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重及人力成本的不断增加,以机械代替人工,提高建设实体工艺质量,成为工程建设领域的迫切需求。比如,在桥隧工程建设中引入机械化施工,整体预算将比现有形式高5%~10%,但更有利于施工管理和延长后期运营寿命。要推动中国制造从做大到做强做优,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一定要加大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加大对中西部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
近几年,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发展迅猛,铁路、公路全年的总投资规模约在3万亿元。2018年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安排7320亿元,公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预计与上年目标基本持平(2017年全国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8万亿元)。随着国内基础建设量的增加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未来高铁建设量在国内外还将大幅增长。
新形势下,铁路、公路建设的质量安全不容忽视。但在当前的桥隧工程建设中,大部分还采用人工形式,机械化水平不高,作业方式相对原始,操作水平及工艺水平依赖于人的素质,管理难度较高,很容易引起实体质量问题,使用寿命可能达不到“百年大计”的要求,且运营期间的维护费用较高。所以,引入机械化施工模式来保障工程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另外,地下空间施工领域已涌现出不少新工法、新工艺及新装备,但在没有相应的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定额等制度支持时,无法进行项目审批及招投标。这些因素影响了地下空间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导致新工法推进速度较慢。
为此,笔者建议相关部委编制顶层规划,统筹梳理和调整各项配套政策,制定实施指导文件,并调整建设层面相关法规、政策。比如,明确以国家投资为主的项目,强制推行机械化施工模式,在投资概算中增加机械化预算费用,提高基建质量等。目前国家已出台购入重大装备首台(套)的税收优惠政策,但首台(套)设备应用的工程项目实际对接难度较大、推广很难。对于缺乏设计规范、施工规范和定额的新技术新设备建设施工项目,建议制订与新技术新工法适应的招投标制度及定额,解决新技术与制度融合的问题,在技术成熟后推广适用现行法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