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鑫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传统的福利低保政策已经不能保证低保群众的基本生活要求,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提出及发展为低保政策提供了改进方向,但同时低保工作人员也需要专业知识的引导,社会工作介入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发展型社会政策 社会工作介入 城市低保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1-0247-02
Y社区位于沈阳市铁西区艳粉街,社区中大多数为铁西区附近原重工业工厂退休职工,同时也有不少低保住户。社会工作者为更好地在社区中开展活动,协助社区老人更加幸福地度过晚年,对社区低保老人进行深入调查。社工主要采取实地调查、入户访问的方法,并辅以文献研究法搜集资料,同时,社工链接资源,与社区书记及负责社区低保的工作人员取得联系,征得同意后查阅了社区居委会关于社区低保住户的资料,对社区内的低保老人进行了解调查。
在社工进行入户个案工作时,社区内一些低保老人并不愿意接受社工们的访问,所以在下文中列出调查中的典型个案,来分析社区内低保老人的情况。
案例一:解阿姨,80岁,丧偶独居,有三个儿子均在外地工作,老人的主要生活来源就是政府发放的最低生活保障金,每月700元左右。现在老人所住的房子是由儿子购买,但由于房产证上的名字是其已过世的老伴,所以今年的供暖补贴老人并没有及时拿到。老人和其子女到政府低保部门询问时,工作人员要求出具由社区居委会开出的“我妈是我妈”“我儿子是我儿子”的证明,解阿姨的儿子还因为此证明与社区工作人员发生了争执。老人的日常开支主要是用于购买药品及日常开销。在与老人的交流中,社工得知老人患有脑血栓等一些慢性病,药品支出占了很大一部分,低保补贴只能维持老人的基本生活,虽然有子女赡养,但老人的子女生活并不富裕,赡养能力有限。老人由于身体原因,没有参加过社工在社区组织的活动。
案例二:吴阿姨,62岁,独居,无子女,每月有政府的低保金,阿姨仍会靠自己的能力来获得更好的生活。吴阿姨作为一名清洁工,每天从早上5点工作到晚上5点,即使过年阿姨也要继续工作。虽然辛苦,阿姨告诉社工她每月工资有1300元,感到很满足。
案例三:马阿姨,73岁,与子女共同居住在自建的平房里,月收入在500元以下,收入来源主要是国家补贴或社会救助,日常开销集中在家庭生活费用、支付下一代费用、医疗费用。阿姨的老伴去世较早,女婿也已去世,老人的孙女又先天性脑瘫,与老人相依为命,老人希望政府、社会组织或社会工作者能为其提供就业机会,维持基本的生活,协助其照顾家人。老人平时很少去社区服务中心,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于困难群众来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他们维持基本生活有重大意义。城市社区低保工作人员要做好每一项工作,保证社区居民生活的稳定,妥善处理安置低保家庭。Y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及时发放每个月的低保金额,有利于维持社区内低保家庭的基本生活。慰问帮助社区内低保人员等活动的开展,对低保家庭也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社会工作者的调查访问中,也发现了社区实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存在的一些问题。
1.健全审批管理制度,规范低保建设
在实施低保制度时,有的申请对象可能不会如实填写自己的家庭经济情况,还有一些不与子女共同居住的老年人,按照《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规定,子女赡养费计算为其收入,但申请人往往以子女无经济能力赡养父母或是以子女不赡养为借口。[1]
2.资金渠道单一
Y社区低保群众的低保金来源于政府支出,僅靠财政拨款,低保资金完全由政府承担,政府落实经费的压力随之而来,这也会影响到社区低保工作的开展和运行。
3.外界对低保人群的排斥
在社工访问时,低保家庭情况实际调查入户难,低保老人对社工提到一些问题,如低保金是否发放及时,低保政策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什么不足,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等,老人的反应会显得有点敏感,误认为社会工作者是政府工作人员,生怕他们的回答会影响低保金的领取。造成低保老人这些表现的原因是社会活动参与方面的排斥,因为在社工进行调查前,社区书记已经与低保老人联系过,他们怕自己的低保资格受到影响。同时,现代科技已经在无形中将文化程度、收入水平偏低的城市低收入群体排除在外。[2]
社区低保老人对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组织的活动也消极对待,不愿参加,不愿和社区内其他老人有更多的交流沟通。他们怕别人用有色眼光看待自己。社会舆论导向的排斥使社区低保老人更愿意和自己经济条件相似的人群往来,避免因经济地位悬殊而产生的自卑心理。
二、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低保的必要性
(1)社区低保工作人员同时担任管理者和服务者的角色,二者之间难免有冲突,同时工作人员的能力又是有限的,缺乏专业知识和理论,这些都会影响工作效率。
(2)低保工作不仅是指把低保金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还有后续的工作,低保工作人员还担任着教育者、支持者等的角色。而这些角色的要求与专业的社会工作者的要求吻合,因此,低保后续工作应由专业社工来担任。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低保政策的确帮助了低保对象,对于他们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有重要意
义,但是低保对象也应学会自食其力,不是仅仅依靠政府依靠社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低保,为他们链接资源,助其增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同时,社会工作者参与到社区低保的工作中,也有利于社区低保的良好发展。社工组织活动,丰富社区低保老人及其他成员的生活,采用个案、小组等社会工作方法,从心理、技能、社交、社会参与等多个方面满足低保对象的多样化要求。运用专业的知识,促进社区低保工作走向专业化轨道。
三、发展型政策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低保的分析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速,使得传统福利国家面临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发展型社会政策在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美国学者迈克尔·谢诺登进一步提出了“资产为本的社会政策”理论,其主张政府应该更多地强调授权于个人,促进个人资产的长期积累,进而推动个人、家庭乃至社区的发展,并以此构成整个国家的长期发展。[3]
国内学者王思斌将发展型社会政策视为我国当前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理性社会政策选择,实行积极的发展型社会政策要求政府必须做到:首先,对有劳动能力的失业群体,可以通过社会投资增强其自身的能力和改善就业环境,促进其就业,而不是单纯提供经济救助;其次,即使是向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体提供福利,也需要考虑其持续发展的问题。[4]
发展型低保制度要满足低保对象基本生活要求,不仅包括吃穿等生理方面的要求,还要包括所在社区提供的基本服务,如医疗体检、社区活动等。社工运用专业的知识技能为低保群众链接资源,满足他们的需求,丰富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应对自身困境的能力,遇到问题不仅仅是依靠社区工作人员来解决。发展型社会政策下的低保制度还要提升低保对象个体发展的潜能。社会工作者的理念和目标是助人自助,协助服务对象提升能力,助其就业,使低保对象摆脱对低保政策的依赖。
同时,低保制度还应建立奖励机制,对积极寻找工作的低保对象根据其就业后的收入适当减少低保补贴,而不是立即取消低保资格,保证其低保福利,提升低保群众的就业意愿。
发展型社会政策下的低保制度还需加强对低保管理制度的优化和低保工作人员的教育。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为低保管理制度从专业角度提供管理方法,纠正不合理之处,用自身的知识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教育和指导。
参考文献:
[1]祁颖.社会工作介入社区低保的分析——以呼和浩特市回民区新华大街社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2]毛艳兵.城市低保实践过程中的排斥现象及社会工作介入研究——以呼和浩特市S区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3]方巍.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渊源、实践及启示[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4]陶玉龙,戚颖颖.发展型社会政策视角下的低保救助制度构建[J].社会观察,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