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W”模式视阈下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升对策探寻研究

2018-02-13 05:25杨秀红
青年时代 2018年32期
关键词:吸引力辅导员受众

杨秀红

摘 要:文章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通过对网络思政教育现状、网络思政教育图像解读、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对策探寻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的工作理念和实践遵循,建议从研读网络特点、受众学生心理及需求、网络思政规律、舆论话语传播特性,加强效果评价,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做法等六个方面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使高校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富于时代性和吸引力,增强实效性。

关键词:5W模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提升

随着网络信息化时代的深入推进,网络的虚拟性与现实性深度融合,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就业等基本都在网络上进行,他们的网络思想价值取向、行为特点等直接关系着网络安全发展及国家发展战略。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塑造青年才能塑造未来,青年在哪里我们就应该在哪里,我们的教育也应该在哪里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如何增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是每一个教育者、更是工作在一线且和学生关系最密切的高校辅导员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事关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

一、新媒体对传统思政教育的“撼动”

目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引领、内容建设、线上线下融合、把握学生思想状况和诉求等方面已积累一定经验,但也面临着教育内容吸引力不够、受教育者能动性发挥不足、大数据工具使用不够、教育活动的安全可控性不够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考核体系有待完善等问题。

新媒体的传播主体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变化使得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和权威性都“祛魅”,首先,传统“亲其师信其道”的角色吸引力被去中心化、人人都是网络主体的离心力分散了。其次,传播的“无屏障性”使得各种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裸现”在涉世不深、“三观”正处在形成阶段的大学生面前,这无疑也增添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提升的难度;再次,新媒体技术的迭代更新之快,考验着传统思政教育的时代步伐,今天刚明白“两微一体”,明天又VR直播、智能直播,辅导员工作主导性甚是被动,吸引力提升更是问题;再是匿名化的主体,使得大学生网民可以剥去伪装、直言不讳,甚至可以不无情绪化地发表言论、臧否现实,对事对人直白、尖锐、不遮掩,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锁定特定对象,加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针对性的难度。最后,传播内容的超文本性,使得思政工作者需要适应当下的网络流行舆论、舆情,说学生爱说的,看学生喜欢看的,听学生喜欢听的,这种时刻保鲜的状态,无疑也加大了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的难度。

二、5W模式视阈下思政教育各因素网络思维审视

“5W模式”是美国学者拉斯韦尔在1986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他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5种基本要素,即谁(WHO)、说了什么(Say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向谁说(To whom)、有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这一模式对如何做好网络思政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网络思政教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以期对高校辅导员更好地开展网络思政教育引导力建设做点有所裨益的思考。

第一,谁(Who):辅导员在网络思政教育中的地位分析。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管理者、实施者,处于思想政治教育金字塔之顶,地位高,具有主导性、权威性。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今天,互联网的去中心化特性使得辅导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金字塔之尖走向网民中间,其思政工作者主导地位减弱,但其工作角色和职责使命要求其在网络思政工作中必须担负起“新时代守门人”的职责,要求辅导员在新媒体网络思政工作中要带领、引导学生们守住“思想之门”、“学习之门”、“梦想之门”、“交友之门”、“安全之门”等等,最终目的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说了什么(Say what):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内容分析。办什么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思想政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和努力方向。要做网络思政教育的明白人,不惆怅、不迷茫、不迷失,一方面要吸收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做法,另一方面要明确网络思政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坚持立德树人中心任务,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展开网络思政内容体系设置。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网络思政的吸引力必须以内容为载体,内容就是我们提供给学生们的精神材质和服务,鲜活的内容如同新鲜的食材一样对学生思想政治兴趣的激发、素养的提升都有一定积极的作用,因此网络思政内容也须考虑当下网络原住民之大学生的现实需要,真正意义上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工作,坚守教育初心。最后,网络教育内容除了要满足学生受众的知晓愿望外,还要能帮助学生受众刷“存在感”,提升群体归属感。

