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陕西省铜川市宜君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宜君 727200; 2.陕西省铜川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陕西 宜君 727200)
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是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三个环节,被称为“传染病三部曲”,这三个环节,周而复始,形成了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缺少任一环节就能遏制传染病的发生。消毒的作用就是杀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可以说在疫病防控中意义重大。据研究在动物疫病的预防、控制、扑灭措施中,实施顺序和比重约为:消毒占60%,免疫占30%,药物占10%[1],由此可见消毒是综合性疫病防控措施中的重要一环,是控制消灭疾病的根本大法。
从传染病发生的环节来看,合理消毒能有效消灭病菌、蚊虫,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配合相应的场区消毒设施和制度,阻碍传染病侵害动物消,预防免疫能降低动物的易感性,增强特异性免疫能力,都是控制疫病传播和发生的有力措施[2]。
正确有效的消毒工作杀灭多种病原微生物并抑制其传播扩散,减少病原侵犯动物体的风险,这样的工作思路也符合“预防为主”的动物防疫策略。
现在的疫病防控更多的是从加强免疫入手,降低了动物的易感性,提高动物应对病原侵袭的能力以及通过检测及时发现疫病[2],在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仅仅是针对传染病三个环节中的第三环节,从第一第二环节入手切断传染源和传播途径,能有效减少疾病侵袭动物体的风险,同时大部分病毒有不同的血清型和亚型,变异快,流行株与免疫株不相符,疫苗免疫顾此失彼,良好的消毒和免疫相互配合能形成防病的合力,由此可见消毒是疾病防疫的重要环节,是保障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
养殖场内有害病菌数量多、环境卫生差,动物经常处于“亚健康”状态,影响免疫效果,动物长时间受到各种病菌的干扰,造成长时间应激和免疫麻痹,免疫是应答效果差,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免疫失败,通过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条件是发挥特种免疫效果的基本保障。
畜牧行业管理部门贯彻预防为主的防疫政策时,偏重于动物的疫苗免疫,忽视灭源、堵源的消毒措施,消毒指导监管不是动物防疫的重点工作,对消毒的宣传也比较少,从传染的三环节来看,现在的防疫政策忽视了前两环节对阻断疫病的意义。
养殖业主也存在对消毒认识不足,以及消毒方法不科学不合理的问题。消毒和防疫接种是控制疫病最重要的两个手段,从现在的养殖及疫病防控现状来看,形成“防疫就是打疫苗”的观念,消毒措施不到位的现象较多[3],我国现在小型养殖场占比较大,大多数养殖场养殖条件差,往往缺乏严格的消毒观念,消毒措施不到位,单纯依赖疫苗预防,特别一些小微养殖场户消毒知识欠缺,消毒意识薄弱,养殖场地常年不消毒或消毒次数偏少,消毒制度虚设,消毒处理方法不科学不合理,不少养殖户常年消毒方法就仅是撒干石灰,随意使用消毒药,随意加大减少消毒浓度,一些养殖场在消毒这一环节有很多的问题,动物发病与消毒措施不到位有很大的关系。
养殖户应根据自身生产实际,对于消毒工作和消毒药的使用,建立完善的消毒管理和消毒制度
大部分消毒药不能直接用于消毒,使用前要按照说明书准确配置药液浓度,由于一般消毒药用水稀释后稳定性变差,所以要现用现配,保证消毒效果[6]。在消毒中,不可盲目地将2种或多种消毒药混合使用,避免出现相互拮抗。市售消毒药多为复方制剂,配合使用时应明确各种药物的成分,避免药物之间相互拮抗或毒性增大。例如卤素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药避免与强还原剂及酸性物质接触,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药勿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药配伍。酚类和碱类不能同时使用。甲醛和三羟甲硝甲烷配合,具有缓释长效的特点。
