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昊元
摘 要:西安是佛教圣地,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每年吸引大量的中外游客。本文分析了西安佛教文化旅游的特点,针对佛教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及参与式的佛教旅游产品、加强佛教文化资源保护及对导游及景点从业人员的培训等几点建议。
关键词:西安;佛教文化;旅游开发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西汉末年传入我国。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不仅保留了最完整的佛教,而且还留下了丰富的佛教旅游资源。目前在我国37处世界遗产中,宗教文化遗产有10处,佛教文化遗产占了7处。
西安作为汉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佛教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之一,也是佛教发展最盛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西安发展佛教旅游奠定了基础。因此,深度开发西安及其周边的佛教文化的旅游具有深远意义。
一、西安佛教文化旅游特点
(一)佛教文化资源历史悠久,知名度高
中国被誉为世界佛教的“第二故乡”,西安被誉为“中国佛乡”。盛唐时期佛教形成了八大宗派,有六大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其中,大慈恩寺建于隋代、大兴善寺建于晋武帝司马炎泰始至太康年间、青龙寺建于隋文帝杨坚开皇二年、香积寺建于唐中宗神龙二年、兴教寺建于唐高宗李治总章二年。大兴善寺、大慈恩寺、大荐福寺是汉唐时期三大译经场所,自东汉永平十年至唐贞元十六年,所出大小乘三藏及贤圣集传7399卷,其中约半数出自西安[2];因此西安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历史悠久。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佛教文化随着对外交流传播到东亚及其他地区。日本的佛教真言宗发源于西安的青龙寺,中国的茶禅文化开启了日本的“茶道”[3]。现存的佛教文化旅游资源中,大雁塔及大慈恩寺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法门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草堂寺、大兴善寺等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二)佛教旅游文化资源丰富
西安的佛教资源数量丰富,类型多样。大体上可分为佛教建筑、佛教艺术以及佛教节日和仪式等。现存佛教旅游资源文化价值高,绝大多数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慈恩寺、荐福寺名列其中;华严寺、香积寺是陕西省公布的第一批审计文物保护单位;广仁寺、罔极寺是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的佛舍利及法器文物举世无双,临潼庆山寺出土的金棺银椁、周至县仙游寺法王塔地宫出土的隋室舍利、法门寺地宫发现的佛真身指骨舍利及七重宝函等皆是国宝级文物。
二、目前西安佛教文化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一)佛教旅游景点商业气息浓厚
佛教旅游产品重在给人营造一种庄重、肃穆的佛教氛围,使游客获得心灵的陶冶和洗涤。在西安佛教文化旅游中,存在商业气息浓厚的现象,寺院到处是推销香火的小贩以及各种商业小铺。商业气息过浓,会破坏佛教文化旅游的庄严、神圣的氛围,游客获得的心理满足自然比较低。
(二)佛教文化旅游项目单一
目前,西安市的佛教旅游景点的开发主要侧重于观光和朝拜。许多景区文字介绍过于简洁,香炉以及功德的设置显得突兀。开展“参与式旅游”、“体验式旅游”等体验式文化旅游相对不足,难以调动非信徒的游览兴趣。因此,项目单一,文化内涵相对较低的佛教旅游景点对于回头客的吸引力明显不足[4]。
(三)导游人员及景点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佛教文化的传播主要依靠导游和景点从业人员。笔者参观调查发现,很多导游只能粗略的讲解,难以传输给游客深层次的佛教知识,游客对佛教文化旅游的满意度低。有些寺院的僧侣对寺院的历史不太了解,不专业的景点从业人员及导游会降低西安佛教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三、西安佛教文化旅游开发建议
(一)开发具有文化内涵及参与式的佛教旅游产品
在佛教文化旅游的开发中,注重佛教知识文化的内涵。可以在寺院开设陈列堂,着重介绍该寺的历史背景、金石文物以及名人轶事等。在各个佛堂中增加文字说明,向游客传输更多的佛教知识。或者举办各种类型的佛教学术活动,创立佛教学院来弘扬佛法知识。
其次,深度挖掘佛教绘画、佛教节日及佛教文学背后的故事,联系佛教文化中具有启迪智慧、唤起道德的内容,使游客在游览中获得智慧和道德上的双重升华。
第三,开发多种形式的项目,如佛教茶文化旅游,通过探讨佛茶文化,让游览者了解中国茶文化与佛文化的发展与结合历史;开展佛教饮食文化游,让参与者品尝佛教饮食并了解饮食在佛文化中的寓意;通过开展参与性旅游项目,既弘扬了佛教文化知识,又使游客深入了解佛教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与中华文化的融合过程及其精神内涵。
(二)加强对导游及景点从业人员的培训
旅游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导游佛教专业知识的培训,使导游自身具有在佛教的知识积累;另一方面,佛教景区应该加强对景点从业人员的培训,使之具有更全面的佛教专业知识。可以允许僧侣在寺院内充当讲解员以弥补导游佛教文化知识的欠缺[5]。
参考文献:
[1]桓占伟.佛教旅游文化内涵的认识误区与正确解读[J].边疆经济与文化报,2009,(7).
[2]陈景富.论陕西佛教文化及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陕西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4).
[3]束有春,焦正安.旅游文化及佛教旅游文化浅析[J].南京社会科学,1998,(14).
[4]张颖,李丽.我国佛教旅游景区存在问题及其措施研究[J].现代商业,2008.
[5]劉星光.佛教旅游的开发现状及对策[J].青年文学家,2009,(2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