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
长时间以来,农村对环境普遍不是很关注,禽畜乱跑、粪土乱堆、垃圾乱倒等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应当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环境整治,采用“以奖促治”的方法解决目前农村的环境问题。然而,对农村而言,以政府为主体的环境治理方式是非常有限的,解决现阶段农村环境整治问题的关键是建立长期有效的创新机制。
2012年国家选取示范地,采用连片整治方式实施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农村环境整治根据“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的原则,解决农村区域环境问题,对接连村庄的同类环境问题进行集中整治,有效治理农村环境。环保部、财政部等相关部门明确资金来源,并对各自的职责进行明确。随着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进行,能够促进农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通常情况下,农村环境污染源比较多、比较小,但是污染面比较广、比较分散,仅仅依靠政府的管理,难免会产生各种问题,不利于环境整治工作的持续进行。
目前我国自中央至地方,环境整治机构的呈现出“倒金字塔”的结构,农村环境的整治处于最末端。由于县级政府环境保护人员相对比较少,大部分村镇还未设置专门的环境整治部门,环境监管执法能力也较为薄弱,所以就使得农村污染出现没人管的现象现象,也没有地方进行环保咨询,农民平常的生活行为没有相应的环保知识进行引导与规范。基层环保设施与人员均较为欠缺,不能担负起农村环境整治的重要任务。
现阶段,农村进行环境整治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但是在环保设施设备运行、维护、检修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工资等费用却没有包含在农村环保专项支出中,这就需要基层政府自己解决。所以基层财政困难就很难确保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长期、有效的进行,普遍产生资源浪费、设备设施闲置等问题。
基于工业污染、城市污染的以政府为主体的环境整治方式对农村环境污染整治来说是存在很大局限性的。传统环境整治方式主要是以命令控制方式进行管理,政府是环境治理的主体,不仅掌握着治理环境的权力,也承担着相应的责任,所以环境保护与加快经济发展之间就存在一定的冲突,进而使得环境治理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
对农村环境进行连片整治在管理、治理方面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连片治理的方式提高环境整治的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农民是农村环境受到污染的最直接的受害人群,但是受农村一直以来生活习惯、相对落后的基础设施的限制,大部分农民还没有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没有养成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对农村环境的整治是一项长期并且极其复杂艰巨的任务,需要进行持久性、突击性的结合,对整治结果进行巩固、提高,完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让农村环境的整治逐渐呈现出常态化、制度化。
环保链条经常断在最后环节,这是乡镇环保机构经常发生的事情,基层的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通常在县区就停止了,管理职能也很难再延伸下去,环境监管工作也在基层断层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范围较广,并且会涉及到很多方面,只是依靠县级环保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农业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建立乡镇环境保护整治机构已经势在必行。很多省市已经结合社会及经济发展情况,对农村基层环境保护、整治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并形成了各种的整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建立乡镇环境保护、整治机构,在广大农村地区开展环境保护整治工作是势在必行的。乡镇环保机构的建立有很多模式,都各自有各自的优势与弊端,各个地方需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模式。然而若从保证农村环境质量、加强环境监管等方面进行考虑,需要保证环保执法的顺利进行,其中垂直管理是非常有效的形式。可以将乡镇上的环保机构作为环保部门的派出机构,对很多地方来说是非常有效的方式。此外,还需要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培养专业的农村环境保护整治队伍。
环境整治资金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拨款,需要通过省级、中央等的环保资金的支持,促进地方财政的投入,将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作为主线,对各种资金进行整合,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对农村环境进行改善,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减小生产成本,提高环境与资金效益。各级财政部门保证资金投入,贵资金渠道进行不断的拓宽,完善市场融资机制,吸引更多的企业资本、民间资本投入到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中,出台优惠政策,通过市场机制吸引更多类型的社会资金加入到农村环境保护与整治工作中,形成政府、企业、社会以及村民等多元化的资金筹集模式。市县级财政可以对小城镇建设、沼气建设、卫生保洁等建设资金进行整合,做好统筹安排,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提高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形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的资金合力。
对环境进行整治主要是政府的职能,在充分发挥政府在环境整治中主导作用的情况下,还需要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愿”的原则,对农村环境进行多元化治理。
(1)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可通过指导、合同以及奖励等方式调动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相邻乡镇间可以共建共享,增加投资效益,保证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的长期、有效进行。
对地方政府问责机制进行完善。将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纳入政府考核内容中,将环境效益作为经济增长点的政绩考核指标之一,在根本上解决多重利益博弈问题,对环境整治关系进行简化,提高环境执法的效果。
(2)鼓励当地农民积极参与环境整治工作。村民通过社区治理、村规民约等方式对环境进行治理,在平时生活中自觉进行环境保护与环境整治。鼓励村民进行积极参与,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与管理环境的责任感,培养农民的环境意识与绿色观念。在法律允许范围内让农民进行组织式的参与,促进政府将权利赋予给农民,并将意见反馈给政府,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为农村环境整治做出自己的努力。
①对生活垃圾进行规范处理。建立垃圾分类、收集以及清运,根据“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原则进行,将垃圾运至县垃圾填埋场进行统一处理;②对生活污水的处理进行规范,可以通过建设污水处理水厂,实行管网收集,或者通过建立沼气池、改厕、改水、改圈等推荐你个,让人畜粪便、厨房污水进入沼气池实现无害化处理等,在最大程度上对农村环境进行保护;③对农村饮用水源进行规范、保护,取代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将保护区内的杂物、垃圾以及畜禽养殖点迁移出去,保证农村饮用水源的安全;第四,对畜禽污染进行防治,对畜禽粪便进行干湿分离、综合利用,实现无害化处理。
①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乡镇、村的环境检查工作,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理,完善奖励处罚制度,推行垃圾分类、收集以及清运的管理制度;②加大综合执法,根据“部门协调配合、各方联合行动”的原则,明确各方的责任,建立综合执法监管机制;③推行自治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④推进场合制度,确保辖区内河流的水质,进而保障辖区内环境的整洁。
①全面实行环境网格化监督管理体系;②建立完善环境问题监管台账;③建立多元化污水垃圾管理模式;④实施典型带动示范引领;⑤坚持常态化明查暗访。
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纳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布局,加大资金投入,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长效机制,解决危害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切实提升全县农村人居环境质量和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