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加
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热播,引发人们对反腐败工作的极大关注,其实反腐不仅是纪委、检察院的事情,老百姓的参与也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在古代,人们善于引经据典、吟诗联句讽刺戏谑一些懒官庸官贪官,对于反对腐败遏制腐败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绝妙的形式。
用谚语讽刺懒官庸官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群众用谚语、成语等讽刺挖苦那些无能的官员,可谓是入木三分。《七修类稿》中用成语对一些无为御史一职进行了无情的讽刺,说御史初至,则曰“惊天动地”,排场极大;过几月,则曰“昏天黑地”,无能乱治;去时,则曰“寂天寞地”,群众对御史离去的哑然无声,正是最好的批判。
另据《清稗类钞》载:北京有谚云,“翰林院文章,太医院药方,光禄寺荼汤,銮仪卫轿扛。”这是说其各自的职守。对巡城御史的所作所为,也有谚语表达:“中城珠玉锦绣,东城市帛菽粟,南城禽鱼花鸟,西城牛羊柴炭,北城衣冠盗贼。”就是说他们所巡之地,物产富庶迥异,肥瘦职位一目了然。对翰林院讲读学士的谚语是:“无事日有事,有事日无事。”詹事府衙门的谚语是:“开印日封印,封印日开印。”是说遇翰林院值日,讲读学士递无事折,如有应奏事件,则由掌院学士具折,而学士则不参与了。至于东宫官属,则政务清闲,用印日少,故有此谚语。
用对联讽刺官场现实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对联,一旦被用到了讽刺官员上来,可谓是一针见血。据《清稗类钞》载:某年元旦,开封文武百官诣抚署岁,中丞延见,谓曰:“此邦旧有一对联,出句为‘开封府开印大吉,封印大吉,今为对之曰‘黄泌厅黄水安澜,泌水安澜,诸公以为何如?”大家都说巧合,而又吉祥,不是大福泽人对不出。这时,坐在一角的一个候补县令,似乎有对,中丞说:“足下难道有佳对吗?”这候补县令说:“卑职适亦得一对,不敢言耳!”一再追问,他才说出,“候补县候缺无期,补缺无期。”原来他是借对直抒胸臆呀!可见那时的官场,候补要想补缺实在是太难了。
该书还记载:有人针对官场上下级关系,书写了两幅对联,一是戏赠知县联:“下官拼万个头,向上司磕去;尔等把一生血,待本县绞来。”另一幅是赠知府的:“见州县则吐气,见道臬则低眉,见督抚大人茶话须臾,只解道说几个是是是;有差役为爪牙,有书吏为羽翼,有地方绅董袖金赠贿,不觉得笑一声呵呵呵。”这两幅对联,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县官和知府这两级官吏的怪现象。
用诗歌讽刺无为官员
打油诗作为一种富于趣味性的俚俗诗体,被用到了讽刺无为官员上,针砭时弊,效果明显。据《清稗琐缀》载:清时的京官,向称清苦,能有当权弄贿,炙手可热,车马衣冠,臣门如市的,少之甚少。即使善于术工奔走,机善夤缘,上谄下骄,能从中渔人之利的,更是极少数。他们大半都是萧索闲居,以诗酒声色自娱自乐。光绪、宣统间,多数京官,仍颓唐如故。其供职各部的,唯每晨到署画到,近午即归,谓之上衙门,此外无所事事,于是各部都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一京官曾在民政部高就,自书打油诗一首:“本无一事报公家,犹自蜂狂到署衙……上堂宛似星瞻斗,入院惟看鸟弄花。最是消闲无那处,出门闲坐东洋车。”这首打油诗纯属写实,让人们看到了那时京官无奈的哀叹和无所事事的境况。
