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对76 cm等行距种植棉花产量的影响

2018-02-15 03:32:12李春梅马云珍李鹏程徐文修齐晓晓
新疆农业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籽棉株距行距

李春梅,李 玲,马云珍,李鹏程,徐文修,齐晓晓

1.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2.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河南安阳 455000

随着拾花成本的提高,机械采收已成为棉花种植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新疆的棉花种植模式主要以双行高密度种植为主,这种种植模式行距过小,致使机械采收后存在拾花不净、棉花杂质多、棉纤维品质下降等问题,探索与机采相适宜的机采棉种植方式就成为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此,本试验在采取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的条件下,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产量的影响,试图探索出适宜机械采收76 cm等行距种植方式条件下的最适种植密度,为提出适应机采棉的高产种植密度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基本情况

试验于2018年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阿拉尔市十团中棉所南疆试验站进行。供试土壤有机质含量10.23 g/kg,碱解氮含量84.87 mg/kg,PH值7.68。4月19日播种,一膜三行,一穴两粒下种,后期定苗(5月21日),采用膜下滴灌(7次),人工打顶(7月9日),10月开始采收。

1.2 试验材料

供试棉花品种为中棉所49。

1.3 试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共设计5个种植密度,分别为:90 000株/hm2,株距14 cm(A);120 000 株/hm2,株距 11 cm(B);150 000 株/hm2,株距 9 cm(C);180 000 株/hm2,株距 7 cm(D);210 000株/hm2,株距6 cm(E)。采用76 cm等行距播种,一膜三行,各小区面积为38.98 m2(5.7m×6.84m),3个重复,共15个小区,总面积584.7 m2。

2 结果分析

棉花的产量是由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铃数和铃重三要素构成,棉花成铃及发育的好坏对产量有很大影响[1-3]。而合理密植能协调好群体与个体的关系,使个体发育健壮而不早衰,又保证了一定数量的群体[4]。由表1可知,各处理的籽棉产量表现为:籽棉产量随密度增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其中当种植密度为处理B和处理C时籽棉产量较高,分别为6 568.26 kg/hm2和6 578.20 kg/hm2,并显著高于低密度处理A和高密度处理E的产量。籽棉产量最高的中等密度处理C比低密度处理A籽棉产量高出7.56%,比高密度处理E籽棉产量高出8.47%。由此可知,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不利于棉花产量的形成。

进一步分析产量构成因素影响发现:各处理间单铃重无显著性差异。而单株铃数随密度的增加呈降低趋势,表现为低密度处理A的单株铃数显著大于高密度处理E和中等密度处理C和D的,处理A单株铃数最高为8.30个铃,分别比E、C、D处理的单株铃数高出69.4%、24.6%和59.62%。各处理的株数表现为低密度A处理与其他处理均呈显著性差异,而B处理和C处理之间以及D处理和E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种植密度主要影响了单株铃数进而影响了棉花的产量。

表1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比较

3 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76 cm等行距条件下,密度处理B(120 000株/hm2)和处理C(150 000株/hm2)的籽棉产量均表现较高,且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因此,本试验认为76 cm等行距种植的适宜的理论密度在120 000株/hm2~150 000株/hm2之间。

猜你喜欢
籽棉株距行距
蚕羌种植最佳移栽密度研究
农业与技术(2022年9期)2022-05-17 07:45:48
国内外籽棉加湿系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2020年度夏玉米行距密度试验研究报告
新农民(2021年15期)2021-09-16 09:47:57
洋马高速插秧机株距调节方法
籽棉加湿刍议
不同播量、行距对“藏青320”产量的影响研究
寒地水稻良种良法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巧解“植树问题”
组合式籽棉清理机在机采棉清理工艺中的应用
不同株行距配置方式对甘薯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