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沈阳
摘 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但对于马克思完整的“新世界观”到底是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提纲》中,学界存在着分歧,而关于该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提纲》本身所包含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是否存在内在逻辑的问题。经过逻辑层次上的梳理,《提纲》十一条文本以“实践”为核心概念可分为新唯物主义的提出、运用以及历史使命三个部分,由此呈现出《提纲》中思想的内在逻辑以及由此延伸出的意义。
关键词: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新唯物主义;哲学革命
一、前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下称《提纲》)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献”,但是对于马克思完整的“新世界观”到底是不是第一次出现在《提纲》中,学界存在分歧,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马克思“新世界观”第一次出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下称《手稿》),而不是《提纲》。[1]第二,《提纲》是马克思的成熟著作,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概念,即“实践”。[1]第三,《提纲》是马克思不成熟的著作,但其揭示了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萌芽”即“实践哲学”、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即“社会关系的总和”。[3]
上述问题的核心其实就是《提纲》本身所包含的思想是否有内在逻辑:如果《提纲》的表述自成一个系统,其核心概念具有明确性、清晰性、逻辑性,一方面可以和前后概念具体作比,得知是否有新概念产生,一方面可以和前后系统整体作比,得知是否有逻辑补强;反之,也就不存在“新世界观”这种说法了。
综上,为使讨论《提纲》和马克思其它著作的关系以及其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的地位的前提得以成立,将《提纲》中的文本作一个由散到聚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新唯物主义的提出
马克思在第一条中批判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特别是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主义,明确提出“‘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新的实践观,确立了实践在社会历史中的基础地位,为唯物史观理论框架的构建奠立了基础性哲学概念,克服了过去历史观割裂历史与社会实践内在联系的根本缺陷。
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既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也是一种体现人的主体性、主观能动性的活动。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所以互相排斥,是因为它们都只抓住了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方面,都是片面而不完整的。
在《手稿》中马克思也指出:“当现实的、肉体的、站在坚实的呈圆形的地球上呼出和吸入一切自然力的人通过自己的外化把自己现实的、对象性的本质力量设定为异己的对象时,设定并不是主体;它是对象性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因此这些本质力量的活动也必定是对象性的活动。……因此,并不是它在设定这一行动中从自己的‘纯粹的活动转而创造对象,而是它的对象性的产物仅仅证实了它的对象性活动,证实了它的活动是对象性的自然存在物的活动。”[4]虽然语言没有《提纲》里那么简练,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实践的唯物主义性质,可见实践观早有萌芽,最后是在《提纲》中第一次以一个完整、明确的形态出现的。
综上,马克思在对于过去理论批判的基础之上提出了自己以实践观点为核心的新唯物主义。
三、新唯物主义的运用
《提纲》的第二条到第九条为以实践为核心概念的新唯物主义的运用,具体地又可分为五个部分:人的认识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宗教的本质问题、人的本质问题以及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
第二条即马克思在自己的新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对人的认识的阐释,解决了认识论层面的真理标准问题。在此马克思明确指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有力地回应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在认识论方面引入实践观是新唯物主义的一大突破,这使得人们具体的一般的生活实践上升到了整个人类社会革命的实踐,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条是马克思对于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的讨论,他指出对人起着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实际上是人实践的产物,正是人们改变环境的社会历史实践决定着人的活动方式和性质。也正是如此,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人的改变究其源头的动力还是在其自身。
第四条和第五条为马克思在宗教的本质问题上的叙述,同时又是批判费尔巴哈的总纲,说明了宗教感情是社会关系的产物,只有通过实践对社会进行改造才可以被消灭。费尔巴哈用异化揭穿了神圣形象的世俗秘密,在宗教神学的批判之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是费尔巴哈“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这会带来宗教感情完全脱离于人本身这一危险的后果,以至于“主要的事情”——在说明宗教的产生之后去消除宗教——无法完成。而之后几条,正是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进一步的具体阐述。
