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士娟
(江苏省海安市畜牧兽医站,海安 226600)
猪口蹄疫病和水泡病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二者也有差别。首先,猪口蹄疫最初是由于猪水泡病毒引起的,引发了一种急性、热性,并且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病毒性传染病。猪口蹄疫的主要特征为:猪的口、鼻、乳腺等部位会形成水泡病变。猪口蹄疫在秋末冬春时节为多发阶段,在这一阶段需要尤其注意。其次,猪水泡病主要是由于猪水泡病毒所引起的接触性传染病。猪水泡病的主要特征为:猪蹄、鼻、口腔黏膜等部位的周围会出现水泡,通常10~15 d会自愈。病毒本身的抵抗力是非常顽强的,病毒可以在猪舍内存活长达2个月之久。猪水泡病的患病几率比较大,各种年龄阶段、各种品种和性别的猪都会感染上猪水泡病,并且一年四季都是发病期。潮湿的天气、猪舍卫生条件比较差以及猪的密度大等因素都会导致猪水泡病的患病几率升高。猪水泡病的发病率高达80%左右,但通常都不会致死,一段时间之后即可治愈。猪水泡病的传播方式也相对比较多,通常都是直接接触,如粪便、屠宰、泔水等。
典型的猪水泡病在最初可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42 ℃,蹄部出现水泡,水泡约为黄豆粒大小,数量不等。有些患病猪也会同时出现口腔黏膜和齿龈溃疡等现象。母猪则会表现为乳房出现水泡。从整体上来看,猪口蹄疫和水泡病的相似度是非常高的,很难进行辨别。
猪口蹄疫的传播速度比较快,发病率也相对比较高,仔猪病情严重还会造成死亡,因此仔猪的死亡率很高。成年猪会在蹄、鼻、口腔粘膜等部位出现水泡或者溃烂等现象,成年猪的死亡率是相对比较低的[1]。
猪水泡病主要可以分为3种类型,分别是急型、亚急性型以及隐性型。
1.2.1 急型病例
蹄部水泡很快就会出现破裂,破裂之后会露出红色的溃疡面,如果病情严重会出现蹄壳脱落。口腔粘膜、鼻、唇等部位也会出现水泡,另外母猪的乳头上也可能会产生水泡。仔猪出现水泡的部位主要是鼻部,同时伴有体温升高的现象,水泡破裂之后体温会逐渐降低到正常水平。患病的猪通常都会出现精神不振、沉郁寡欢、食欲降低等症状,康复期是比较短的,如果没有其它并发症,将会很快恢复健康。如果蹄壳脱落,则恢复时间会相对比较缓慢。
1.2.2 亚急性型
亚急性型病例传播速度慢,出现轻微的症状,不容易被发现,康复时间短。
1.2.3 隐性型
部分病猪会出现精神方面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转圈、咬啃、眼球转动等,出现这些症状也极有可能会被误诊。
猪口蹄疫与其他水泡病的鉴别诊断:口蹄疫常年都有可能会发生,春冬时节发生比较多,口蹄疫具有一定的流行性。对死猪进行解剖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病猪的心房、心室内可以看到灰黄、灰白或者条状的斑点或纹路,这种条纹因为与老虎身上的条纹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也被称为“虎斑心”。发生猪口蹄疫时,仔猪的死亡率极高,而成年猪则基本不会出现死亡现象[2]。
水泡性口炎与口蹄疫相比较而言,水泡性口炎通常都是天然因素所造成的,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性,通常情况下夏季为高发期,秋冬季节基本不会出现该病。水泡性口炎不具有流行性,一般都是小面积感染,不会大面积的传播开来。感染此病的猪会在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健康,并且没有其它并发症,也不会留下后遗症。如果此病进一步感染,病情严重,会出现蹄壳脱落的现象。对病猪进行解剖可以发现,其肝脏和肾脏均为充血状态,有轻微的肿胀,还会出现局部的充血与水肿,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变性、坏死。
猪口蹄疫病毒的病毒粒子比猪水泡病小,直径大约为23~25 mm,形状是圆形或者六边形。该病毒粒子是一个简单结构的20面体。引发猪口蹄疫的病毒主要可以分为2种,分别是猪痘病毒和痘苗病毒。猪水泡病的病毒粒子大约为176 nm×69 nm,形状是子弹状或者圆柱状。引发猪水泡病的病毒也大致分为2种,分别是水泡病口炎病毒和肠道病毒。
猪口蹄疫病的血清类型主要可以分为7种,每个类别有不同的特点,同时还有亚型,亚型又可以进行进一步的划分,每一个亚型都有不同的特点,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猪水泡病病毒主要有2个血清类型,这2个血清类型不会造成相互交叉感染与免疫。因此可以从血清角度对2种病毒进行区分与鉴别。
