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振兴视角下埔西村规划的建设思考

2018-02-15 00:09杨嘉
建材与装饰 2018年32期
关键词:西村村落村庄

杨嘉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

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已经成为全民共识,围绕乡村建设的探索不断创新。广东粤东西北乡村具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劳动力外流、村民积极性不高、环境脏乱差等主要问题,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方面均存在较大问题,这也是扶贫规划关注的重点内容。广东省委、省政府从2009年起部署实施的扶贫开发“规划到户、责任到人”(以下简称:扶贫开发“双到”)的系统扶贫工程,是以政府统筹为基础、以乡村产业发展、村民生活全面提升为目的的动态精准扶贫模式,是对粤东西北村庄乡村振兴建设的有力探索。埔西村正是广东省扶贫开发“双到”工程确定的第二批贫困村之一,该村是典型的粤东贫困村,具有产业发展长期停滞、生活出行不便、污水横流、环境品质较差等核心问题,但村落整体山水风貌好,保存有“客潮村落”特色的(九厅十八井)。对于此类村落的扶贫建设,不能简单粗暴头疼医疼,脚疼医脚,而是应该系统的、全面的针对村落问题进行扶贫提升,保障村落的可持续发展,确实落实扶贫带来的效益。

1 扶贫规划关注的重点问题

1.1 共性扶持与个性引导问题

中国的村庄是历史农耕文明的集合区域,这些村落是中国文明的代表,可以说,每条村落在自发形成的过程中都遵循着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建设理念。作为中国传统文明载体的乡村,目前遇到的最致命的危机,是被认为在世界历史发展必然趋势的城市化浪潮中,失去了存在的时代理由。从文明形态上判处其死刑。使绵延五千年的乡村文明陷入无力回天的困境中[1]。

对贫困村而言,这种特征尤为明显。由于受到地理条件与自身发展的限制,贫困村大多数避免了现代城市建设所带来的破坏,保持了原有的田园风貌与村庄格局,但针对性的扶贫模式,如果不加以很好的控制,很容易将村庄的文化特征消除掉,导致千村一面。事实上,对于这些村落应该两面的去看待其发展,及村落的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一方面,要充分了解贫困村在产业建设、生活服务、环境卫生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即扶贫规划关注的共性问题,针对性的改善贫困村的经济状况与生活水平。另一方面,需要充分了解村落建设历史,分析村落格局的主要特点,保护村落的人文特色与空间格局,将这种别于其他村落的独一无二的个性特征,完整的保留与传承。

在实际的规划设计过程中,受到政策或者决策者的影响,共性问题往往会提高一个很高的位置,在某些方面甚至破坏了村落的个性特色,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村落景观的同质化,造成千村一面。事实上,个性提升对于改善村庄的共享问题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何处理好共性与个性问题,让其相互促进,保障村庄的历史人文特色得到较好的传承与发展是村庄规划关注的重点问题。

1.2 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问题

“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关注的核心问题,从2002年开始,国家连续15年针对“三农”问题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在农村具体的建设实践过程中,虽然宏观政策“催生”了良好的新农村建设社会气候,但实践的偏向及由此形成的误区凸现了在可操作领域中相关规划理论的严重断层或者缺失、或者是建设“心态”的非正常化[2]。一方面,建设主体与规划主管部门缺少相关的专业知识,往往会形成批量化生产的村庄规划,这些规划由于对村落自身调查不够,现状问题了解不够深入,导致规划做出来之后墙上挂挂,相关建设主体根本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实施。另一方面的极端现象是,如果规划要求高于实际建设需求,会导致建设资金的极大缺口,最终建设出来与规划也会相差甚远。

作为实施性的村庄规划,其建设往往面临着比城市建设项目更为复杂的现实因素,村民土地意识强烈、建设资金短缺、集体利益与村民自身利益冲突等等,为规划的实施带来极大的影响。扶贫规划要落在实处,就必须充分了解村落发展的现状,充分了解每一个村民的意图,以村民为核心开展规划,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进行动态的协调与完善。目前的村庄规划大多数意识到了村民自主参与其中的重要性,很多村庄规划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进行过村庄问卷调查,来了解村民的诉求;规划的最终成果也会通过村民代表大会进行表决。但这种模式带有一定的强迫性,在村民专业素养不够的前提下,“民主规划”往往会演变成“被民主规划”。

