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广亚,黄敏兰
浙江省余姚市第三人民医院,浙江 余姚 315400
随着自然环境、生活及社会环境的改变,失眠日益成为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王翘楚教授在失眠症领域潜心研究数十年,根据中医传统理论,提出“从肝论治”失眠症及其相关疾病的新思路,又毫无保留地悉心传授于前去求学的各届学生。俞承烈老师曾拜王翘楚教授为师,从临证用药、科研设计到学术创新,得到了多方的指导。俞承烈主任中医师作为浙东名医范文虎的第三代弟子,秉承“一病之起,必有其因,症形虽多,必有重心”的学术观点,又在学习这一思路的基础上,临证发现失眠症多以肝郁为主,并兼夹其他证候,在临床从肝郁论治多获良效。故特举数例俞承烈老师临证验案,以飨同道。
俞某,男,43岁。2013年3月12日初诊,反复失眠1年,素来晚饭后头晕嗜睡,未服安眠药,至晚上九点醒来无法再次入睡,辗转反复到天明,记忆力下降,心力憔悴,纳一般,大便每日一行,黏滞不爽,舌淡红、苔腻,脉弦。辨证肝郁脾虚,治拟疏肝醒脾、通窍安神,方用逍遥散加减。处方:当归、炒白术、柴胡、茯苓、川芎、石菖蒲、郁金、远志、炒枳壳各10 g,炒白芍、紫贝齿(先煎)各18 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茯神各30 g,葛根、丹参各20 g,合欢花15 g,绿梅花、玫瑰花、代代花各6 g,甘草5 g、落花(冲服)4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3年4月2日二诊:药后睡眠改善,能寐5 h,时有腰酸,舌偏红、苔薄,前方有效,稍作加减。处方:当归、炒白术、柴胡、茯苓、川芎、石菖蒲、郁金、远志、炒枳壳、杜仲、狗脊各10 g,炒白芍、紫贝齿(先煎)各18 g,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茯神各30 g,丹参20 g,合欢花15 g,绿梅花、玫瑰花各6 g,落花(冲服)4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患者再诊时已是数月后,因暑天湿困胃纳欠佳,前来调理,诉睡眠已无大碍。
按:本案患者素来脾气虚弱,而见食后欲睡,头晕纳差,逐渐导致后天失养,又因琐事致肝气郁结,而见失眠心悸,健忘脉弦,肝木乘土,进一步加重脾虚症状,故辨证肝郁脾虚。治疗以逍遥散为主方,紫贝齿、牡蛎等重镇安神;石菖蒲、郁金、诸花通窍安神;葛根、川芎活血安神;枳术丸消痞理气,治大便不爽,全方药味较多,有中医复方之余韵,而最终收效豁然,此简繁之间各有千秋。二诊时根据变化酌加补肾舒筋之品,大法不变。落花是上海王翘楚教授研制的落花生枝叶提取物的颗粒剂,具宁心安神之效,药效上有镇静、催眠、抗惊厥的作用,安全无依赖性,服用也比较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陈某,女,46岁。2012年10月26日初诊,失眠伴汗出4月。4月前曾患肺炎,导致月经失调,肺炎愈后月经恢复正常,但夜寐不安,醒后不能再次入睡,潮热阵作,时时汗出,无法控制,舌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辨证肝经郁热、肺肾阴虚,治拟疏肝清热、滋阴补肾、安神止汗,方选滋肾清肝饮加味。处方:熟地黄20 g,山茱萸、山药、牡丹皮、茯苓、泽泻、柴胡、焦山栀、当归、炒白芍、枸杞子、菟丝子、桑叶、地骨皮、淫羊藿、杜仲各10 g,酸枣仁15 g,伸筋草、糯稻根,淮小麦各30 g,甘草5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2年11月2日二诊:药后汗止寐安,唯腰脊酸楚,前方去泽泻,加地鳖虫10 g,再服7剂善后。
按:初诊患者,笔者意为热病伤津,可用竹叶石膏汤;又因其夜寐不安,且肺炎后已4月,考虑肝热血虚,拟用琥珀多寐丸。而俞承烈老师选择滋肾清肝饮,并左归丸意,一诊见效,可谓神矣。究其缘由,在于辨证之的确,病及肺肾,自不必说;宜用金水相生之法,而患者年近七七,有肝郁化热之象,适当加用疏肝清热药,故寐、热、汗三者同治。外感热病所致之失眠,今之发热而用激素者常见,诚如王翘楚教授所言肝郁犯肺也,信不误矣。