猪口蹄疫病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猪蹄部会出现明显的水泡。猪口蹄疫病通常会有1~2 d潜伏期,在生病阶段,体温会持续上升,最高可以上升超过10 ℃,同时病猪会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较少进食等。其次,病猪口腔粘膜也会出现水泡和一定的溃烂,蹄部会出现局部的发红、微热等症状。大概在1 d之后蹄部就会形成水泡,水泡破裂之后会表现为出血,水泡内带有病毒的液体所流过的地方都会形成相应的溃烂[3]。如果病情严重,则水泡部位就会进一步扩散,鼻、乳头等多处都会出现烂斑或蹄壳脱落的现象,更为严重的会造成病猪常卧不起。
患有水泡病的病猪在生病期间也会有体温上升的症状,最初体温会上升到40~41.5 ℃,1~2 d之后口腔和蹄部就会出现水泡,同时鼻、唇等部位的水泡会在1~2 d之后破裂并且结痂,病情开始逐渐好转。如果病情严重,病猪的口腔、蹄部等部位会发生相应的溃烂,造成蹄壳脱落,出血。
猪口蹄疫病属于一种传染性疾病,其传染性比较强,流行速度也比较快。猪口蹄疫并没有固定的发病时期,一年四季都会感染该病,但是该病的流行有着一定的季节规律,通常冬春季节的流行性比较强,流传范围更加广[4]。猪口蹄疫病的传播方式主要可以表现为跳跃式的传播,例如饲料、草场、水源、畜产品等被污染之后都会成为该病毒的传染源。此外,被污染的空气也是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猪水泡病的流行性比较弱,基本不会出现大面积的流行与感染。该病的发生有着明显的季节性,通常夏季和初秋时节是该病的高发期,其传染源主要是患病动物、被污染的饲料、水源等,另外一些昆虫也会成为该病的传播途径。
首先,猪口蹄疫病和水泡病都是感染病毒之后会出现明显的患病症状,症状具有比较大的相似性。其次,两者的传染源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被污染的水源、饲料、草场等都是主要的传染源。第三,如果病情严重,都会导致蹄壳脱落现象的发生。第四,患病时,两者蹄部都会出现明显的水泡,都会形成溃烂。最后,两者的病毒都会有感染人类的可能。
在病情还没有发生之前需要做好相应的预防措施,预防接种是一个关键的防治环节,每年都需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对于口蹄疫病,母猪通常需要接种2次,分别是怀孕初期和分娩前一个月。仔猪通常只需要接种一次,在40或80日龄时。除了接种疫苗之外,还需要对猪群生活的环境进行定期的清洁,保持环境清洁度,从源头降低疾病的发生几率。进行消毒工作主要可以采用氢氧化钠、热草木灰以及甲醛溶液等。消毒工作主要可以分为3个步骤:第一,进行第一次的喷洒消毒,需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喷洒,并且要保持4 h以上。要彻底清扫,对污染物和垃圾等进行全面的清扫以及焚烧。第二,进行第二次的喷洒消毒,同样需要保持4 h以上。要用清水对地面以及有关工具等进行冲洗,并且进行天然的晾晒。第三,进行第三次的喷洒消毒,这一环节需要在猪舍自然干燥之后再进行。喷洒过程中应当注意对猪的保护,保证饲料等温度合理,不要对猪的口腔、唇部等部位造成烫伤。草料等的供给要科学合理,定时定量。还要保证饮用水的清洁与充足。此外还需要对地面进行清理,注意不要让猪蹄受到划伤以及其它伤害。同时,猪舍要保证通风与干燥,维持良好的卫生状况。
发生两种疾病时的防治措施:发病之后都需要进行彻底的隔离、检疫与消毒工作,同时还要对病猪和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于病猪如果没有治疗价值就要进行捕杀,如果还有治疗价值则需要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尽快治疗使其康复。口蹄疫病比水泡病的防治要求更加严格,口蹄疫病情发生时还需要划定疫点,实现区域的严格封锁。疫点内的消毒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每天需要对疫点进行全面的清扫与消毒,早晚各一次,每天还需要对大的区域消毒一次。畜舍、用具等都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并且进行天然的晾晒与风干,干燥之后再进行消毒,消毒效果会更加良好。口蹄疫病是一类动物疫病,疫区内的动物必须要扑杀,并且进行无害化处理。如果病猪仍然有治疗价值,为了保证之后不会发生继发性感染,必须要进行治疗,实现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