作为实施性规划,在村庄规划的编制过程中,应强调开放性与协同性,即面向村民、政府、建设单位、村委会、规划师等多方,各方各司其职,共同参与完成。村民作为主体来主导规划,政府、建设单位提供政策帮助或资金帮助,规划师提供理念与技术扶持,并与村委会共同作为沟通协调各方的桥梁与纽带[3]。扶贫规划尤其如此,规划需要将村民、建设单位、村委会、镇政府有效的串联起来,形成“以村民需求为核心”的体验式规划模式,让村民从规划前期后实施建设全方位、系统的了解项目的建设思路与成效,才能搞高效的推动项目落地,真正实现民主规划。

在埔西村的建设过程中,村民的全程参与作为了规划的核心基础,从项目前期的构思以及最终的实施建设,村民的力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也是该规划得以顺利实施的基础。

1.3 建设成效与维护管理问题

农村的建设往往具有自发性,带有“经验主义”,不同的施工主体会有不同的建设标准,这些标准往往会带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并且实施效果价差,与规划设计思路具有较大的差距。在扶贫规划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如何控制建设成效是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在规划设计阶段,需要重点考虑这一因素带来的影响。从乡村规划编制与落地建设案例规律中看,能够落地的乡村规划并不是单一的专业规划,而是在乡村治理组织引导下的规划执行体系抑或是多规合一的综合规划[4],因此多专业的技术人员参与是建设成效控制的前提条件。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前期应该充分了解当地的建设标准与常用的建设做法,将其作为施工图设计的前置条件,应用其中,并通过规划进行统筹考虑,保证建设的可控制性;另一方面,在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应该积极协调反馈,适当降低建设标准,以保证施工材料、建设标准的可控制性。

同时,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项目建成后的维护与管理问题,应尽可能的使用低成本维护的技术作为项目的核心要求进行建设,保障建设工程项目可持续性。

2 埔西村扶贫开发“双到”规划的实践与探索

在埔西村扶贫规划设计中,以扶贫开发的共性问题与美丽乡村的个性问题作为出发点,创新性提出了“以村民需求为核心”的体验式规划工作模式,针对“产业扶贫、服务改善、美丽乡村建设”三大重点内容进行了整体规划,将设计内容与实施建设进行了充分的衔接,保障了规划的落地实施与建设成效。

2.1 针对个性与共性问题的规划设计

2.1.1 强化个性的美丽乡村建设计划

以村庄入户调研作为切入点,一方面了解村民的意图,掌握村民的主要需求;另一方面,在村民交流过程中,了解村庄的发展历史,评判村庄的价值与人文特色。

在埔西村的调研过程中,村民流露出了对村庄的高度认同感,是典型的客家族群聚落发展的村落,村民的历史人文特色十分深厚。从埔西村的建设风貌来看,村庄建设相对集中,背山面水,溪流潺潺,体现出了山水相融的客潮村落景观特色。同时,村落中部的“九厅十八井”是埔西村的中心区域,保留了传统村落客潮风貌的建设特点。“九厅十八井”是客家民居的三种典型代表(土楼、九厅十八井、围龙屋)之一,是客家人结合北方庭院建筑,适应南方多雨潮湿气候及自然地理特征,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厅与庭院相结合而构建的大型民居建筑。这种空间形态是埔西村经过几百年建设逐步沉淀下来的,是埔西村独一无二的空间特色。

规划重点对这种特征与文化特色进行了研究,从村落的整体格局出发,设定新村建设区,保护九厅十八井的整体空间格局,同时,规划恢复了原有的河流景观与池塘空间,将祠堂前广场空间进行恢复,重新恢复了祠堂空间的活力。在此基础上,规划提出三大行动计划。

