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富花
(青海省大通县长宁镇后子河畜牧兽医站,青海 大通 810100)
羊传染性角膜炎又称红眼病,主要由于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引起发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的病变主要集中在病羊眼部,导致角膜及其眼结膜出现炎症,如果未能及时防治,可使病羊失明,给养羊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结合生产实践,对本病进行了简要总结,并提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临床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以供参阅。
不同年龄、性别的山羊、绵羊均易感染本病;相较于成年羊,羔羊的的发病率较高,呈急性传染。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为病羊,病原体主要存在于眼结膜和分泌物中,经直接接触或蚊蝇传播。外伤、蚊蝇活动频繁、风沙多、长途运输、气温高、紫外线照射、空气流通不佳以及氨气浓度高等均利于本病的发生与流行;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节是本病的多发时节,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传播迅速,一旦发病,可在数日内波及整个羊群。
本病潜伏期通常为3~7d。病羊初期眼部肿胀,疼痛、流泪,怕光。伴随病情发展,角膜凸起,结膜红肿,眼角分泌出脓性或黏液性分泌物,角膜浑浊,伴有白色小点;随着症状的加重,角膜周缘有小血管向中央生长,角膜增厚、发白甚至出现溃疡,绝大多数病羊初期病变仅发生在一侧眼睛,继而双侧眼睛发病,倘若病羊眼球化脓,则会出现发热、食欲下降、精神沉郁等症状,大部分病羊可自然痊愈,病程一般为20~30d,也有病羊角膜形成白翳而失明,以致采食困难,机体消瘦,最终衰竭而亡。
根据流行特点和临床发病特征能够做出诊断,亦可通过补体结合反应试验或间接血凝反应试验等实验室检测进行确诊。本病应注意与羊传染性无乳症进行鉴别诊断。羊传染性无乳症不仅临床可表现出角膜炎,而且也有乳房炎、关节炎等症状。
一旦确诊本病后,需立即隔离病羊,对圈舍及其周边环境采用10%~20% 石灰乳或2%氢氧化钠溶液彻底消毒;对失去饲养价值的病羊要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对病羊进行及时治疗。在临床上,笔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羊传染性角膜炎,获得较高的治愈率,并且疗效明显,治疗方案如下:
4.1 对发病羊首先使用生理盐水或3% 硼酸水清洗眼睛,将眼部分泌物清除,然后采用利福平眼药水(脂溶性抗生素)或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擦拭眼部,2次/d。
倘若病羊症状较为严重,在清洗眼部和滴药的同时,还应该施用醋酸可的松眼药水,并且在病羊的太阳穴、三江穴放血。
4.2 西药治疗的同时辅以中药疗法,可促进病羊痊愈。
方剂一:车前草25g,黄连、薄荷、木贼草、石膏各30g,黄芩35g,菊花40g,文火煎煮,灌服于病羊。
方剂二:加味决明散。石决明200g、草决明200g、防风120g、白术120g、黄连120g、菊花120g、山栀120g、连翘120g、柴胡120g、郁金120g、二花120g、没药120g、黄芩120g、薄荷 120g、白药子 160g、大黄 160g、黄药子 160g、生甘草80 g,水煎煮,候温灌服病羊时可添加适量蜂蜜。
方解:石决明、草决明有清肝热、消肿痛和明目去翳之功效;防风、柴胡和薄荷能够发散风热;大黄、郁金和没药可以消肿止痛、行气解郁;黄药子和白药子具有清肝、凉血、解毒之功效;连翘、二花、菊花、黄连、山栀、黄芩能够清热泻火、解毒明目;白术健脾益气,可减轻山栀、黄连、大黄等寒性;生甘草用于和中,并且以蜂蜜为引,能够对诸药进行调和,促进角膜炎的治愈。
中西药结合治疗期间,应将病羊置于无阳光直射的圈舍饲养,且保持圈舍洁净、干燥,给予病羊新鲜青草,有助于病羊康复。
坚持自繁自养,确需引购羊只,必须进行隔离观察至少30d,确保没有疾病,才能混群饲养防止因引入病羊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日常应注重羊群饲养管理,保持圈舍通风干燥、干净卫生,避免饲养拥挤,避免羊群收到强光刺激和扬尘、强风的侵袭。在高温高湿的夏秋时节,应加强消灭蚊蝇工作;同时,做好免疫接种工作,鉴于成年羊发病者较少,治愈后对角膜炎有抵抗力,可以从本地分离出具有血凝性与菌毛的菌株制成多价菌苗,对羊只进行免疫接种,能够有效预防羊传染性角膜炎的发生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