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大学生“慢就业”现象探析

2018-02-13 05:25赵璞
青年时代 2018年32期
关键词:消极观念毕业生

赵璞

摘 要:慢就业现象是指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既不打算马上就业,也不打算继续深造,而是暂时选择游学、支教、在家陪父母或者创业考察,慢慢考虑人生道路的现象。据统计,在中国越来越多的90后年轻人告别传统的“一毕业就工作”模式,成为慢就业族。文章就“慢就业”的现状与成因做简要分析,并提出几点化解“慢就业”情况的方法,引导大学生积极就业。

关键词:95后;慢就业;积极慢就业;消极慢就业

一、“慢就业”现象分析

“慢就业”,是区别于传统“一毕业就工作”的新型就业现象。是指大学毕业生毕业后,不选择立即就业,也不选择考研、出国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待业、兼职、微商、主播等。越来越多的“90后”、“95后”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主流媒体也对此现象进行了大量报道,展开热烈讨论。

针对“慢就业”现象评价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慢就业”反应了当前大学生对自己的规划更明确,不会盲目追求随波逐流的就业,而是深思熟虑后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道路。采取游学、待业等方式也是增加见闻、丰富阅历的过程。反对者认为“慢就业”就是逃避就业,是对自我规划不清,是大学生推卸社会责任的做法。

对于“慢就业”现象,应该辩证的看待,“慢就业”可分为“积极慢就业”和“消极慢就业”两种。“积极慢就业”是主动地慢就业,即大学生在毕业后不立即就业,而是选择支教、创业、游学等方式提升自己能力,思考职业道路,规划人生方向,度过过渡期之后慎重地选择发展方向,是一种着眼长远地选择。而“消极慢就业”是以过渡期为幌子,逃避竞争,或者自身能力不足,自我定位不清,职业目标不合理等原因造成的“被慢就业”。“积极慢就业”应该理解并尊重,对“消极慢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应该通过引导和加强教育等方式帮助他们脱离这样的状态。本文分析和解决的是“消极慢就业”。

二、大学生“慢就业”原因分析

(一)家庭环境影响

随着“95后”大学生家庭经济收入水平的提高,生活条件的改善,部分毕业生不再需要就业来维持生活。同时,部分家长会直接为孩子安排好就业去向,导致部分大学生缺少对个人发展道路的思考和规划,在面临就业时,采取随意和消极等待的态度,等待父母安排。

(二)社会环境影响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高,供大于求的局面使得“最难毕业季”一年又一年;同时随着经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招聘时的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不匹配。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新形势正在加剧“慢就业”现象的被动化。社会就业形势严峻,让很多毕业生失去信心,选择观望。

(三)个人主观能动性缺乏

个人主观意愿不强是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选择“慢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规划不明确,不关注就业形势发展,缺乏职业兴趣等都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强的表现。这一原因直接导致部分毕业生选择“慢就业”或者不就业。

(四)过于保守和陈旧的就业观念

部分大学生青睐于公务员、行政事业单位或是国有企业,认为这才是“康庄大道”,工作体面,生活安稳,部分大学生选择毕业后暂时不就业,专心考公务员、事业单位或是等待国有企业岗位。

(五)追求完美主义,自身定位模糊

大学生想一步到位,从事理想职业,对就业期望不切实际,期望值过高,达不到期望值时,部分学生选择“二战”或是暂不就业等待机会。

(六)目标定位不准确,择业观出现偏差

部分大学生自我认知不准,就业时过于注重物质条件,看重优势单位和大企业,地域选择挑剔,眼高手低的情况明显。对高校毕业生相关调查显示,出现“慢就业”最主要的原因是找不到心目中的理想工作,所以一直持有再看看的态度。久而久之就业的热情慢慢磨灭,进一步发展为暂时不就业的生活态度。这是非常错误的就业观念,造成这一观念的原因主要有“95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存在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取向,同时受到网络媒体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大学生在在求职时难以做出理性的选择。另外,在求职过程中无法迅速有效的转换角色也是导致大学生求职受挫继而产生延缓就业的原因之一。

(七)个人就业能力欠缺

通过访谈和调查显示,已经就业的“90 后”毕业生被用人单位诟病最多的是他们“很难管理”“善于要求和索取,但缺乏耐心和忍耐力”“抗压能力差”,而责任心、敬业精神、踏实勤奋、心理素质、团队合作等恰恰是用人单位重視的基本素养。另外,当前大学本科生的专业理论能力普遍较弱,实践技能也比较薄弱,做不到“术业有专攻”。在求职过程中容易受挫。

(八)就业观念多元化

新时代下,就业新模式、新机制、新平台层出不穷,被互联网时代“洗礼”的新一代毕业生,自我意识强烈,就业观念多元化。“90后”“95后”追求个性化的心理也体现在就业中,追求个性化的职业发展,如从事开网店、做微商、做代购等新兴职业,或选择自主创业。也有部分毕业生选择回家陪父母、间隔年、回家生育等。就业观念的多元化催生了种种新的“慢就业”方向,“慢就业”愈来愈大众化。

三、如何化解“慢就业”

(一)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要结合社会需求,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加强社会实践和企业实习制度改革,消除“走马观花”的现象,真正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同时,积极扩宽学生就业渠道,提高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实现精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要帮助大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从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帮助他们制定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另外,要帮助大学生树立主动积极进入人才市场的意识,树立服务基层、多渠道就业的新观念,指引他们尽快投身社会实践中。帮助他们摒弃不合理的、错误的就业观念和消极就业等负面情绪。

(三)提高学生自身素质

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和基本素养等方面的提升训练,支持学生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项目,分层次地给予指导和竞技的机会。另外通过激励措施等激发学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四)拓展就业实习方式

合理设置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提高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增强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合作,为学生安排多样化的工作岗位实习,让学生与社会行业进行系统的接触,切实加强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五)加强就业指导服务

设置就业心理帮扶机构及相关设施,以便为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各种困惑的毕业生提供帮助或宣泄渠道,从而提升毕业生的承受能力和调节能力,让他们拥有积极良好的心态。另外,学校就业服务部门应该确保及时有效的发布各类招聘信息,并邀请各行业优秀人才为毕业班学生做就业指导,开展丰富多彩的就业指导活动,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知识和就业技能,加强就业自信。

(六)推进双创带动就业

通过在学校开设的创新创业类课程使学生具备创业精神、创业知识和相应的技能等“干货”。另一方面,为创业的大学生提供相关的支持,给学生提供一些经验的传输或者创业技术方面的指导,给潜在的创业者提供更好的成长氛围和机会。另外,作为就业工作者,我们要主动对大学生创业进行引导,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意识以及对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让毕业生需要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去面对这些风险。

参考文献:

[1]姚佳,于涛,贾云虎.新时期高校大学生慢就业现状分析及对策[J].科教文汇.2018(4).

[2]杨书超.新时代下大学生“慢就业”的辩证分析[J].理论前沿.2017(24).

[3]张莼波.“慢就业”折射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及择业观教育的思考[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6).

猜你喜欢
消极观念毕业生
从消极隐私保护到积极隐私保护:元宇宙中的隐私风险及其治理进路
9岁的高中毕业生
维生素的新观念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健康观念治疗
即兴表演的观念阐释
家庭教育:你种的是积极树还是消极树?
最“叛逆”的毕业生
“消极保护”不如“积极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