①坚持保护“九厅十八井”客潮特色的村居聚落。经与村民多次沟通,最终将九厅十八井的养殖杨进行了搬迁,并将其及风水塘共1.1hm2的客潮特色风貌建筑区进行了整体保护,纳入传统村落的重点保护区。②对绍忍里等历史建筑按照当地手工艺人的标准进行了恢复性改造,对其周边的建筑按照整体风貌协调的原则,进行恢复改造。③对于历史遗存周边的公共空间按照乡土风韵的要求进行了景观改造,利用乡土材料的景观空间将鱼塘、水系、树木与田园景观联系起来,与历史遗存互相映衬,形成了独居风情的客潮人文特色村落。

2.1.2 面向共性问题的精准扶贫计划

根据村民的需求与问题研究,埔西村的共享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①产业发展较为滞后。虽然潮州柑、农村养殖已经具有一定的基础,但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现有的产业发展较为低端,未形成的统一的品牌模式。②埔西村的现状人居环境特点具有脏乱差的主要特点。从人口统计来看,埔西村现有常住人口为800余人,约为总人口的一半左右,在常住人口中,50岁以上的老人与儿童比例超过了50%,但对应人群特征的老人活动中心、文化交流场所相对比较欠缺,同时,村民的卫生环境意识差,村民的整体环境水平偏低。在访谈过程中,村民对教育设施提升,道路交通设施提升、环境卫生提升的需求最为迫切。

结合这些共享的问题,规划从两个方面进行改善。

(1)结合现有产业基础,针对性的进行产业扶贫规划。规划以提升村庄的自我造血功能为目标,结合村委会布局了科技信息中心,以此为中心定期举办农业生产、种植、销售的培训会,同时引进了专业合作社,指导指导潮州柑、仙草的种植与销售,有效带动村内经济的发展。同时,积极引导农业的规模化种植。规划对现状农用地进行仔细摸查,面对村内山林地较多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仙草、潮州柑等高效经济作物的规模化种植;结合水田区域引导观光农业的发展。由此在村庄的北侧区域结合耕地形成现代农业观光区,东侧结合林地形成苗木种植与养殖区,西南侧结合山林地形成经济果林物种植区。为村民的养殖业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提供了有效的引导。

(2)面向实际需求的“人居环境改善”规划。按照“体验式规划”工作模式,从村民实际体验需求出发,对村民意见最为集中的“服务设施、交通出行、卫生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针对性改善规划。

①结合老人、儿童人群多的现状特征,重点推进村民呼声要求最高的“四个1建设工程”。规划分别在2个自然村的中心区域建设了1处节庆场所、1处健身广场、1处老年活动中心、1处公共厕所。同时,在人口规模较大的新楼下村新建1处文化活动中心,并完善小学、诊所、村委会等设施建设。

②改善村民生产生活的交通出行环境。规划构建入村路、巷道2级交通体系,并规划1条串联三大特色种植区的生产路环线。重点对现有生产路、入学路、入村路三条现状碎石路、泥土路进行道路硬化改造,并配备路灯,保障村民出行安全。

③推进卫生环境改造工程。一方面,对现状1700m长的排水系统进行盖板渠改造,并在末端新建3处化粪池,改善村内排水环境,成为第一个建设完整排水设施系统的扶贫开发“双到”村落。另一方面,结合现有给水管网进行自来水系统改造,在源头新建1处20m3的自来水处理池,保障了饮水安全。同时规划改造7处垃圾收集点,并将其纳入镇垃圾收运集体系中,极大改善了村内居住环境。

2.2 探索规划设计与建设实施之间的关系

作为实施性规划,埔西村在规划设计过程中牢牢把握住“以村民需求为核心”这一规划理念,从单纯的“物质空间规划”向“人文需求规划”的转变。以需求定项目,充分满足村民的利益。

