重要通道,百里汾河生态经济带上升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将对区域交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同时滨河路在市区内肩负着疏解老城交通压力,引领河西片区开发建设的重要职能。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变化以及宏观政策的调整,滨河东西路交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滨河东西路到底如何定位,如何才能更好引导区域健康发展是目前急需研究的课题。
现状滨河东路北至洪洞、南至襄汾,道路已全线贯通,滨河东路红线宽度为60m,四幅路,双向八车道,中央设有绿化分车带。滨河西路南至迎宾大道,北接省道桃临线,滨河西路红线宽度为64m,三幅路,双向八车道,无中央分隔栏。
为全面分析临汾市一城三区内的空间形态及交通关系,从规划、交通等方面进行分析。
1.1.1 百里汾河新型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
百里汾河发展主轴,包括霍州、洪洞、尧都等6个县(市、区),以及临汾、侯马开发区。立足山西、辐射晋陕豫、面向全国、连通欧亚,打造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中西部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山西乃至中西部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全国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发展区、中西部重要的现代物流枢纽。
规划以百里汾河为发展主轴,沿汾河规划的滨河东西路与整个发展轴线重合,在交通上能极大的支撑百里汾河经济带的发展,同时提出形成以临汾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
1.1.2 临汾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临汾市域形成“临汾市区为主中心,侯马-曲沃城区为次中心,一条南北向城镇发展密集带、两条东西向的主要区域交通联系通道、四条城镇发展联系通道”的整体空间结构;规划建设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为骨干,以普通公路、铁路为支撑的综合运输体系。
滨河东西路作为一城三区内的交通走廊,与中心城市的辐射通道相契合,显著的提高了区域交通的可达性,有利的推进了一城三区的建设。
1.1.3 临汾市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建立与区域中心城市定位相适应的对外交通体系,密切协调城市交通与土地利用,构建与城市规模和布局相适应的道路运行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滨河东西路作为中心城区内的二条纵贯城区南北的骨干道路和运输大通道,现状及规划年将承担较大的交通压力。
临汾市区与洪洞县、襄汾县的联系强度达到45.7%,将近占总量的一半,出行强度较高;其次为浮山、霍州、侯马和曲沃,占28%。
现状南北向联系的交通廊道主要有G108、大运高速、S232、S224。G108受道路功能制约,无法承担快速交通的功能;大运高速虽能承担快速交通,但是其收费的性质;S232、S224公路等级较低,通行能力有限。
城区居民出行呈典型的单核向心型,居民出行的主导流向呈现为南北向。道路网高峰时段,贯通南北的鼓楼街、平阳街高峰小时道路饱和度均达到了0.9以上,南北向交通压力较大。
从需求、供给两方面看,南北向缺乏快速的连续通道;南北向道路饱和度大于0.9,出行强度又最高,急需南北向连续通道的支撑;构建以临汾为中心的一小时交通圈急需更高等级道路予以支撑。
根据现状及规划用地分析,能满足作为区域快速连续交通联系的通道的道路有滨河东西路、鼓楼南北街、尧贤路。
鼓楼南北街:道路位于老城区,沿线用地开发强度较高,不适宜作为快速连续通道;尧贤路:现状距离市区较远,道路尚未形成,因土地及拆迁因素,近期实施难度较大,远期可作为分流通道;滨河东西路:位于老城区边缘,红线较宽,滨河东路对断面稍作调整优化就可满足要求,滨河西路南延尚未明确,近期实施条件不具备。
因此,滨河东路作为南北向的快速连续通道最适宜,滨河西路近期为城市主干路,远期可升级改造。
为科学合理的确定滨河东西路的功能定位,对比主干路、连续型交通主干路、快速路三种形式。
主干路:适用于各种城市,设计车速40-60km/h,道路可以很好服务沿线用地,交叉口一般采用平交,受信号灯影响,道路车流不连续,对中长距离出行服务较差,无法满足交通流量增长的需要。
连续型交通主干路:主要服务于城市的中长距离出行,设计车速60km/h,主线机动车流连续,不完全封闭,需采用路中分隔。重要节点采用全互通、次要节点采用半互通。根据沿线用地布设出入口,能较好的服务于两侧用地。
快速路:主要服务于人口200万以上及长度超过30km的带状城市,设计车速60-80km/h,车流快速连续,道路完全封闭,相交节点采用全互通,因出入口限制对沿线用地服务较差。
研究认为滨河东路作为连续型交通主干路,滨河西路近期为主干路,通过交通管控措施保证连续交通,预留远期改造连续型交通主干路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