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 军
(辽宁省兴城市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辽宁 葫芦岛 125100)
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大面积的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政策得到有效落实。在新形势的推动下,辽宁省林业种植面积逐年加大,特别是杨树(Populusspp.)林的种植技术得到了大力推广。但由于造林树种单一等原因,食叶害虫的侵袭,成为近年来困扰林业产业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众所周知,食叶害虫的扩散特别迅速,一旦灾害形成,会对杨树造成重大损害。
目前,对杨树生长危害较大的食叶害虫主要有杨扇舟蛾[Closteraanachoreta(Denis et Schiffermüller)]、杨小舟蛾[Micromelalophatroglodyta(Graeser)]、黄刺蛾(MonemaflavescensWalker)、杨黄卷叶螟[Botyodesdiniasalis(Walker)]等。杨扇舟蛾的危害性非常大,当它侵袭新种植的杨树时,后果非常严重,甚至整棵杨树的叶子都会被蚕食。杨小舟蛾每雌体产卵数量达400~500粒,幼虫一旦孵化,就会成群结队地啃食树叶的表皮,最后只留下叶脉和叶柄。黄刺蛾幼虫习惯在夜间危害杨树。杨黄卷叶螟常聚集在梢部,危害梢部树叶[1]。
此外,还有杨毒蛾(StilpnotiasalicisL.)、东方绢金龟(SericaorientalisMotschulsky)、春尺蛾(ApocheimacinerariusErshoff)等其他食叶害虫,也会对杨树的生长造成严重的威胁和侵害。
杨树食叶害虫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气候、生物学、树种、林间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因素,现对食叶害虫发生的成因进行简要分析。
进入到4月份,温度回暖,杨树食叶害虫开始活动。食叶害虫具有繁殖能力强的特征,雌虫的产卵量少则100余粒,多则600余粒[2],即使孵化率达不到100 %,其数量仍然很高。所以说,在春夏之际,温暖的气候条件加上害虫强大的繁殖能力有机结合,成为杨树巨大的威胁。
随着杨树林面积的逐渐增加,林业产业树种搭配不平衡的状况开始显现。由于树种单一,就会导致其自身调节能力的下降,林中的食物链简单,利于害虫生长,害虫的食料相对比较充足,一旦条件成熟,虫害极易发生。
随着辽宁省绿化造林事业的发展,杨树林的面积日益增加,虫害的数量和发生面积也在急剧增长。造林面积在逐渐增大,但管理人员的素质却显得相对落后,没有和林业快速发展同步。虫情监测不到位。
加强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将杨树食叶害虫的防治工作落到实处。对于灾害的高发区,要做好宣传工作,一旦发现虫害,要及时采取人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学防治等多种方法对其进行防治。
树种过于单一是导致害虫大规模爆发的原因之一,所以,可以营造混交林,打破单纯树种造林局面,当大面积的混交林形成的时候,林木的自我调节能力一定会大幅度提高,害虫发生的情况自然就会减少。
管理部门应做好虫害预警工作,做到防患于未然。杨树叶害虫的治理要结合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定要抓住防治的关键时期,对不同的树木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科学治理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