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前军
(兰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迭部县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白龙江上游的甘川两省结合部,东临舟曲县、宕昌县,北接卓尼县、岷县,西南与四川省若尔盖县、九寨沟接壤,古为华夏边陲一隅,属少数民族聚居区,又毗邻汉地。从新发掘的石器、陶器等诸多马家窑、寺洼等文化遗存可知,早在三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地处藏彝走廊,民族交融和迁徙较为频繁。居住在此的藏族人民世代繁衍,至今仍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营建技术,建造着自己世外桃源般的村寨,延续着传统的生活习俗和居住方式,已形成了其特有的建筑与艺术文化,具有十分独特的民俗民风和宗教文化等特征。
扎尕那藏族聚落地处青藏高原高寒森林植被区,气候分区上属于甘南高寒湿润区,相对雨水较为充足,白龙江支流益哇曲沿着村脚奔腾而过,为聚落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聚落区内天然植被良好,生态环境优美。由于早期技术与文化整体水平相对低下,扎尕那藏族聚落的布局形态没有经过特意的人为规划,大多是自发性形成的。藏寨核心聚落选址在迭山山脉之间,大多为山腰缓坡型的布局方式。
聚落整体布局是拾阶而上,民居建筑依着山势由下而上缓缓升高,营造了很好的景观视线,获得了丰富的空间层次变化。鲜明的地域特色,也符合了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藏传佛教及其学说(如天梯说、中心说、金刚说、来世说等),对建筑形式和传统聚落的空间组织等起到了重要的支配作用。在村寨中,居民们除了利用各家各户间的空地开辟田地,在民居建筑周边较为平缓的地势上,还有着大量适合耕种的农田,方便村民们劳作,来满足整个村寨生产生活的需要。
建筑凝聚了世界上每一个民族最高的文化创造,因为人们总是刻意地为自身营造一个适应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舒适空间,并使这一空间成为精神的物质化体现。扎尕那聚落藏民从1000多年前由游牧逐步转为定居的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在借鉴临近兄弟民族建筑工艺的基础上,总结出一套利用地形、就地取材的山区建房经验。传统的民房,既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又有藏汉建筑风格结合的特征,最终形成了其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
3.1.1 民居
民居是最大众化的一种建筑。几乎可以说在任何一个民族中民居都难以和宫殿、寺庙相提并论而成为民族建筑的经典,但是它在民族建筑中却有着宫殿和寺庙无法代替的地位。扎尕那藏族聚落建筑中,民居是主体,多是以部族或者家族为单位聚居,相对比较集中。由东哇、业日、达日、代巴4个自然村落的聚落文化形成为簇群模式发展,各村落间相距有一段距离。房屋随地形而建,依山就势,一般坐北向阳;房屋四周均为厚厚的土石墙,屋架紧挨围墙盖起,且多为木质结构。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受旅游、交通等的冲击,民居形式在逐渐发生变化,部分村民将传统建筑改造为供游客居住的家庭旅馆,但我们看到的聚落建筑组成部分依然是大量的居民住宅。
3.1.2 寺院
扎尕那藏族聚落全民信教,除村落民居外,还有寺院建筑。寺院无论面积大小,地位都弥足重要,寺院建筑是这一地区传统聚落的中心,重大的宗教仪式、定期的宗教活动均在此进行。拉桑寺就位于扎尕那村委东哇村寨最高处的山腰上,背山面寨,是一座相对独立的寺院。民居中多不设置煨桑炉,每日的煨桑、宗教活动,村民都会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前往山顶的拉桑寺。寺院与居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可或缺,其地位的崇高不言而喻。寺院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建筑外型与民居有很大的区别,显示出其地位的崇高与特殊,这样的精神空间给每一个平凡的信教者的生活赋予了意义和秩序。
地处偏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聚落,由于其生产力发展缓慢,生产方式长期不变,某种民居形式会沿用很长的历史时期而变化不大,甚至今日仍在使用。这其间,也有一些民族与汉族的交流较广泛,生产力提高很快,在明清时期居住建筑也步入木构瓦房的形制。历经长期的演变,甘南藏居受回族建筑影响,房屋上半部朝南面改为木制外檐装修,内部有木制回廊及推拉的花棂格木窗等。房屋结构以榫卯连接的木制体系又与西藏传统的民居结构不同,体现出当地回、汉民族的建筑传统;而以版筑夯土做围合结构,又是当地自古沿用的建造技术。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民居同样如此,村民们运用自身的智慧,顺应当地的环境,就地取材,将本民族的宗教信仰、民俗习惯融入到民居建筑中,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并随着时间的推进而日益成熟。