在第六、七、九、十条中,马克思科学地阐述了“人的本质”,其中包含三个层次:第一,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属性;第二,人的本质由一切社会关系所决定;第三,人的本质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这实际上是对于费尔巴哈及其以前的人性论的否定,它指明人性既不是自然属性、自然关系,也不是理性、意志这类社会意识,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社会关系。[5]也相应地,马克思在后面就谈到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
第八条中,马克思就解释了社会生活的本质问题,明确表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在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同时也生产人与人的关系,进而生产人本身和全部社会生活,包括宗教。因此“全部”社会生活都是实践的。
四、新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
《提纲》第十一条的内容十分简短:“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在《提纲》的手稿中,这一条与第十条之间有一横线,把它与前面十条分割开来。巴加图利亚认为这表明第十一条是马克思对自己哲学思想的概括总结[6],笔者对此是赞同的。
但在这里需要注意两点问题:首先,马克思的这句话并不是说以往哲学家的研究脱离了实践,而是指他们在对世界作出自己的解释之后就结束了自己的工作,要么从理论本身无法得出一个解决方案,要么学者没有主动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对之后的实践避而不谈,于是对于世界的改变没有起到任何作用。其次,马克思也从来没有否认过理论的重要性,一方面马克思本人在他的一生中其实更多地也是在写作中度过,一方面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也写道:“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7],可见他是承认理论的重要性的。
所以,以“解释世界”与“改变世界”的对立来标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各种哲学的根本区别,是因为马克思在革命的意义上改变了“哲学”本身。
西方传统哲学拥有悠久的理性主义传统,追求绝对真理,它往往以人类理性名义发挥思想规范和统治作用。因此,其“本质上是一种脱离现实而又统治现实的颠倒的世界观”,而马克思给自己提出的历史任务则是“把这种颠倒的世界观再颠倒过来,以使人们正视真实的现实世界”。[8]
于是,正因为马克思哲学不是以“绝对真理”之名去充任规范人的全部思想与行为的“意识形态”,而是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出发而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因而才不再是“解释世界”的旧哲学,是“改变世界”的新哲学。
五、从内在逻辑看《提纲》之意义
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提纲》表明马克思哲学思想所发生的根本性转折以及人类哲学思想革命变革的实现,标志着“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的创立,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而英国肯特大学(University of Kent)欧洲文化与语言学院哲学教授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认为,《提纲》是匆匆写成的研究纲要,他否定《提纲》的诞生“标志着马克思的新世界观的诞生、意味着马克思的哲学革命的爆发”——这一关于《提纲》的理论意义和历史地位的评价。他认为,马克思早期的理论和晚期的理论虽然有所区别,但还是持续发展的,可以说不同,但不能言“断裂”,是“哲学的进化”而不是“哲学的革命”。[9]
笔者以为,客观而言《提纲》确实是马克思本人用来自我学习研究的一份“草稿”式的綱要,在内容方面也并不像其余著作那么详实,确实不能够人为地将这份纲要进行过度解读,但我们仍然不应由此放弃对其的研究与分析。更何况,经过梳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提纲》中确实是存在内在逻辑的,因此对这样一份不能说是杂乱,又可以完整呈现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的历史文本,需要也有必要展开研究与探讨。
六、结语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论证,《提纲》中包含的新唯物主义思想确实是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的。而其内在逻辑又具体地体现在所有思想逻辑由“实践”这一核心的概念贯穿始终,新唯物主义理论的提出、运用和总结三个方面无不见“实践”的重要性。由此,在逻辑链条之上,也可以更加方便、准确地与其前后期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侯才.马克思“新唯物主义”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纪念《手稿》写作170周年[J].哲学动态,2014(8):5-15.
[2]陆剑杰.实践唯物主义:彰显马克思哲学本质的真切之名——兼与王玉樑、刘福森二先生商榷[J].南京社会科学,2012(9):1-10.
[3]刘福森.新世界观的“纲领”,还是“萌芽”?——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重新解读[J].西南大学学报,2016(3):5-11.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李连科.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J].学术月刊,1981(01).
[6]巴加图里亚.《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J].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资料,1984(1):28.
[7]黑格尔法哲学批判.[M].北京:中国社科出版社,2009.
[8]孙正聿.怎样理解马克思的哲学革命[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03):5-15.
[9]潘惠香.英国马克思主义学者视域中的《提纲》——肖恩·塞耶斯(Sean Sayers)教授访谈录[J].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新探索,2013,(00):5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