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蕊丽,党晓峰
(澄城县畜牧兽医局 715200)
猪附红细胞体病是由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感染所引起,病猪以贫血、黄疸和机体发热为主要表现[1]。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猪场都曾发生过本病,为了能让大家加强对本病的认识,下面笔者就其防治和大家作一下交流。
猪附红细胞体病分布广泛,几乎所有养猪的国家都有过本病的报道,在我国以地方流行居多。本病的传播主要靠血源性途径、媒介昆虫途径、密切接触途径以及垂直传播途径等。被附红体污染的注射器、针头、耳钳、断尾钳、手术刀或者阉割工具等用在健康猪体时就会发生传染,母猪如果带菌,附红体可经子宫胎盘传染给仔猪。吸血性昆虫如蜱虫、蚊子、体虱等是本病的重要传播媒介,叮咬过感染猪的昆虫重新叮咬健康猪时,便会把病原接种到健康猪体内,由于这些媒介昆虫在炎热和雨水较多的季节活动频繁,故夏季是本病的高发期。
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属于立克次氏体目、无浆体科、附红细胞体属。除了猪之外,人也可以感染,故本病人畜共患。显微观察可见附红体为多形态,环形、球形、椭圆形、杆状等都有。猪附红体呈环状,直径在0.7~2.6μm之间,一般存在于红细胞表面,可单个存在,也可成团存在,也有部分游离于血浆中。附红体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很弱,阳光直射条件下能很快将其杀灭,不耐干燥,对猪场常用的消毒剂如火碱、碘制剂、酒精、苯扎溴铵、石炭酸、来苏尔溶液等都敏感。37℃条件下,0.5%的石炭酸溶液在3h之内即可将其杀死。对低温耐受性比较强,冷冻条件下可存活数年而毒力不减。
本病潜伏期为6~10d,感染猪前期表现机体发热,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呼吸频率和心跳明显加快,之后皮肤、黏膜出现黄染,尿液发黄,有贫血表现,背腰及四肢末梢淤血,淋巴结开始肿大[2]。随着疾病的发展,病猪开始腹泻,机体消瘦,毛干燥,皮肤苍白无光泽,生殖能力也出现下降,妊娠母猪有时会出现流产,如果不及时治疗,病猪最终会衰弱而死,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角弓反张,四肢划动,不断嘶叫等。
抽取感染猪血液进行血常规检测,可见红细胞数量减少,白蛋白、球蛋白含量均下降,淋巴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的比例上升,血红素下降,胆红素升高。对病死猪进行剖检,最典型的特征是黏膜黄染,无论是体表黏膜还是体内浆膜都发黄,血管有弥漫性炎症,肝脾肿大,大部分肝脏表面区域颜色变淡或出现黄白色,脂肪化明显,严重者能见到坏死区,胆汁变黏稠,脾脏被膜上出现结构模糊的结节病灶。除此之外,肾脏、心脏、肺等都有不同程度的炎性表现。
根据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对本病进行初步诊断,但要确诊还需进一步实验室检查。常用的方法有显微观察法和血清学试验。采集可疑猪的血液,滴在载玻片上,用吖啶黄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看到血浆或红细胞表面有环状或球状的附红体则可确诊。血清学试验是利用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检测血液中的抗原存在,ELISA法是血清学常用的检测方法,此外还包括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血凝试验和补体结合试验等。除了上述之外,分子生物学诊断法目前也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常用的有聚合酶链式反应法,通过特定引物对目标样本的核酸进行扩增,如果结果为阳性则代表有感染,检出率高,结果可靠,但由于成本较高,目前主要用在大型养殖集团和科研机构,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成本会进一步下降。
夏季是本病的主要流行季节,定期在饲料中拌入对附红体敏感的药如四环素、土霉素、贝尼尔等,可防止猪群感染[3]。药物预防时一定要注意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育肥阶段的后期尽量不用,以免药物在肌肉中形成残留而引发食品安全问题。夏季猪场蜱虫、蚊子、苍蝇等较多,消灭这些传播媒介也利于疾病的预防,猪舍中可放入粘蝇纸,傍晚时分是昆虫活动最猖獗时期,此时可在猪舍及周围喷洒菊酯类杀虫剂,一次性广泛驱杀,猪舍门口挂灭蚊灯,最大程度杀灭这些害虫。每天巡场时一定要仔细观察每1头猪的行为,一旦发现有临床症状第一时间隔离治疗。
对附红细胞体有杀灭作用的药物有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贝尼尔、氯苯胍、914等,治疗时根据猪场的实际情况用药,群发性的猪场可通过拌料口服的方式给药,以减少猪群的应激,同时还省时省力。如果是个体发病则建议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给药,肌注后药物可直接进入血液,1h之内血药浓度达到高峰,快速杀灭血液中的病原。用药时一定要注意针头的消毒,尽量做到一猪一针头,有条件的猪场可使用无针头注射器。血液途径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注射器消毒不严格,就会带来疾病大面积传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