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冬香
(晋城市气象局,山西 晋城 048000)
当前各行业经济快速发展,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农业方面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及管理措施、产量及品质形成、农产品贮藏和流通等,都需要了解各种气象条件的组合匹配和时空分布。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林业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除考虑市场因素外,还应结合地方适宜气候区进行合理布局,实现农业产业结构最大效益和功能。而且发展现代农业生产,应了解干旱、暴雨、霜冻等对农业生产危害较大的气象灾害性天气特点及分布特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晋城盆地中央,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市可划分为温寒、温凉、温和及温暖作物区,干旱,冰雹、大风、暴雨、霜冻、干热风及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频发,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应加强晋城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2012年,晋城市5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全部实现自动气象站的投入使用,各乡镇及水库共建成118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国家级农业气象观测站1个,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4个,建立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应用系统、应急气象服务系统、闪电定位系统与大气负氧离子监测系统,在全市内初步形成了气象综合监测网,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全市综合信息气象预警发布中心大楼成立并投入使用,实现了信息的收集、管理、发布及运行监控等,强化了晋城市气象预报预警发布功能,与山西省气象局专网和省电子政务外网相连接,并接通省、市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参照山西省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警报、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进一步拓展信息收集、传输渠道和与这些相匹配的业务系统。确保各类预警信息发布渠道的权威性、畅通性和有效性,构建能覆盖整个城市的预警信息综合发布系统,在灾害来临前,能及时有效传播气象信息,并将社会公有资源利用起来,依靠各种先进的、可靠的技术手段解决晋城市综合信息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的瓶颈,使三大类气象灾害预警、公共突发事件预警和农业综合信息等能够被快速接收和处理,利用电视、12121、广播电台、互联网、手机短信、乡村大喇叭及电子显示屏等多种传播手段进行气象信息的同步播报,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准确地把各类信息传递给特定区域、部门、人群,为防御灾害、处置突发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决策服务和科技支撑,争取充足的时间。建成了彰显晋城特色、渠道畅通、制度健全、责任明确且服务到位的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市县两级政府牵头,设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制定市县两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与气象灾害防御规划,遵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以城带乡,以村(社区)为基本单位”的思路,促进市、县、乡村三级突发气象灾害应急组织体系,加快建设步伐,市、县两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气象灾害应急组织共有59位应急联系人、2 489名乡村气象信息员。加大力度建设晋城市防灾减灾应急服务工程,全市各个乡镇、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共安装了100个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终端、200个大喇叭,发放3 000个气象信息员气象预警专用手机,设立了41个乡村气象工作站,农村地区不能及时有效接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弊端得到有效解决,全市应对突发气象灾害的能力得到极大提升。气象部门积极参与农作物有害生物及农业外来生物入侵应急防控工作,负责农作物有害生物出现期间的气象服务工作,遇到突发事件,及时与防控指挥部办公室成立信息通报制度,为有害生物事件的发生地及附近区域内提供气象变化实况资料和未来天气情况的预测预报信息。
大气环境复杂多变,尽管晋城市已建立自动气象站,开展全天候连续观测,并运用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开展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的全面监测和数据采集,但再先进的仪器都不是万能的,再加上观测人员在分析气象数据及天气现象数值模拟时难免存在个人主观性,仪器长期运行也会出现故障等,这些都会降低天气预报的准确度,进而影响气象服务精准性[1]。
农民对新技术认知少,接受慢,有的甚至不愿接受新事物,而近些年气象部门除了利用常规途径发布气象信息以外,还开设了12121语音电话、气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社会公众通过这些渠道可以及时获取最新气象信息和天气预报信息,但大多农民朋友仍停留在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等渠道上,由于地理条件限制和通信设施落后,再加上有些山区交通不发达、农民居住分散、劳作时间不一等,接收信息有限。尽管已经组建一批农村气象信息员队伍传播气象信息,但气象灾害突发性强,预警时间较短,不能及时传达信息,也成为农民进行防灾减灾的制约瓶颈。
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农民自身文化水平偏低,也很少接触气象科普知识以及气象灾害防御知识,不能很好地认识气象灾害,自然灾害抵御能力弱。农业生产如果遭受了严重的气象灾害影响,那么农作物产量、农副产品生产、牲畜出栏率等将大幅下降,进而直接影响农民主要收入。
主要农事生产期需要气象部门为现代农业和设施农业提供专业性的气象服务,如养殖基地提供饲养动物需要精确的气温、湿度等气象要素,设施农业需要大棚内小气候观测数据等,林果业种植需要病虫害发生发展气候分析。目前,晋城市气象信息服务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内容存在单一性,多数是在常规天气预报基础上延伸一些简单内容,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生产需要[2]。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在农村广泛宣传气象知识,如农闲时节举办农民能接受的气象节目活动,吸引农牧民参与,设立专家讲座,现场解答问题,通过知识讲解、演示等,帮助其了解气象知识,掌握防灾技能,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减少灾害损失。
现代农业生产离不开准确、及时的天气预报预,要充分利用各个乡镇的全天气候要素监测网点,获取天气要素值,再对其进行多项分析,得出来精准的预报结果。业务人员需要定期接受业务学习和培训,以提高气象观测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提高整个观测队伍人员的综合素质。遇到重大天气,做好天气会商,加强气象灾害防御服务,开展天气预报预警,发挥气象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服务职能。
遵循晋城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气象的需求,联合农技服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农业种植基地、养殖基地等,了解掌握农民对气象预报产品的实际需求,针对实际农业种植情况开发专业性服务产品,增加农业气象服务开展方式与多样化的产品种类,为地方农业生产开展精细化、合理化的气象服务,要跟上现代化农业生产的发展步伐。
加强农村地区气象信息预警大喇叭、LED显示屏的建设,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实现天气预报信息及农业服务信息的有效播报,特别是遇突发性灾害天气时,确保这些设备能迅速向农民朋友发布气象预警信息,提高气象信息发布的时效性。在农忙季节里,开展天气预报预警,有利于农民提前做好气象灾害预防。由各级地方政府支持,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协作,规范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确保气象服务信息进村入户,使气象信息尽可能在农村地区畅通传播,扩大信息覆盖面,解决气象服务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气象部门要与政府等相关部门加强联动,提高农民对气象防灾减灾重要性的认识,与政府部门及社会力量联合起来,共同推进气象与各涉农业部门的联动工作,增加建设资金,建设气象为农业服务体系,为气象为农业服务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资金和人员支撑,使农村气象灾害综合防御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