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中东,李生轶,陈亚平,梁 巍,刘 毅
2018年年初,某战区陆军组派2支心理专家服务队,历时1个多月,赴32个旅团级单位开展了心理服务进军营活动。先后宣讲授课36场,受教育官兵6万余人,培训心理骨干4400余人,团体心理辅导1357人,个体咨询服务432人,对40名严重心理问题人员提出个性化诊疗建议,有力维护了官兵心理健康。
1.1 紧贴当前形势任务,宣讲心理健康常识 针对部队练兵备战持续深化,干部退役、调整补缺和文职转改、学兵选送等敏感事项集中的实际,紧紧围绕《加强负性心理调适,努力培塑阳光心态》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常识教育,传授科学认知、情感宣泄、自我暗示等心理调适技巧,鼓励官兵主动交流学习体会,深化"心病还需心药医"的思想共识。
1.2 针对官兵现实需求,倾心搞好咨询服务 突出个别人员,一对一开展疏导服务,帮助消除心理“雾霾”;对严重心理问题人员,区分病情程度、风险等级,有针对性地提出送诊治疗、定期复查服药、适时心理介入等建议。通过组织“梅花朵朵开”、“运送弹药”、“信任背摔”等团体心理行为训练,帮助官兵放松身心、舒缓压力。同时,主动公布专家联系方式,随时为官兵提供个体心理援助。
1.3 注重发挥酵母作用,培训帮带心理骨干 为各单位心理骨干专门开展以“讲授一堂辅导大课、开展一次难题会诊、组织一场观摩演示”为内容的“三个一”培训。围绕《有效发现官兵常见心理问题,积极做好疏导干预工作》作专题辅导,面对面帮带如何分析典型案例,手把手传授怎样组织心理行为训练,提高发现识别官兵常见心理问题、开展疏导干预等工作的实际能力。
1.4 着眼掌握现状底数,深入搞好检查抽查 活动前,认真组织官兵心理状况摸底排查,发现严重心理问题和疾患人员81名。期间,通过查阅资料、随机抽问、巡诊重点人员等方式,全面掌握各单位心理常识教育、心理行为训练、咨询服务、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经费保障等情况,及时督导抓好整改。结束后,战区陆军首长专门听取服务队工作汇报,与专家共同研商加强和改进心理预防工作的具体措施。
2.1 思想认知有偏差
2.1.1 领导层面 尤其是没有发生过严重心理问题的单位领导思想站位还不够高,对心理问题缺乏深入了解和科学态度,存有“心理工作专业性强、基层部队难有作为”的模糊认识,服务队专家辅导授课时不带头到场、开展咨询活动时不主动参与。
2.1.2 骨干层面 对心理工作不真做、不实做,运用心理专业手段不自觉、不主动,存在“靠上级推动、靠情况刺激”的现象。有的把负性情绪和不良心理简单界定为思想问题,个别的甚至用“有色眼镜”看待有心理问题的战士。2.1.3 战士层面 不同程度存在“咨询心理问题会暴露个人隐私”、“有心理疾患羞于启齿”的思想,不少新兵错误地将反映个人心理需求等同于“心理有问题、患有精神病”,宁可自己硬扛,也不愿寻求咨询服务。
2.2 服务保障有欠缺
2.2.1 教育训练用心不够 近半年,所到单位均未按要求将心理行为训练纳入年度训练计划,集中组织过宣讲授课的旅团级单位不足半数,且多数教案为网上下载资料拼凑而成,与单位实际脱节,缺乏针对性、启发性,官兵对心理教育印象不深。
2.2.2 分析测查用力不足 多数单位仅在新兵入营、重要岗位人员政治考核时才组织心理测查,且均未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查阅一些单位党委(支部)会议记录,对人员思想分析的比较多,分析官兵心理状况或预防自杀工作情况的内容却非常少。
2.2.3 咨询服务用情不深 所到单位定期开展心理巡回服务活动的仅占18%。虽有21个单位开通了心理服务热线,但大部分官兵不知道热线号码;16个单位在政工网开设了心理专栏,但网页内容普遍更新不及时,有的虽安排心理咨询师网上咨询服务,但值班制度落实不好。
2.3 人才队伍有差距
2.3.1 业务骨干不足 新编制规定,旅卫生连指导员兼任心理咨询师,但目前仅有1个建制旅的卫生连指导员是心理专业“科班出身”,且正连已4年多,专业队伍不专业、不稳定的问题十分突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的仅36人,且半数以上并未从事心理岗位工作。
2.3.2 专业培训较少 现有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中,多数仅在考证期间参加过网上远程培训,接受过军地专业培训的不到8%,专业素养、实践经验与官兵需求差距很大。心理骨干培训多为营连自行组织,层次低、质量差。
2.3.3 工作能力偏弱 80%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心理骨干虽取得了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证,但受专业素养、实践经验和职业发展等影响,大多已不会组织开展心理团体训练,不会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干预,心理服务工作质量不够高[1]。特别是对一些严重心理问题,能够给予有效咨询疏导援助的十分有限。
2.4 建设管理有弱项
2.4.1 部门职责不明晰 目前,心理工作分别是由不同部门主抓,工作内容多交叉,如心理疏导和心理卫生教育归政治部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归卫生部门,心理战和心理训练归作训部门。部门之间分工不明确、责权不清,甚至各自为战、推诿扯皮,导致基层部队心理服务工作难以落到实处[2]。
