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宏,贾文凤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 临汾 041000)
小反刍兽疫又名羊瘟、肺肠炎、口炎肺肠炎综合征,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体为小反刍兽疫病毒,主要感染小反刍动物,传染性较强。体温升高、口腔发炎、腹泻、肺炎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近几年来,小反刍兽疫在我国许多地方频发,严重的影响了养羊业的健康发展,成为养羊场需要重点预防的疫病之一。农业部已将小反刍兽疫列为一类动物疫病,并且于2017年以后将此病列入需要强制免疫的动物疫病病种。
小反刍兽疫病毒属于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与牛瘟病毒的微生物特性接近。此病毒易在绵羊、山羊的肾以及新生羊、胎羊的睾丸细胞上生长繁殖,产生细胞病变。小反刍兽疫病毒在自然环境下抵抗力不强,50℃60min就能将其灭活,强酸或强碱环境下也很快失去活性,但低温时存活时间较长。普通的消毒剂可以将其杀灭,比如苯酚、2%的烧碱都可作为消灭本病毒的有效消毒剂。
山羊、绵羊、鹿等小反刍兽对本病有易感性。本病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直接接触感染,比如健康羊接触了病羊或病羊的分泌物、排泄物而感染。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器具等间接感染。症状较轻的带毒羊最为危险。
感染小反刍兽疫的病羊,开始时体温升高到41℃以上,烦躁、少食、口鼻干燥、流脓性鼻液,舌头和齿龈表面可见大小不等的丘疹,呼出带恶臭的气体。随后口腔粘膜充血,颊粘膜溃疡、糜烂,形成坏死灶,初期为小的粗糙的浅表性坏死灶,随后变成粉红色。严重病例坏死灶波及下唇、齿龈、齿垫、腭、舌头等处。随着病程的发展,病羊出现水样腹泻、脱水、消瘦,随后体温下降,伴有咳嗽、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发病率可达到100%,死亡率可高达50%以上,是严重危害养羊业的重大疫病之一。
对病死羊进行剖解,可见口腔和鼻腔有坏死性炎症,严重病例坏死蔓延到咽喉部。皱胃和肠粘膜出现有规则、有轮廓的糜烂或出血,盲肠、结肠近端和直肠出现特征性条纹状充血、出血。淋巴结肿大,脾脏肿大、淤血,有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心包内有黄红色的积液,肝脏肿大、淤血、出血,肝表面和切面有针尖大小的灰白色或黄白色病灶。胸腔内有黄色或黄红色炎性积液,有气管炎、肺尖肺炎等病变。
如果山羊或绵羊出现急性发热、口炎、腹泻等症状,羊群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传播迅速,且有肺尖肺炎等病理变化时,可初步诊断为疑似小反刍兽疫,确诊则需要结合实验室诊断。
6.1 做好定期消毒防疫工作。每次消毒前先对粪便、污物、垫料清除干净,然后使用氢氧化钠、氯化物或酚化合物等消毒剂对圈舍、场地、进出车辆等彻底消毒。
6.2 尽量进行自繁自养的发展模式,使羊群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需要引种时对引入地的疫病流行情况进行充分地了解调查,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对要引进的种羊进行产地检疫。取得相关的检疫证明后再运回,运回本地后先行隔离观察饲养,30d后再混群饲养。
6.3 对羊群进行小反刍兽疫疫苗的免疫接种。疫苗免疫是控制本病的主要手段,可以使用以下几种疫苗:(1)小反刍兽疫病毒弱毒疫苗,此类疫苗副作用小,能交叉保护其它种群毒株的攻击感染,但热稳定性差。(2)小反刍兽疫病毒灭活苗,此类疫苗采用感染山羊的病理组织制备,一般采用甲醛或氯仿灭活。实践证明用氯仿灭活的疫苗效果较好。(3)重组亚单位疫苗,麻疹病毒属的表面糖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使用N蛋白或H蛋白作为亚单位疫苗,都可刺激机体产生体液或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4)嵌合体疫苗,此种疫苗是用小反刍兽疫病毒的糖蛋白基因代替牛瘟病毒表面相应的糖蛋白基因。这种疫苗对小反刍兽疫病毒有良好的免疫性。(5)活载体疫苗,这种疫苗是将小反刍兽疫病毒的F基因插入羊痘病毒的TK基因编码区重组而成,重组疫苗既可抵抗小反刍疫病毒的攻击,又能抵抗羊痘病毒的攻击。
6.4 发现病羊及时隔离,并对病羊待过的地方彻底消毒,清除分泌物和排泄物。观察同群羊的状况,如果发现有大量发病或死亡情况时,要及时报告有关单位,并配合相关单位做好根据疫情所采取的相应的无害化处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