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山东科技大学 青岛 266590)
近几年来,“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我国的项目管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是机遇亦是挑战。基于对国内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的不断探讨,我国建筑行业逐步走向成熟,完备的理论体系、先进的技术水平、丰富的管理经验是工程项目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支撑。但海外项目的环境、组织形式、建设模式与国内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众多的风险因素影响着我国企业的形象和发展[1]。因此,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在“走出去”战略中的地位不容小觑。2010年中国参与了沙特麦加轻轨铁路项目的建设,但由于建设单位在方案设计、施工过程中,未考虑到地域、文化等因素的差异所带来的潜在风险,最终导致项目失败。企业走出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过程,要紧抓机遇、直面挑战,重视经验的积累和对各项关系的处理,学会系统分析国际工程项目中的潜在风险因素,通过风险识别、评估、量化等一系列的手段,最大程度地降低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更高地追求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国际工程项目的独特性在于,其涉及的项目主体一般来自不同的国家,是跨越国界、民族、文化的综合性工程项目。除了具有一般工程项目一次性、唯一性、整体性、多目标性等特点外,国际工程项目还具有周期长、工程量大、不确定性高等特点,这无疑加大了项目在管理和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程度。
项目的风险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这里的内、外是针对项目本身而言的,一般将项目的组织、管理、技术视为内部风险来源,相应的外部环境与形势即为外部风险来源。针对国际工程项目高风险性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组织以及技术等方面来具体分析其风险产生的原因。
(1)政治因素:国际形势的变动,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化,由于战争、政局变动而引发的社会动荡,这是影响风险管理最宏观的因素。
(2)经济因素:通货膨胀、汇率变动、产品价格波动、供求关系发生变化、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于资金的不合理分配和利用。
(3)文化因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价值观取向、教育水平以及文化敏感性差异,使得不同文化在相互接触和影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发生文化冲突。文化因素会对项目产生全方位、全系统、全过程的影响。
(4)组织因素:多个项目主体的共同参与对有效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组织形式的合理性、领导的艺术性、决策的正确性以及沟通协作能力,都可能关系到项目的准备和进展,进而影响项目目标的实现。
(5)技术因素:设计技术、施工技术的应用是否考虑到项目的整体性;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技术缺陷,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工程伦理问题。
立足于项目所在国的基本国情,全面深刻地了解工程项目的背景,运用科学、专业的方法和手段指导正确的决策。从项目的概念设计到实施收尾阶段,让风险管理的思想贯穿于工程项目的始终。准确掌握风险因素的来源和分类,是进行风险识别的有力保证。
风险分析包含风险识别和风险管理两个方面的内容,前者是后者的基础,通过对风险因素的识别,确定项目的风险范围,以便提前采取措施进行预防,其目的是减少项目结构的不确定性。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国际工程项目也需要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指导,因此,风险分析与管理应渗透到项目的各个阶段。一般而言,为了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从项目的概念设计阶段就开始风险识别和评估。
我们将风险识别的内容简要归纳成以下三个方面。
(1)识别并确定项目存在的风险。一方面要求建设单位对项目本身的特点进行深入分析,从项目的整体性出发,熟悉建设流程,对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另一方面要求各参与方在工作过程中要及时发现问题、识别潜在风险。风险由潜在转变为现实的过程需要一定的转化条件,类似于化学反应中的催化剂,因此,在风险识别过程中同样要注意对转化条件的识别。
(2)识别并分析产生风险的影响因素。对于项目中已经出现的风险,只有正确认识各项风险的主要影响因素,才能合理把握风险的变化趋势,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比如一个国际工程项目中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首先需要考虑的自然是经济因素,但到底是通货膨胀率过高、汇率过高还是项目实施过程中不合理分配资源导致的,还需要我们进一步调查,逐步缩小范围,确定主要影响因素。
(3)预测项目风险可能带来的后果。由于项目存在极大的变数和不确定性,对于风险的识别和控制也不是绝对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相对性。该阶段虽然无法做到将风险带来的损失加以量化,但可以将系统分解法、专家调查法、头脑风暴法等预测方法,与特定的工具和技术相结合,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定性分析。
项目风险识别是实现项目总目标的必要手段。在保证实现进度、质量、收益目标的前提下,如何实现良好的控制,减少项目进程中的不利因素和不可控因素,这是在进行风险识别时应该要考虑的问题。因此,在该过程中,除了要充分认识各种威胁外,还应该学会识别项目潜在的机遇,为更好地实现项目目标创造条件。从企业层面来说,风险识别有利于企业增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
风险管理作为项目综合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贯穿于项目的始终,充分体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理念。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纷纷提出构建风险管理框架的概念,从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某个或某些过程入手,深入探讨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的动态变化[2]。风险管理的复杂性在于项目各阶段的特征不尽相同,只有制定满足要求的特定策略,才能实现有效的风险管理。
风险回避、风险转移、风险缓解以及风险自留这四种方式,是现阶段国内工程项目普遍采用的风险应对策略,这主要根据项目管理者的风险偏好以及项目管理团队的风险承受能力来考虑的[3]。同样地,对于国际工程项目管理,要具体风险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应对策略。下面就部分国际工程项目典型风险,给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1)由于项目施工标准、规范不明确,国外的技术规范与中国存在差异。针对这一问题,承包商要在投标文件中指明与技术标准相关的要求,尽量采用中国技术规范[4],并在此基础上与发包商达成一致。
(2)合同机制不完善,条款漏洞百出,给管理造成困难。合同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础和关键,良好的制约条件是双方履行相应义务的重要保证。作为承包商,需要培养专业人才,建立完善的合同管理机制,对所签署的合同要有充分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要从企业及自身立业出发,立足于取得良好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标,向发包商争取有利的合同条款。
(3)汇率、通货率等因素的存在导致项目的不合理投标报价。①需要对货币市场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合理预测其动态变化趋势,在初始报价的基础上预留一定的调整空间,或是建立相应的风险费用管理机制。②要讲究报价的技巧,在合理确定工程量清单的基础上,准确测算成本费用。目前普遍采用的报价技巧包括:不平衡报价法、多方案报价法、先亏后盈法等,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综合报价法,最终达到有效控制和减低风险的目标。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是中国工程项目走出去的机遇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不断提升我国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加强人才的建设和培养以及获得技术上不断的创新。同时,风险管理的全面性、系统性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要不断探索管理的技巧、积累经验、掌握领导的艺术内涵,让团队的力量得到充分的体现。项目各参与方要树立“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理念,加强对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能力,促使中国工程项目向国际化水平更进一步。
[1]王欣杰.“一带一路”背景下莫喀高铁项目建设阶段承包商风险管理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7.
[2]刘强.基于国际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J].土木工程与管理学报,2017(12).
[3]王媛媛.国际工程项目风险可拓评价及应对策略选择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7.
[4]李建革.国际工程项目风险评估与管理研究[J].建筑,201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