一方面,在规划内容上,按照现状的特点及村民的诉求开展规划设计。在产业规划中,把握住了现在已有一定产业基础的前提,通过产业资源的整合、产业基础设施的完善,集中提升了产业的关联度,有效打造了产业品牌特色,实现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目前,埔西村村民信息中心定期举办收购与培训活动,让村民充分了解市场需求,针对性开展农业种植;同时结合周边的产业园区建设,培育了约120亩左右的仙草种植区,与距离它5km远的凉茶基地形成了产业互助,有效实现了村民增收。在人居环境改善设计中,重点针对村民的居住人群秘籍、民俗活动多的情况,建设健身广场、节庆广场等基础服务项目,将环境改善与村民需求结合起来,这样对于提高村民建设的积极性与后期维护管理的自发性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在规划组织上,将体验式规划作为核心思路,落实在各个阶段之中。规划前期,积极邀请村民代表进行类似项目考察,与村民探讨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同时,按照扶贫规划的要求开展详细的入户调研,详细了解村民的具体诉求。在规划中期,通过形象的项目计划给村民解读规划,了解项目建设实际效益,并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的具体需求。在规划后期,按照村民的意见积极推进项目建设,在建设标准上,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对部分的建设选址进行调整,满足各方利益需求。

埔西村扶贫规划全过程体现了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思路,从规划内容制定到规划组织模式中,村民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了其中。在这个过程里面,与村民的沟通不下15次,落实了村民的20余条意见,真正实现了民主规划,有效保证了规划的落实与实施。

2.3 探索实施建设与后期管理的需求,保障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设计中,为保障规划的实施,提出了与地方建设实际相适应的工程建设标准。为此,规划构建了一支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等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的综合团队,并在规划初期由各专业技术人员结合当地的建设技术水平,确定了各个项目的建设标准,以规划确定建设标准,从而保障了后期的建设实施。规划确定了客潮建筑风貌改善标准、市政设施建设标准、景观环境乡土田园风貌的改善标准,有效指导了埔西村人居环境改善,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在实施建设过程中,技术人员与施工建设团队多次沟通,并充分落实了村民的意图,保证了建设的成效与效率。另一方面,技术标准制定还可以保障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考虑到埔西村后期的维护性较差,在设计技术手段上,尽量采取了生态草坪、盖板渠、生态氧化池、简单给水处理设施等技术措施,并充分应用了当地的构建筑、旧材料、旧构件,确保后期维护简单,便于操作。

同时,规划也借助政府的力量推进项目实施,保障后续的维护管理的可持续性。埔西村在建设过程中:①借助村民选举,建立了在村里有威望的村委会干部团队,提高了村委会的执行力;②以镇政府作为建设主体,监督项目建设,保障建设质量与建设效率。在实施过程中,村民与村干部及政府互帮互助,团结协作,促进了更强更深的官民情谊和集体凝聚力,为村镇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优良基础。

3 结语

扶贫开发工作,事关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几亿农民的中国梦。在埔西村三年扶贫开发“双到”过程中,较为全面的实践了政府、村委、村民、社会、村庄规划师等全面动员参与建设的全过程方式,并实现了村庄建设发展的良性循环。埔西村的扶贫开发规划从村民的需求出发,落实了精准扶贫要求,将村民的需求与美丽乡村建设计划有效的结合起来,不仅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更引导了建设资金的有效投放,有效保障了村民的“脱贫”;同时改善了人居环境,传承了村庄的历史人文特色,树立了扶贫开发“双到”建设典范。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应坚持以规划为引导。以规划为核心的扶贫开发建设,应该转变从上而下的建设思路,强化以村民需求为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建设要求。“以需求定项目,以规划定标准,以政策谋资金”,通过规划的一盘棋将村民利益需求、政府建设目标、各方涉农资金进行全方位统筹,高效、有序的推进扶贫开的建设,并有效保障村庄文明的传承与发扬,最终实现“一村一品”的建设思路,共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西村村落村庄
我的小村庄
“一元的多样性的音乐”——西村朗《雅歌》中Heterophony技法研究
村庄,你好
油画《村落》
“共享村落”:乡村新的入住方式
“共享村落”:拿什么让人魂牵梦绕
村庄在哪里
南京尹西村东晋家族墓
村庄
专家的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