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浩
(广州珠江工程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工程寿命期管理一直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研究的重点内容,其命题的维度较大,涉及到总指导思想、工程建设、运行管理、投资体制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且涉及的管理知识内容也十分丰富,与传统的管理理念有着得很大的区别。在传统管理理念的核心中增加了流程、目标、技术、对象等主体,将工程建设与工程运行两个阶段紧密结合在一起,对建筑工程的全寿命期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保障最优化目标的实现。
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核心是:建筑工程的质量、成本、进度,并没有将工程的运行阶段纳入到管理环节中,从工程整体寿命周期进行管理内容制定,其中具体的弊端体现在:
(1)工程价值观,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指导下的工程价值观主要以施工效益及施工效率为核心,不重视工程的运营养护;这种价值观指导下获取的利益是短期的,严重的忽视了运营中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工程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而且对促进工程健康、稳定运行没有明确的认识,导致工程运行中存在恶劣性质的风险,影响了工程的寿命[1]。
(2)包容性,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只在利益的基础上考虑工程建设,没有结合时代发展趋势对出现的新要求与新目标进行考虑。而且,受价值观的影响,工程的效用与价值在未得以充分发挥的情况下就夭折,传统的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主要将工程管理分为不同的阶段,导致整体的设计、运行、决策严格的分裂开来,经常出现实际发展与目标不一致的问题,影响管理工程的连续性[2]。而且管理人员和施工主体间的角色过于分明,未通过换位对实现工程的全寿命期进行总体考虑。
(3)管理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影响我国建筑行业管理的研究与应用方向,传统的管理思维模式是由单一的管理者执行单一的管理职能管理单一的工程环节,在我国以前的发展上还有一定的应用可行度,但在现代化工程建筑发展上,严重缺乏对建筑工程管理系统性的思考,导致建筑出现问题无法从根本上进行解决。
工程管理是指在结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通过树立正确的工程价值观,实现工程全寿命期的最优目标。所以,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确立应从更高的高度、更广阔的时间范围以及更远阔的视野,综合考量工程问题、解决工程问题。
系统思维的概念最早是由切克兰德提出的,重点强调在研究过程中要保障研究对象的全面性、整体性,要求用系统的思维成果进行工程管理。在管理领域中,工程管理是一项特殊的管理活动,其具体整体性、系统性的特征,只有在其特征基础上,才能将工程的全寿命期都纳入到管理中,实现部分与部分的和谐、整体与部分的和谐、环节与环节的和谐、系统与环境的和谐[3]。
从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角度来讲,工程建筑是在人类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改造自然基础上通过工程技术、科学理论建造出来的物体,其是一种人造的客观存在,具备其独有的功能与价值。工程建筑主要是由空间建筑物主体、设备系统、构筑物、硬件设施、软件系统共同组成,每一部分都具有独立的功能,是工程建设工艺、技术、质量、工程量的具体体现。其存在客观环境中,在既定的空间范围内、有限的时间条件下运行[4]。建设完毕的工程建筑属于一个开放系统,与客观环境保持着多种交互关系。
由于工程建筑一直运行在客观环境中,所以工程全寿命周期要求工程管理系统为其提供稳定的客观运行环境,如土地、人力资源、原材料等,这些都是保障工程寿命的根本与基础;而且工程建筑的全寿命周期还要求工程管理系统为其产品输出提供完善的服务,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工程建设会产生不利于自然环境和谐的废弃物,工程管理系统思维需要从和谐发展的角度做好处理。
工程全寿命期管理是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在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提供的管理方法与管理理论基础上,将工程策划、工程决策、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运行、工程维护、工程后期管理作为对象的全方位工程管理模式,扩展了管理的深度与广度,所以在构建管理框架结构上也要满足深度与广度的要求,基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的规律,提出具体的管理流程与管理方法,再结合工程技术的发展、管理系统的创新,提升自身的适应性与可行性。其具体的要求有两个方面:
(1)管理框架结构必须集成建筑工程各阶段的管理工作。根据工程寿命的规律与理论对工程管理阶段进行划分,包括工程策划管理阶段、建设管理阶段、运行管理阶段、善后管理阶段这四个阶段;而从不同管理对象的角度进行划分,具体分为决策管理阶段、投资融资管理阶段、项目管理阶段、造价管理阶段、质量管理阶段、技术管理阶段、合同管理阶段、运行维护管理阶段、建筑健康管理阶段。这些阶段都要纳入到全寿命期管理框架结构中[5]。
(2)所有管理阶段都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全寿命期管理理念、管理方法、管理理论,包括工程建设中的技术管理阶段都要在全寿命期思想上制定具体的管理内容。这就要求在工程建设中,不仅要重视建设期间的工程问题,运行期间的问题也同样重要。始终要将全寿命期最优化目标作为管理的目标和方向,保障工程在最优化全寿命期内持续、安全稳定运行,从而形成完整、统一的集成管理系统,保障建筑的运行安全与运行稳定性,经得住时代发展的考验。
①保障目标的协调一致,不同类型的工程建筑管理系统也存在差异,但其服务性质以及总体功能没有改变,所以通过工程每个阶段的管理目标,能够制定统一的可服务于全寿命期的总体管理目标,保障后续阶段运行的和谐稳定。②保障结构的协调合理,在统一的管理目标基础上,管理阶段与管理整体间要保持着和谐稳定的关系,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在逐步优化中,能够消除各个阶段的阻碍,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效率。③保障功能的协调全面,工程功能的全面协调,才能均衡所有管理环节的产能,做好功能优化配置,保障每项内容都得到规范的管理,从而促进管理的平衡、协调,充分发挥实际价值。
综上所述,由于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存在弊端与缺陷,所以在结合时代发展情况下提出了工程全寿命期管理,其将工程运行阶段也纳入到管理系统思维中,实现了工程最优化寿命周期的目标,弥补了传统工程管理系统思维的弊端,提高了工程的质量,延长了工程的使用寿命,是我国建筑工程管理理性发展的根本保障,应广泛的应用到建筑工程管理中。
[1]肖琴.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1(13):4404.
[2]张兆国.基于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下的工程项目全寿命期管理探索[J].商情,2017,19(47):91.
[3]江海杰.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7,28(9):2253~2266.
[4]刘勇.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期管理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30(9):184~185.
[5]严萌,田野.工程管理系统思维与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J].四川建材,2017,32(9):21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