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其独特的地域特色是我国传统民居聚落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保护意义。然而,伴随着“新农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城乡统筹发展”等政府政策、外来文化的多重冲击与挑战,社会环境、地区经济结构、家庭构成及交往方式的变化综合影响着扎尕那聚落居民的生活状态,生产方式由传统模式转向集农耕、放牧、旅游、商业等多元化模式的发展,尤其是扎尕那村落的旅游业发展迅速,使得聚落中的民居类型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很多问题。
传统聚落建筑大多年代久远,多为土木结构,抗风雨侵蚀与抗灾能力差,有些民居散落在相对偏僻、交通不便的贫困落后区域,缺少管理。长年生活在聚落中的居民们对传统村落稀缺性认识不足,对身边的建筑保护乏力,造成许多乡土建筑自然性毁坏,破败严重,多都处于自身自灭状态,得不到有效保护。
任何传统民居的形成都是在不同时代下,顺应着不同的生活生产需求而变化改进的。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的便捷及信息的畅通,部分居民对现代生活方式和品质的合理追求、对原有居住环境的不满意构成传统聚落保护的内部压力。一些富裕起来的村民自发改建房屋,弃旧建新,造成新建筑与传统老建筑形式上的不协调,破坏了原有建筑面貌。
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部分乡村政府片面追求传统村落土建筑的经济价值,出现“重开发、轻管理”现象。部分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为经营家庭旅馆、餐饮服务所得。有的村民采用新样式、新材料对原有建筑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加建、改建来适应这样的商业运营,盲目改建后的民居建筑失去了所应该承载的重量,形似神不似,甚至不伦不类,与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传统聚落环境失去了原有的意境和纯朴,地域特色的民居正在缩减。如何注重民族传承,合理地更新、保护传统聚落建筑,已是当务之急。针对在多元化模式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民居改造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发展意见和保护对策:
扎尕那藏族聚落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涉及各个方面的问题,不能以旅游开发来发展经济而对其进行破坏和强行的介入。在实施保护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规划先行,统筹指导”,将其纳入到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整体发展方向中,并明确保护内容。保护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及物质文化遗存。采取原物保护、原貌保护、风貌保护等方法,保证聚落自然环境、人居环境和文化保护协调统一。
在保护过程中,首先,应尊重传统选址格局及与周边自然环境的依存关系;尊重传统建筑风貌,不改变传统建筑形式,对确定保护的濒危建筑物、构筑物应及时抢救修缮。其次,对于传统民居中一些不合理的构造,如房屋通风、采光、紧邻人们起居室的旱厕、牲畜棚,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影响的结构,就应该作有必要的更新,但要注意有机更新,做好新旧协调。在改造中,施工工艺和材料的选用至关重要,应就地取材,选用与整体环境相融、经济适用的材料,对传统施工工艺应加以延续和传承。
传统聚落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不能单纯依靠外生力量,而需要更多地依靠自身优势。聚落居民世世代代生活在此,没有谁能比他们更了解自己生活的环境。任何的规划政策、保护措施的接受与否,当地人是最有话语权的。应尊重聚落居民作为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动员多方力量参与到村落建筑的保护与发展中来。政府应充分发挥传统聚落保护中的主导作用,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发动全民参与聚落建筑的保护与管理,建立“政府引导、村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传统聚落保护机制,使传统聚落环境保护更加规范化。
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是在这一地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传统宗教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等相互融合下而产生的重要物质载体,是该地域民族情感的根基。通过对扎尕那藏族传统聚落建筑发展趋势的研究得出,只有尊重自然环境、尊重传统文化、尊重居民作为文化遗产所有者的主体地位,合理有效的去保护与发展,现有聚落建筑才能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