第三,向谁说(To whom):网络思政受众者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青年学生的网络思想、需求与行为是其现实思想、需求与行为的网络反映,不是虚无缥缈无迹可寻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遵循“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开展,首先了解学生在做什么、需求什么,对其网络思想、需求、行为等进行调研,找到大学生网络思想、需求等与行为的关联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化“大而全”的理论说教为“小而精”的网络思想引导、化全面浇灌为垂直滴灌、并通过网絡文化建设、网络环境治理等的隐性渗透辅助育人主渠道。

三、5W模式视阈下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提升对策

要研读网络,准确把握网络和信息化工作规律,利用各类网络媒体为我所用,这是提升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前提。

当前新媒体发展飞速,我们必须紧跟网络步伐,了解新媒体发展特点,首先熟悉受众聚集的场域变化,最初学生喜欢在贴吧、论坛等平台上发表相关见解和意见,后来转战校内网、QQ平台,再后来是微博、微信、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等。不同的平台有不同的运行特点,对受众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以短视频为例,截至2017年6月,中国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5.65亿人,移动视频用户规模达5.25亿人,短视频领域月活跃用户量达到1.9亿。这些平台的更新与青年学生猎奇的心理不谋而合,但平台有些内容的质量确实需要把关和引导,辅导员必须实时关注受众网络聚集平台的更换及点赞量高的视频并给予及时的回应和引导,知道哪个平台发生了什么事是做好网络思政工作的前提。其次,要树立见微知著积极主动的网络工作思维和理念,利用大数据主动收集、整理各种网络信息,并认真分析、深入挖掘各种学生数据信息的相关性,增强网络思政教育的前瞻性、预见性,提高对学生相关数据信息的敏感性,把工作做到前头。

第二,研读网络受众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各种需求,这是提升辅导员网络思政教育吸引力的基础。

传播学家卡茨提出了受众的不同层次需要,即认知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个人整合的需要、社会整合的需要、舒解壓力的需要。对大学生网民而言,在网络上长期停留,首先是知识的需求,专业知识、常识知识或信息获取是最初大学生利用网络的认知心理初心,也是其大学阶段认知心理的理性展现。其次是归属干的需求,互联网虚拟性虽然缩小了网民的人际交往距离感,但现实中也阻减了人与人的现实交往,现代网民不过是“网上繁忙、现实孤单”的群体人,他们这一孤单感反而更需要通过网络集群来满足,这也是人类归属心理的表现。同时,碎片化时间和碎片化内容使得受众的注意力分散,娱乐休闲的需求更为突出。因此辅导员在开展网络思政工作之前,必须对以上受众心理特点和需求做全面准确研读,才能有的放矢的去开展工作。

第三,要研读网络语言传播特性,强化网络舆论引导,打赢网上舆论斗争,这是网络思政吸引力提升的

关键。

在继知道了哪个网络平台发生了学生关心的什么事后,根据学生对网络事件关注的方式,需要采用受众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网络语言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网络思政工作语言的使用首先必须符合网络语言特性、符合学生网络语言表达特点和心理。美国学者布赖特1964年在他的 《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提出了“语言和社会的共变”理论: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学生在网络上感受着近至身边、远至全球,小到吃喝拉撒、大到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各种发展变化,在面对这些绵延不绝的变革和跌宕的多元价值观激荡时,他们必会从思想上进行思考,这也势必会反映到网络上。因此,网络思政要尊重网络语言特点及学生受众的语言思维进行引导,除此,还必须注重网络舆论的主流意识形态引导。

综上,在新媒体背景下,通过“5W”模式理论和实践经验,研读网络特点、研读受众学生心理及需求、研读网络思政规律、研读舆论话语传播特性,加强效果评价,再结合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做法等开展网络思政工作,受教育者将不断积累对于辅导员权威、传播内容、传播形式的认同度和接受度,这是网络思政教育实效性和吸引力提升的主要内容和对策落实点。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塞弗林,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 《理论传播: 起源、方法与应用》 [M]. 北京 : 华夏出版社 ,2000:324.

[3]丁骋; 杨雪芳.《互联网传播环境下再论“把关人”理论的变迁》、《新闻知识》,2015-06-15.

[4]雪莉·特克尔.《群体性孤独》[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3):165-166.

猜你喜欢
吸引力辅导员受众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跟踪导练(三)4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什么是你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