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梅
(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畜牧综合站,黑龙江 拜泉 164700)
常见山羊疾病有山羊痘、传染性口疮、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角膜结膜炎、梭菌性疾病、破伤风、布鲁氏菌病、附红细胞体病、食道口线虫病、肝片吸虫病、肠炎等。羊病重在预防,一经发病要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法。
通过饮水或拌料经口服给药,是临床实践中常用的给药途径,操作简单、省时、省力。经口灌药适用于食欲、饮欲下降严重或拒食的患病动物。
使用注射器或输液器直接将药液注入动物体内的给药方法,包括皮内注射、皮下注射、肌内注射、静脉注射、腹腔注射等。
是将药物用于动物的体表或黏膜,以杀灭体表寄生虫或微生物,促进黏膜修复的给药方法,主要包括药浴、涂抹、点眼、阴道及子宫冲洗等。
由山羊痘病毒引起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皮肤出现痘疹。注意与传染性脓疱的鉴别诊断,后者主要在口、唇和鼻周围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疮,一般没有全身反应。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研制的山羊痘病毒弱毒疫苗安全、效果好,现已推广应用。
由羊口疮病毒(传染性脓疱病毒)感染绵羊、山羊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性、嗜上皮性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临床症状主要以在口、唇、舌、鼻、乳房等部位的皮肤和黏膜形成丘疹、水疱、脓疱、溃疡和疣状厚痂为主要特征。疫苗接种是最主要的防治方法。对患病羊的治疗,可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用2%龙胆紫、5%碘甘油等涂布创面,2~3次/d。为防止继发感染,可选择应用抗生素等。
由多种支原体感染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纤维素性炎症为主要临床特征,取急性或慢性经过,病羊死亡率很高。免疫接种是预防该病的有效方法。对病羊,可用新胂凡纳明治疗,成年羊0.4~0.5g/kg.bw,5月龄以上幼羊 0.2~0.4g/kg.bw,羔羊 0.1~0.2g/kg.bw,每3d注射1次;也可用10%氟苯尼考注射液,羊0.05mL/kg.bw肌内注射,1次/d;也可用泰妙菌素(支原净),每100kg饮水中加入5g支原净,使羊自由饮水,连用7d。用上述方法进行治疗效果甚佳。
又称“红眼病”,是由多种病原微生物(主要是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及某些病毒等)感染引起羊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眼结膜和角膜发生炎症,眼睛流出大量分泌物,发生角膜混浊、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一般病羊若无全身症状,发病后应尽早治疗,用1%~2%硼酸液洗眼,拭干后再用3%~5%弱蛋白银溶液滴入结膜囊中,2~3次/d,也可以用0.025%硝酸银液滴眼,2次/d。
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细菌感染羊引起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包括羊快疫、羊猝狙、羊肠毒血症、羊黑疫和羔羊痢疾,易造成急性死亡,对养羊业危害很大。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以真胃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羊猝狙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引起的,以溃疡性肠炎和腹膜炎为特征;羊肠毒血症是由D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毒血症疾病,病死羊的肾组织易于软化,常称“软肾病”;羊黑疫是由B型诺维梭菌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毒血症,以肝实质坏死为主要特征;
由破伤风梭菌感染引起,主要经伤口感染。初期症状不明显,中后期出现全身性强直、角弓反张、瘤胃鼓气等,羔羊常伴有腹泻。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防止外伤感染,对伤口进行正确的外科处理,肌内注射青霉素40万~80万U进行全身治疗,同时皮下或肌内注射5万~10万U破伤风抗毒素进行预防或治疗。
由布鲁氏菌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以生殖器官和胎膜发炎、流产、不育和各种组织的局部病灶为主要临床特征。对羊群进行检疫、免疫,淘汰患病动物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措施。
是由附红细胞体感染羊引起的以高热、眼结膜苍白、贫血、呼吸困难、黄尿、腹泻与便秘交替、消瘦而衰竭死亡等为特征的疫病。剖检病死羊可见血液稀薄,凝固不良,后期全身性黄疽;肝肿大、变性,肝表面有黄色条纹或灰白色坏死灶;脾肿大变软。治疗可选用贝尼尔(血虫净)治疗,按6mg/kg.bw深层肌内注射,隔2d一次,连用3次,同时选用其他广谱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寄生于牛、羊的大肠,尤其是结肠,致羊肠壁形成结节病变,因此,本病又称结节病。可用阿苯达唑10~15mg/kg.bw,一次口服;伊维菌素0.2mg/kg.bw,一次口服或皮下注射等进行治疗。
由肝片吸虫感染引起,羊一般表现营养障碍、贫血和消瘦。治疗可用三氯苯唑(肝蛭净)5~10mg/kg.bw,一次口服;阿苯达唑(抗蠕敏)5~15mg/kg.bw,一次口服。
在临床上以消化紊乱、腹痛、腹泻、发热等为主要特征。病初对患畜禁饲,选用有效抗生素,如青霉素(80万U)、链霉素(100万U)进行肌内交叉注射,2次/d,连用3d。预防控制病原菌,选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或复方氯化钠溶液500~1000mL,防止酸中毒等。另外,还要对患病动物进行对症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