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 彬
(重庆交通职业学院道路桥梁工程学院,重庆 江津 402246)
总图运输设计主要是研究为保证生产,根据工艺要求和运输要求,充分利用工业场地的自然条件,布置拟建建筑物,构筑物,人流,物流线路,工业管线,景观绿化等设施的平面位置,使各设施整体运行效率最优,并与工厂外路网相协调,使企业的各项生产要素在空间上妥切组合,在时间上适当连接,在费用上节省经济,在环境上舒适安全,以使企业获得最高的经济,安全,环保效益。我国现阶段公路工程施工现场施工设施由于都是临时设施,使用时间不长,经济,安全,生态环保方面影响不大,施工企业不重视,在场地布置中更多的是凭经验布置,导致施工场地布置总是出现一些缺陷。
根据总图运输设计理论,在公路工程施工场地布置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施工场地的选择应考虑靠近主要用户,水电供应和道路配套,场地建设成本低,对外部干扰少。
施工场地的平面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流程要求,物料流程要求与场外运输协调,充分利用场内有利地形地质水文条件,满足环保要求,防火要求。
施工场地的竖向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运输,装卸作业对高程的要求,并为其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场地的竖向布置应使场地建设相关费用最低,如土石方量少,不产生滑坡,塌方或地下水上升等现象。
施工场地的管线布置应使管线之间,管线与建构筑物和交通线路之间在平面和竖向布置上相互协调,既要考虑节约用地,节省投资,又要考虑施工,生产,检修的安全。管线布置应根据管线的性质和敷设方式等要求选择管线走向并集中布置。管线布置走向应尽量顺直,平行于主干道,避免斜穿场地。管线之间,管线与道路之间尽量较少交叉。
施工场地的绿化应达到通过绿化改善生产环境,丰富建筑艺术的目的,绿化应起卫生防护林带控制污染的作用,绿化应妥善处理与管网和交通线路的关系。
现详细介绍运输设计理论在公路工程场地布置中的利用。
本场地符合整个项目施工组织设计的总体布局。本项目为悬索桥,拌合场的主要用户是锚碇和索塔,本桥两岸均布置有锚碇和索塔,因此在本项目两岸锚碇和索塔附近布置拌合场。场地有专门水电线路接入,同时还通过桥下河流一取水点引入二路水源,场外与全桥施工便道相接,只需单独修建不到100m长的支路。拌和场地远离当地居民,夜间施工噪音和粉尘对外部环境影响小。场地地形平坦,无不良水文地质状况,场地建设成本低。
拌和场地要完成三个工艺流程。原材料进场与装卸,混凝土拌和和运输,试件取样与实验。这三项流程在空间上也不会产生干扰,只是在管理上必须保证混凝土罐车在混凝土拌和结束后不能停放在交通要道上,以免影响其他车辆的通行。在平面布置上,将对地质要求最高的水泥灰仓布置在地质条件最好的场地中部,对地基要求较低的实验室布置在场地填方区域。在平面布置中唯一不足的,本场地内部未形成循环通道,降低了各种车辆的运行效率。
本拌合场设计标高采用满足生产工艺,运输,装卸作业要求的标高,同时也减少挡墙等构筑物的产生。拌合场设计标高与自然地形相适应,全场土石方工程量相当小,且挖填平衡。在平整场地工程中,不产生滑坡,塌方等现象。为快速排出地面水,场地坡度按2%布置,将地面水排入边沟,并最终排入本项目所在区域自然水体。
本场地有四种管线,电力线路,给水管道,雨水管道,污水管道。电力线路在场外通过架空线路布置在最靠近拌和楼的围墙处,然后通过电缆接入拌和楼。水管也接入拌和楼。本场地雨污合流,通过管道接入场地污水处理池,并最终接入当地自然水体。整个场地管网布置简洁顺直,对场地和生产影响小。
本场地未进行绿化布置,若要进行绿化布置的话,建议在实验室区域适当布置,以美化生产环境。
现在很流行的一个说法是“建筑工业化”,但人们更多的理解为建筑生产的工厂化,建筑构件的工业化。但只有把工业管理的相关理论也引入到建筑业中,才算是全面的建筑工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