袁某,女,24岁。2014年10月28日初诊,反复失眠1年,加重3天。患者自高中时代始便有睡眠欠佳史,可能源于学习紧张,此后逐渐加重。近1年来夜寐极差,反复失眠,表现入睡困难,间醒次数多,甚则十余次,头痛头胀,心悸心烦,记忆力下降,月经量少,最近更加严重,甚至通宵不寐,舌偏红、苔薄,脉弦细。辨证肝郁阳亢、心血不足,治拟平肝潜阳、养血安神,方选涵阳入寐饮主之。处方:生地黄、夜交藤、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石决明(先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合欢皮、淮小麦各30 g,大枣、制何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各15 g,黄连5 g,僵蚕、苦参各10 g,肉桂(后下)1 g,灯芯草2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4年11月4日二诊:服药后夜寐有所改善,可睡数小时,入睡时间缩短,头痛减轻。前方有效,原方加茯神30 g,继服7剂。2014年11月11日三诊:药后夜寐转安,间醒2次,不适症状亦有所缓解,处方不变,略作加减。处方:生地黄、夜交藤、磁石(先煎)、珍珠母(先煎)、石决明(先煎)、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合欢皮、茯神、淮小麦各30 g,制何首乌、酸枣仁、柏子仁、大枣各15 g,黄连5 g,苦参10 g,肉桂(后下)1 g,灯芯草2 g,蝉蜕6 g。继服7剂善后。
按:患者禀赋异于常人,遇事易紧张失眠,此肝郁体质明显,继而头痛头胀,月经量少,通宵不寐,此阴血不足而肝阳上亢也,当以平肝潜阳为主。此例失眠俞师应用涵阳入寐饮,为名老中医经验方,多用重镇潜阳之药,兼以养血宁心,收效明显。俞师结合交泰丸,有水火既济之意,配合合欢皮、僵蚕等诸药,症状改善迅捷。二诊加茯神,增加宁心健脾之功;三诊僵蚕改蝉蜕,增加止惊利咽之效,前后治法一贯未变,可见此方确有独到之功效,与天麻钩藤饮可互相参看。凡老年人服用,剂量应酌情减少,并注意保护脾胃。
励某,男,54岁。2013年2月26日初诊:反复失眠20年,加重1周。素来夜寐较差,有时入睡困难,有时早醒不能再次入睡。近1周仅能睡1 h,几乎通宵不寐,头晕乏力,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舌淡红、边齿印,苔薄微黄,脉弦细。辨证肝郁阳亢、肾精亏虚,治拟平肝潜阳、益肾填精,方选平肝益肾方治之。处方:桑叶、川芎、柴胡、僵蚕、远志、苦参、地骨皮、淫羊藿各10 g,淮小麦、合欢皮、茯神各30 g,天麻9 g,钩藤、酸枣仁各15 g,葛根、丹参各20 g,龙齿(先煎)24 g,灯芯草2 g,落花(冲服)4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3年3月5日二诊:药后睡眠改善,可寐5 h,但半夜1~2点醒来后,至凌晨方能入寐。仍予平肝益肾方,继服7剂。2013年3月12日三诊:药后睡眠有所改善,半夜2点醒来,大便依旧不成形,有白沫,舌淡红、微有齿印,苔薄,予前方加减。处方:桑叶、川芎、柴胡、僵蚕、远志、苦参、龙眼肉各10 g,淮小麦、合欢皮、茯神、夜交藤各30 g,天麻9 g,钩藤15 g,葛根、百合、丹参各20 g,龙齿(先煎)24 g,灯芯草2 g,落花(冲服)4 g,木香6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3年3月19日四诊:药后睡眠尚可,大便依旧不成形,有白沫,舌淡白、边齿印,苔薄腻,予参苓白术散加味。处方:党参、炒扁豆、炒山药各20 g,茯苓、炒白术、陈皮、石莲、车前子(包煎)、炒石榴皮、薤白、炒枳壳、远志各10 g,合欢皮、茯神、炒薏苡仁各30 g,酸枣仁15 g,炮姜炭、甘草各5 g,砂仁(后下)3 g,桔梗6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3年3月26日五诊:药后失眠反复,仍予平肝益肾方7剂。此后于2013年4月2日曾用高枕无忧散,效欠佳,故4月9日仍用平肝益肾方善后。