消毒药除应选择广谱、高效、低毒、无残留、性质稳定。在此基础上,根据疫病流行特点、病原种类、消毒对象、畜禽的品种和日龄等,有针对性的选用[5]。市面上的消毒药名称较多,但有效成分可能相同,所以要注意查看其有效成分后再使用。不同场所使用不同消毒剂,场外或育肥舍可以选用高效、价廉的复合酚类消毒剂。带体消毒要选择低毒、低刺激的,母猪、仔猪对刺激性大的消毒剂有强的应激反应,应选用无刺激或刺激小的全安、碘酸等消毒剂。不可长期使用一种消毒剂,要不定期更换消毒剂品种交叉使用。
消毒药的用法有刷洗、涂抹、浸泡、喷洒和熏蒸等,使用时要根据消毒对象的性质选用合适的方式,同时也应结合其他消毒方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生产中通过归纳总结,对消毒效果综合判断,得出适用的操作方案。如小件玻璃用具、工作衣物等消毒,煮沸比较好;对畜禽舍内空气消毒,适于喷雾和熏蒸的方式;对粪便的消毒,则适于采用生物热发酵做无害化处理。喷雾消毒时使喷头朝上,雾化液滴自然下落,提高均匀度,避免应激,冬天温水喷雾,喷雾量以3~5 min能干为准。
两次消毒法:现在使用的直接消毒法和清洁后消毒法,存在污物影响消毒效果和清洁时病原扩散的问题,结合2种消毒方法,第一次使用消毒剂直接消毒,待作用一定时间后清理出消毒物,再进行一次消毒,使消毒更彻底,可用于圈舍内消毒。
严格执行科学的消毒制度,门口是外来病原的重要入口,要设置消毒池,消毒液定期更换,人行通道、场舍门前设置消毒踏垫等设施,进场车辆人员喷洒消毒,场内净污道分开。对于规模养殖场,在各项管理制度健全的条件下,改变频繁用消毒液冲洗栏舍的做法,使畜禽体内病原谱保持相对稳定[3],消毒主要针对圈舍外部。
制定周密的定期消毒(预防性消毒)计划,定期消毒要针对当地的常发病种类、不同季节等因素,安排消毒药品、消毒方法、消毒时间及间隔、药物轮换等。定期消毒是预防性的,需要制定相应的周密计划。
温度:环境温度12℃~25℃消毒效果较好。
湿度:环境湿度大,影响消毒效果,在潮湿和下雨条件下,适当提高25%~30%的浓度,才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很多消毒措施(如气体消毒)对湿度的要求较高,如熏蒸消毒时需要将舍内湿度提高到60%~70%,才有较好的效果;单独用生石灰消毒无效,需洒上水或制成石灰乳液等[7]。
pH值:酸性消毒剂pH值不大于3,碱性消毒剂pH值不小于13,中性消毒剂如有机氯消毒液中有效氯的浓度不小60 mg/L才有良好的消毒效果。
时间:喷洒喷雾量以3~5 min能干为准、熏蒸应在在30 min以上,疫苗免疫前后48 h内不使用化学药品消毒。
消毒对疫病防控非常重要,养殖业主和疫病防控机构应重视消毒在疫病防控中的作用,建立消毒和免疫双管齐下的动物防疫工作体系,单项防控转向综合防控,建立全方位、立体化防疫消毒工作。同时小规模低水平家庭散养方式仍然在我国养殖业占有很大比重,小规模低水平家庭式散养生产方式粗放,防疫条件差,养殖标准低,大部分小养殖业主专业知识缺乏,技术人员短缺,是疫病的高发地带。这需要用防疫机构的专业力量弥补养殖一线的人才漏洞,避免养殖管理跟不上,这无疑是对做好动物防疫大有裨益。
(1)养殖场健全落实消毒制度。加大宣传和技术指导,在免疫检测同时进行消毒管理知识宣传,尤其小微养殖户,疫病防控知识缺乏,在针对疫病的预防接种同时开展针对性消毒措施进行推广,通过发放资料,上门指导等方式让养殖单位尤其散养户认识到消毒灭源的重要性,树立防疫是养殖技术水平的体现,消毒是养殖管理重要工作的的综观念。
(2)建立消毒管理评价体系,引导和监管联动,根据疫病发生的要素,开展全方位的防疫监管,引导要求养殖单位开展防疫消毒,做好消毒记录。广西荔埔县动物防疫机构重视消毒在防疫中的作用,组织县乡村动物防疫力量为养殖场、养殖户开展彻底科学的防疫消毒,全县多年没有疫情发生,是开展防疫工作的先进典型。日本家庭农场的消毒工作是由动物防疫机构组织进行,有统一的消毒方案和规程。这些消毒纳入动物防疫重点工作的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因地制宜,开展科学实验,解决消毒难题,根据本地区基本流行及气候条件,编写适合本地区的防疫消毒技术规范。
(4)政府提供政策资金支持,设立专业养殖管理服务队,整合专业力量,弥补养殖户专业知识缺陷,在自愿协商的原则下,应养殖业主的要求,提供专业化的消毒服务以及管理咨询,收取合理费用,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推广消毒新技术,统一采购消毒用具,消毒药品,降低养殖户消毒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