2.4.2 设施建设不配套 所到32个单位中,建有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宣泄室的仅8个,且咨询室建设标准不统一,设施老旧、面积过小,布局不合理,器材不齐全,个别单位没有心理测评软件。虽有10个单位建有心理行为训练场,配有简易心理行为训练器材,但平时训练少,作用发挥不够。
2.4.3 检查考评不经常 由于缺乏专门、常态的心理工作检查考评机制,致使一些单位存在“做与不做一个样、做好做坏一个样”的思想,开展工作还处于“出了问题才上心”、“上级检查就推一推”的状态,有的单位宣传、保卫部门甚至不知道政工费中还有心理服务工作补助费。
3.1 规范开展心理教育训练
3.1.1 抓领导干部学习 由政治部门牵头,认真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3],有针对性地设置心理工作专题和内容,在团以上党委中心组学习、各级干部集训中,通过学习指示文件、聆听专家辅导、剖析典型个案,进一步提高对部队心理工作的认识,增强做好心理预防工作的紧迫感和主动性。
3.1.2 抓心理常识普及 通过军综网、培训班等培训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率和有效性,同时充分发挥疾控中心和后方医院专家团队作用[4],紧贴官兵思想心理特点,扎实抓好官兵抗压耐挫、珍爱生命和青春期心理教育,帮助官兵科学认知心理问题、掌握自我调适方法,努力培塑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
3.1.3 抓行为训练落实 旅团级单位将心理行为训练纳入年度训练计划,依托心理训练场和简便器材,广泛开展团队协作、人际沟通、增强意志等科目训练;基层营连每周至少安排1次心理行为训练,提升官兵抗压能力、心理应激能力及预防战场心理创伤的能力[3],让大家在军事训练之余愉悦身心、增进战友情谊。
3.2 务实抓好心理援助服务
3.2.1 精心搞好心理测查 不间断搞好滚动摸排,新兵、新毕业学员和新招士官、新聘文职人员入营后,严格组织心理测查,掌握心理健康底数。团以上单位结合人员体检、政治考核等时机,每年至少组织1次心理普查,逐人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由卫生部门或基层医疗机构统一管理。
3.2.2 常态开展咨询服务 军以上单位每年、旅团级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心理巡回服务,营连依靠心理骨干开展好官兵心理自助互助活动。战区陆军依托“西部健康网”开通24 h网上心理咨询服务专栏和服务热线。条件允许的,可与驻地心理服务机构建立常态协作机制,汇聚优势力量资源服务官兵。
3.2.3 靠前实施危机干预 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官兵,严格落实“四不放”(不放在要害部门、不放在核心涉密岗位、不放在执勤哨位、不放在小散远点位)、“六离”(离枪、离弹、离岗、离车、离危险品、离应激源)措施,及时搞好心理疏导、行为矫正;对有心理疾患和自杀、自残等极端行为倾向的高危人员,采取有效管控措施,及早送诊治疗,坚决防止因处置不及时、不得当发生问题。
3.3 着力建强专业人才队伍
3.3.1 多措选配队伍 具备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是从事心理服务工作的基础条件[5]。战区陆军每年采取直招心理专业卫生士官、聘用心理专业文职人员等方式,力争使每个旅团至少有1名“会宣讲心理健康常识、会组织心理行为训练、会发现心理异常表现、会有效处置突发情况”的“四会”专业人员。
3.3.2 加强培训帮带 战区陆军创造条件选送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热爱心理工作的专兼职心理咨询师到院校或医疗机构学习培训,并完善建立心理专业人才库。集团军每年、旅团级单位每半年至少组织1次一定层次和规模的心理骨干集训,保证建制连心理骨干不少于3名。
3.3.3 注重保留人才 加强对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的锻练使用,心理岗位专配人员必须从事本职工作,确保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建立健全心理岗位用人留人机制,解决好普遍关心的编制和职称问题,让大家在成长进步上有空间、有盼头[6]。
3.4 切实保持大抓常抓态势
3.4.1 统筹谋划抓建 各单位结合开展全面建设和安全、思想等形势分析,一并分析心理预防工作形势,重点查找薄弱环节,研究解决矛盾问题。各级党委政法委和机关业务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党委统揽、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3.4.2 完善基础设施 旅团级单位抓紧搞好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和心理行为训练场等配套建设,开通心理服务专线和网站,为官兵和心理咨询师提供必需的心理学教辅资料,为卫生连配齐测查、诊断和治疗仪器,确保咨询训练有场所、学习教育有资料、测查诊疗有仪器、工作开展有经费。
3.4.3 严格督导检查 坚持单位自查与上级普查、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严肃奖惩机制,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导致发生问题的严肃追责问责。同时,注重宣扬先进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推动心理预防工作不断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