按:患者年过五旬,精血亏虚有之,兼之睡眠时间减少,时日一长,则水不制火,致肝阳上亢,肝亢而犯脾,亦见脾虚症状,故最终辨证为肝亢肾虚。患者初诊即用平肝益肾方,效果尚可。三诊去地骨皮、淫羊藿,加木香、龙眼肉、夜交藤、百合,考虑大便溏薄故,有健脾养血安神意。四诊在夜寐改善情况下换用参苓白术散,另加养心安神药,结果失眠症状又见反复,故五诊仍复其旧,可见此方于此患者确有良效,中医辨证之奥尽在于此。
周某,女,35岁。反复失眠3年,于2013年4月9日初诊。患者始于丈夫归家较晚,常在家等待担心,逐渐导致失眠,睡后易醒,至半夜2~3点不能入眠,未服安眠药,目布血丝,时有头晕心悸,多思多虑,纳一般,大便尚调,舌红、体小,苔薄黄,脉细滑。辨证肝郁痰热,治拟疏肝解郁、清热化痰,方选柴郁温胆汤加味。处方:柴胡、郁金、炒枳壳、炒竹茹、陈皮、法半夏、茯苓、桑叶、玫瑰花、合欢花、远志、知母、川芎各10 g,胆南星6 g,百合、葛根、丹参各20 g,淮小麦、茯神各30 g,酸枣仁15 g,落花(冲服)4 g,甘草5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13年4月16日二诊:服药前4剂有效果,近两天来夜寐仍差,胃脘疼痛明显,舌淡红、体小,苔薄。前方去胆南星、玫瑰花,加秫米30 g,继服7剂。2013年4月23日三诊:药后入睡改善,夜半醒后1 h能再次入眠,舌淡红、苔薄,仍予原方治疗7剂巩固疗效。
按:温胆汤出千金方,重用生姜,原治胆寒不眠,故名温胆。至陈无择减姜,改为清胆之温胆汤,今世复加柴胡、郁金,为柴郁温胆汤。俞师结合导痰汤,并将枳实易枳壳,为其个人习用之柴郁温胆汤。患者失眠始于担忧,肝郁而夹痰热内扰之象,故用本方而非温胆汤,并结合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加味诸多药物,其中丹参、落花参考上海王翘楚教授之科研产品花丹合剂,有解郁安神之效。二诊痰热大减,故去胆南星,因胃痛而加秫米,既有养胃之用,又有《内经》半夏秫米汤之意。三诊病情在改善中,故予原方未变。此案亦可选用丹栀逍遥散,至于方中茯苓、茯神共用,古方已有先例,此不赘述。
黄某,女,38岁。因失眠反复4年,于2008年5月7日初诊。患者失眠始于居所附近施工,噪声所扰,未服安眠药,一般睡眠时间从晚10点至次晨3点,可睡4~5 h,甚则通宵不寐,喜仰卧,大便2~3日一行。又诉因驾驶车辆长期憋尿致小便频数,平素性格急躁,右手臂曾被方向盘弹伤,舌瘀紫、苔薄,脉弦细。辨证肝郁肾虚、络脉瘀阻,治拟平肝解郁、活血安神,方选王翘楚经验方治疗。处方:桑叶、地骨皮各15 g,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合欢皮、茯神各30 g,柴胡、蔓荆子、赤芍、白芍、川芎、石菖蒲、郁金、远志、僵蚕、苦参、淫羊藿各10 g,葛根20 g,蝉蜕6 g,灯芯草1 g,落花(冲服)4 g,甘草5 g。7剂,每天1剂,水煎服。2008年5月14日二诊:服药2剂后睡眠开始改善,能从晚上10点睡至次日5点,无间醒,大便有时通畅,1~2日一行,舌质暗、有瘀斑,苔薄黄。原方去落花,加花生衣30 g,继服7剂。2008年5月21日三诊:夜寐可,尿频,小便时少腹隐痛,舌边有瘀斑,仍予初诊原方调理善后。
按:失眠有舌质红者,或心火亢盛,或肝阳上亢,或痰热内扰;有舌质淡者,或心脾两虚,或心胆气虚,或阴阳不和。此案患者舌质瘀紫者少见,患者喜仰卧,缘于血府有瘀;右手臂外伤史,亦支持血瘀之征;平素性格急躁,小便频数,乃肝郁阳亢、肾气不足,故辨证肝郁肾虚、络脉瘀阻证,即王翘楚教授所谓肝郁瘀阻之不寐。患者服药2剂即起效,见效之速,其原因有三:一辨证精确,药中肯綮;二未服西药,则中药易治;三经验方基础上加用了平肝解郁安神之落花。二诊时因怀疑患者凝血功能下降而用花生衣,并去落花。三诊时疗效一般,故纠正二诊之误,复用首诊方善后。本案亦可用血府逐瘀汤治疗,疗效虽无法测知,但不失为临床一种思路。
衷心感谢俞承烈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