古代还有用集诗手法讽刺。据《春冰室野乘》载:光绪中叶,山东一个编修尹琳基,久无建树,还纵酒自遣。喝醉了就谩骂座客,因此与其乡人侍御郑溥元骂架。郑就弹劾尹,人们对郑的作为也不耻。后来圣旨下,尹郑二位都被强制退休回家。那天枢臣前来传旨,同事宝文靖给大家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移赠尹郑两君矣。”他这是引用杜甫的诗句讽刺两位的被逼退休。甲申春,阎文介、张文达同入军机,此时二公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没多久两位奉命巡察南北各省,一年多才回来,都城里的人为他们集唐人诗句:“丹青不知老将至,云山况是客中过。”这里上句是杜甫的诗句,下句是李颀诗句。
用药方讽刺官场黑暗
药方是用来医病的,可是用在讽刺上,也是生动到位。据《清稗类钞》载:有人拟了一副治疗官迷的药方:“终日奔走,两腿酸痛。朝多寻思,神经昏迷。夜卧不宁,时时梦呓。以致唇焦舌烂,面瘦肌黄,加以拍马拍牛,肺叶已伤。危险万分,勉尽绵力,立方候教:皮手套一副,‘拍马用;肥缺一个,差役愈多愈妙;尖帽一顶,‘钻营用;铲刀一柄,刑具十副以上,以上四味先煎。喇叭一个,‘吹牛用;汽车一辆,假面一个,‘讨好时用;外以钞票十万张烧灰,和金银汁吞服。”
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也有一个传说,大家都知道他是名医,殊不知他还在四川蓬溪县做过县官呢。前来接任他的县官,听说李时珍是名医,就说:“素闻李公医术高超,能否为我开一个滋补药方?”李时珍一听此言,怒火中烧,还没做官就先滋补享受,再加上早就听说此人乃酒色之徒,如此行径实属昏官。李时珍强压怒火,应诺开了方子。第二天,新县太爷即命师爷照此去抓药。谁知师爷拿过药方一看,顿时哭笑不得:“大人,李时珍骂你呢!”“怎么会?”“大人你看此方:柏子仁三钱,木瓜三钱,官桂三钱,柴胡三钱,益智仁三钱,附子三钱,八角二钱,人参一钱,台乌三钱,上党三钱,山药二钱。”“这不是很好的方子吗?能有啥呀?”“县太爷你看,把这药方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柏木官(棺)柴(材)益(一)附(副),八人台(抬)上山了嘛!”新知县闻听此言,当时就给气蒙了。
用戏词讽刺官场生涯
戏剧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剧中提炼出来的精彩戏词,往往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更有人把一些戏词巧妙地用在了讽刺官员上,更是妙不可言。
据《清稗类钞》载:明末礼部尚书钱谦益投降清朝后,曾经穿着满洲冠服出门,途中遇到一个老头,看到他的清式打扮,气不打一处来,举起手杖击打他的头说:“我是个多愁多病身,打你这个倾国倾城帽。”帽与貌同音,这是套用了《西厢记》里的唱词,十分生动地表达了人们痛恨投降派的心态。
无独有偶,《明代人物轶事》上还载:明初高则诚的南戏《琵琶记》流行之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许多文人士大夫常常引用《琵琶记》里的词句戏谑官员。
明代著名的内阁首辅徐阶有个弟弟叫徐陟,年轻时在北京当官。一次,他離京南归,许多好友至交都为他送行。后来位居相位的张居正正是徐阶的门生,他也在送行者的行列。临别上马之际,喝得醉醺醺的徐陟特意走到张居正跟前,一边拿扇子轻敲张居正,一边哼道:“去时犹有张老送,来时不知张老死和存!”这是《琵琶记》中的唱词,不想被徐陟给用到这里了,张居正是个秉性威重的人,如何受得了这种戏谑,心里自然恼透了这个宰相的兄弟。
更有意思的是王世贞当刑部郎官的时候,一次参加友人宴会,宰相严嵩的儿子严世蕃也在邀请之列,但很晚还没见他光临,引起与会者的不满。后来,总算来了,众人问他何故姗姗来迟,严世蕃敷衍说:“偶然有些伤风。”才学渊博的王世贞嘲讽他说:“爹居相位,怎说着伤风……”王世贞这是巧妙地切割《琵琶记》的戏词,原来的下文还有“败俗背理的言语”,显然那是讽刺严世蕃强词夺理,应时应景,众人相与大笑。严世蕃直气得七窍生烟,好不容易才忍住没有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