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卫国
软地基,即指的是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的地基为软土。一般来说,软土的土壤是由于经常受到海水、河流等长时间冲刷而形成的。因此,其土壤特点一般是强度低、土壤含水量高、成分复杂、黏性差,用没有处理过的软土进行施工建设,在工程建设的后期极易出现塌陷等情况,不能承受施工上的压力,对于路面的承受力是一种考验[1]。同时,由于地基的含水量高,因此在进行运行的时候时常会发生渗水的情况,给工程建设质量带来影响。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软地基一直都是一个难点,由于其本身的土壤特性,不加任何处理极容易在后期造成工程质量问题。而如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特性的软地基进行分析,需要考虑施工环境等各种因素[2]。只有针对本地软地基的情况进行分析,选择科学有效的处理方式,才能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减少软地基给工程建设带来的各种问题,降低工程隐患出现的概率。因此,重视软地基的处理工作,是施工单位必须要加以重视的问题。
地基部分对于工程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直接与工程的建设质量和市政道路的建设质量相挂钩,影响市政道路对于当地居民的使用情况。同时,市政道路也直接影响当地的经济效益,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因此,当地政府需要更加提高对于地基工程质量和投入的重视程度。
(1)设计阶段。在进行施工建设之前,需要针对当地的地基土壤进行分析测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的质量标准进行分析审核。同时,由于各地的市政道路的车流量情况,以及地基附近的温度、生态环境等,都会对工程建设质量造成影响。因此,在进行全局的施工建设规划之前,需要进行实地考察,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再针对以上所述的种种因素进行工程建设规划。
(2)在施工建设工程中,要严格控制施工工程中选用的各种材料并且对需要进行需用的设备提前进行检修,检查是否有合格证书,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施工,确保施工建设的各项指标均能达到国家要求的质量标准,以确保建设后期的工程质量和居民的生产生活安全。
作为市政道路的重点关注的基础部分,市政道路地基的强度影响后期使用过程中的使用质量。纵观国内外的交通事故,总结可知,除了驾驶员在驾驶过程由于自身情况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其余大部分事故发生原因,则跟路基的建设质量有关。路基的建设质量不过关,如道路的强度没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等,致使在使用过程中道路极易塌陷。
路基的建设施工作业属于户外作业,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极易收到外界的影响,如周边的气候环境、生态环境等因素都会影响路基在建设过程中的进度和工程质量。如在阴雨天下进行作业,容易造成机器的损坏,出现腐蚀情况,影响后期的测量工作;或由于施工过程中对附近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而造投诉,影响施工进度。因此,在实际建设操作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及时反馈、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确保工程的建设效率。
针对软地基存在的问题,施工技术人员需要采取不同的技术方法加以改进,以确保地基建设的工程质量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满足我国不断发展的运输业的需要。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在路基的建设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一般为以下几种:
表层处理技术,主要是针对土质疏松的地区进行施工的技术方法,主要是通过排水、敷设和使用填料等方式,改善地表疏松的强度和密度不够的问题,降低土壤的含水量,提高土壤的粘性,降低地层出现断裂的概率。表层处理技术在地基的施工建设中比较常见,主要是由于用于填设的材料价格比较便宜,容易被施工单位接受。然而,这需要施工单位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施工对位,对施工环境附近的因素进行调查,以确保填料与园土壤之间的比例,这也使得工程建设工程中的资金投入加大。
土工织物处理技术分为深层处理和浅层处理两种,前者的使用效果比后者好。这里说的土工织物主要是指采用塑料排水和袋装塑料排水的方式来代替纸板排水,可以有效的地基的强度和密度。但由于使用范围比较小,只能适用于土壤本身强度和密度都离国家的质量标准相差不远,主要由于含水量较高的原因,导致地基的建设施工质量不达标。
对于施工范围比较小但土壤存在问题比较大的情况时,建议使用置换处理技术进行处理。置换处理技术就是将施工地点的土壤用其他符合标准的土壤代替掉,从根本上解决软土本身的问题。然而,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由于需要进行大面积的挖土工作,在前期的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都比较大,而且还需要考虑置换后的土壤与原环境附近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是否造成影响,仍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分析。
综上所述,市政道路地基施工工程需要各方面的人员加以重视,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对于施工单位而言,要紧抓工程质量,严格控制工程用料,确保施工建设能够达到国家的统一标准。对于施工人员而言,要不断提高其自身的专业素质,进行调查的过程中,能够将各项因素都考虑在内,分析得出一份最符合目前情况的计划书,并加以实施,从根本上细节上抓起,提高工程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