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硕 万子梁 李丹丹 崔晓伟
在当今的建筑界,新乡土建筑正是在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区化的矛盾中产生的,它起到了中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的作用,也对各自的不足起到了弥补的作用,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地区文化,与时俱进,随着全球化的进步也随之进步,与此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对家乡、民族以及祖国的热爱。
从人类诞生至今,如果按照人类所处环境的因素来区分,总共分为三个阶段:①前农业时代,这时的人们主要以耕种和打猎的方式来生存,当时的住宅的材料是自然材料,将其直接搭建即可;②农业时代,这是的人们不仅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而且还拥有了粮食的存储和分配能力,从而导致人们永久性的定居,并且人们多以部落的形式来生存,其建筑文化和农业生产也是息息相关的,人们根据时间以及地点来判断水温地理的能力也日渐增长;③社会以及城市,这是社会和城市也应运产生了,在人类开启了统治和支配的方式后,自然界的一些有机物质就被利用了起来,经过切割、分解成碎片再到组成工业产品,自此以后,工业城市文明占据了社会的主导作用,而由农业文明塑造的传统乡土建筑遭到了人们的排斥。传统的乡土建筑包括民居以及所有居民居住的房屋,它们通常是由户主使用传统技术根据所居住环境来对其进行构建,并且还有考虑特定的需求、造价以及经济情况等因素,并且这些因素也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随之改变的。民居的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它们都是在不断的“破损——拆除——修补——选择”的模式下不断的发展而来的,这些经验都是当地居民根据当地的气候、生活习俗、技术以及经济等方面形成的,从而形成了最好的材料选择以及建造方式[1]。
中国占地面积广阔,历史源远流长,其多样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以及文化,为多姿多彩的乡土建筑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条件,随着西方建筑文化的传播,中国的建筑也受其影响,与此同时也激发了中国建筑师的爱国热情,许多人开始探索“中国固有形式”,但是民间建筑仍然沿用传统的建筑模式,20世纪50年代初,在“民族形式”的热潮中,往往有些建筑师会另辟蹊径,借鉴乡土民居的建造工艺,来构建现代的建筑,从而形成了“中国新乡土建筑”,20世纪60~70年代,中国建筑受到了外来的因素影响,进展缓慢,但是广州的一些建筑师,对当地的人文以及自然的因素创作了一系列以当地的居住环境为题材的建筑作品。这是对“新乡土建筑”的再一次大胆尝试,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到来,外来文化的侵袭以及民族文化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地域性建筑的全面发展,许多的优秀作品也不断的由此而产生,为新乡土建筑的发展在中国打开了市场。
建筑的作用就是为人类提供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不同的气候条件就会有不同的庇护方法,所以,在过去的时代,特定地区的气候成为了当地的建筑形态的主要因素,为了适应不同的气候,人们的建筑形态也会不同,不同形态的建筑成就了不同的地方特色。因为建筑要不断的适应不同的气候,从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建筑方式,它不仅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反映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惯。中国乡土建筑巧妙的结合了当地的地形、植被和周围环境的因素,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只有置身于其中,才能感受到建筑本身所具备的“有机共生”的特点[2]。
在对建筑进行追根溯源时,美国城市文化建筑学院的著名教授阿摩斯.拉普卜特曾说:“建筑的功能并不单单只有遮风避雨,甚至连最基本的功能都不是,它的起源最好要以宽阔的眼界考虑到社会文化的因素,社会文化要比技术、气候条件、材料以及经济等方面的因素更为重要,建筑的形式就是由这些因素综合产生的,建筑是种风俗,是一个最基本的文化现象”。通过他的言论,我们可以进行总结:建筑是一种文化现象,而并非简单的工具,因为忽视了人们对建筑的特殊文化要求,从而导致了现代建筑的缺陷。建筑和环境文化一样,对人类具有重要的意义,“没有文化的场所”的现象的产生,就是迅猛的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理性主义共同导致的,建筑与环境的不断发展,从而反射出时代与场所、人类与社会的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变化,我们都应该继续发扬这些文化精神。
气候、物产、地貌为人类提供了丰硕的物质以及精神资源,前者主要是指当地所能利用的建筑材料,例如:木材、矿产以及石材等。另外,当地的地理条件、独有的传统技术等也包含其中,后者主要指的是自然的隐喻性,换而言之,就是人置身于其中在心理上产生的共鸣和遐想。建筑师在创作新乡土建筑时,在建筑的布局、材料的使用以及建造技术等方面都反映出了当地的特色,具有一定强烈的本土性[3]。
乡土建筑的环境,虽然来源于人们对所生活的社会的认识,但是在建筑环境形成之后,就形成了传统的场所精神,具备了最朴素的繁衍能力,并对后来建筑的格局以及形式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比如中国乡土民居的庭院,大多数都是用墙围起来而形成的内向性空间。由此可见,建筑师在对新乡土建筑进行创作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建成环境的场所精神。
民俗环境对乡土建筑的影响包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其在形式、建造的方式、规则、工艺、陈设风格以及组合陪衬等诸多方面反映出了当地的风俗习惯、哲学思想、宗教礼仪以及审美情趣等。建筑师把这些民俗符号、图案以及色彩加以利用或者适当的简化,形成极易识别的母题和特征手法,并将其刻画在建筑的外表面以及内部装饰中,来映射出当地建筑乡土性的特点。建筑师之所以会这样做,可见其对当代乡土建筑的重视[4]。
可持续发展,针对其概念的核心就是进步与发展,但是它强调的发展不是以牺牲自然的生态平衡为代价的,而是将可持续发展的建筑设计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同时存在,建筑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各种因素与世界的进一步协调,从而实现人类理想的居住环境向可持续方向发展。总而言之,合理性的运用信息技术以及生态学的原理,对低能耗、高信息、自我调节性以及可循环等方面的要求,来对建筑进行设计,未来乡土建筑的发展方向就是适应气候条件、节能性和可持续的建筑。
在进行建筑的设计工作时,我们要充分的利用好乡土建筑文化,无论其形式的变化如何,它都是展示人类劳动辛勤的劳作的成果,是建筑的发展史不可逾越的形式,是多种体系构成的物质和精神基础,我们永远不能割舍掉乡土情结,同样也无法阻止乡土建筑的快速发展。此外,乡土建筑在满足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同时,还注重体现出地方性的特点,和情感的表达,在世界文化趋势下的今天,乡土建筑创作的领域中,一定会呈现出更多精彩的建筑作品。
[1]柯达峰,刘淑虎,奚建芳.乡土建筑的当代转译探索——以平潭县流水镇磹水村教学实践为例[J].建筑与文化,2018,12(02):49~51.
[2]相 阳.鲁北地区农村新乡土建筑地域特征的表达策略[J].建设科技,2017,25(23):51~55.
[3]李天骄,高小淇.吉林省乡土建筑材料的当代适用性研究[J].绿色环保教材,2017,14(11):14+18.
[4]张莹莹.城镇化背景下当代乡土建筑设计探析[J].山西建筑,2017,43(3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