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宁宁 ,苏 艳
(1.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 830000;2.新疆裕民县畜牧兽医站 830000)
口蹄疫(foot-and-mouth disease,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口蹄疫病毒可以随着风向快速长途传播,传染性极强,对牛羊等偶蹄动物危害最大,也可感染猪等其他畜种,全世界共有70多种动物均易感该病毒。感染口蹄疫病毒后,主要临床症状是鼻子、口腔部位、蹄子和乳头部位有水泡发生,水泡破裂后会形成明显的斑痂或溃疡,发病后的牲畜因疼痛会跛行和卧地,口腔部位有流涎表现。受该病影响,发病动物的生产能力大幅度下降。口蹄疫病毒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病毒,感染后发病率几乎100%。口蹄疫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是国际兽医卫生组织(OIE)要求世界各国必须上报的动物传染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是名副其实的“政治经济病”。各国高度重视该病的危害,为了控制该病的发生,将口蹄疫作为国际畜产品及活畜通关贸易必检的一类疫病。
口蹄疫的病原为口蹄疫病毒(foot-and-mouthdisease virus,FMDV),有 O、A、C、SAT1、SAT2 和 SAT3、Asia1 共 7 个血清型。不同类型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临床症状基本相同,但不同型病毒之间没有交叉免疫,因此感染过一种类型病毒康复后的动物或者是免疫过一种抗体的动物对其他型号的病毒没有免疫力,这也是口蹄疫防控工作面临的难点。在某个地区,多个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可以同时流行,防控起来非常困难。近几年,世界范围内C型口蹄疫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行,其他6个血清型的病毒均处于活跃流行发病状态,其中O型和A型流行范围和强度最广,其次为SAT2型和Asia1型。O型和A型口蹄疫遍布中东、非洲和亚洲地区,零星发生于南美地区;Asia1型口蹄疫主要发生于中东和亚洲大部分地区;SAT2型口蹄疫主要分布在非洲地区,也见于巴林和埃及等地区。总体而言,亚洲、非洲和中东的大多数地区是发生口蹄疫的严重区。口蹄疫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大概情况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的发达国家基本上在本国消灭了口蹄疫,享受无疫情的良好条件;经济条件良好技术良好的国家能够有效管控口蹄疫,正加强防控措施,在创造享受无疫情的条件;经济发展落后技术落后的国家,口蹄疫不断发生,不断遭受口蹄疫带来的灾害。
当前,口蹄疫的血清型较多,给诊断带来了很大难度;并且感染口蹄疫后动物会出现带毒但不表现症状的情况,进一步增大了诊断的难度。基于以上两点,现在防控口蹄疫首先要攻克两个难点:有效监测隐性感染动物和精准诊断感染的病毒血清型。最早,采用病毒中和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对口蹄疫进行诊断;随着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ELISA技术为核心的诊断技术体系;现在,随着近年分子生物技术的发展,增加了以聚合酶链反应(PCR)为核心的基因检测技术体系。总之,口蹄疫的诊断技术得到了不断发展和完善,现在已经形成了技术成熟、完备的全方位诊断检测体系。近年,我国在研究口蹄疫诊断方面的主要成就有:创新了间接夹心ELISA方法,能够对口蹄疫进行定型抗原检测;建立了口蹄疫Asia 1、O型和A型固相竞争ELISA抗体检测方法;建立了口蹄疫非结构蛋白抗体特异性单抗阻断ELISA试剂盒,能够与口蹄疫标记灭活疫苗结合使用;设计特异性引物,制作成试剂盒,通过荧光实时定量PCR进行检测,可以有效准确区分A、O和Asia1等多个血清型的口蹄疫病毒。
2012年1月,世界兽医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联合发布了面向全世界的口蹄疫控制策略,制定了口蹄疫标准控制路线图和15年口蹄疫防控目标。作为世界兽医卫生组织成员国,中国于2012年发布了《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对O型、A型和Asia1型口蹄疫的防控制定了具体措施和目标;2014年,中国向世界兽医卫生组织上报了口蹄疫国家防控计划,并通过了世界兽医卫生组织的认可。《口蹄疫渐进性控制路径》(简称PCP-FMD)是世界兽医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推荐的防控指导原则,指导有口蹄疫的国家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计划。该控制路径也是全球实施口蹄疫防控的准则,将口蹄疫疫情风险分成6个等级。我国实施口蹄疫防控措施参照世界兽医卫生组织的路线图,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对口蹄疫实行区域化管理,遵循“分区防治、分型控制、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免疫的基本方法,通过严格落实检疫监督、监测净化、应急处置、流通监管和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实现对口蹄疫的有效防控。
经过世界各国多年努力,全球在口蹄疫防控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美洲和欧洲已基本消灭口蹄疫,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口蹄疫无疫区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我国通过全区域大规模实施强化监测和免疫接种等防控措施,对口蹄疫已经能够有效防控,争取早日在区域内消灭口蹄疫。但是,我国周边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口蹄疫发病情况复杂,防控形式越来越严峻,面临的挑战不可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