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 健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水源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环江 547102)
近几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稻病虫害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纹枯病、稻飞虱等大面积发生给当地水稻种植户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尽管在相关农业技术人员帮助下,水稻病虫害问题得到了有效防治。但在实际防治过程中,依旧有一些农民认识上存在错误,采取了一些不恰当防治措施,不仅没有取得应有的病虫害防治效果,反而给水稻生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本文将详细探讨水稻病虫害防治中常见的问题及相关应对措施,希望能够为相关水稻病虫害防治研究提供借鉴。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些稻农往往存在侥幸心理,对于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不够重视;还有一些稻农对病虫害处理时机没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认为只要发现就不会造成严重影响。然而在实际水稻病虫害防治中,短期防治工作效果甚微,基本无法避免病虫害再次发生,而水稻病虫害一旦发生,很难及时发现,即便能够及时发现,但在病虫害发生过后再采取治理措施所需要的成本远远大于前期的预防成本,对水稻经济效益会产生直接影响[1]。
我国农业在早期发展中十分依赖农药,因为农药在释放后能够在短期内有效治理病虫害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增强,对于生物学及遗传学研究不断深化,逐渐意识到了农药的危害。虽然农药能够在短期内治理病虫害,但是从长远角度来看,过分依赖农药会使害虫抗药性逐步提升,同时也会对环境造成无法逆转的破坏,最终导致稻农种植成本增加,且不利于水稻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
目前,大多数农户对病虫害的防治认识只停留在了虫害防治上,一些农户甚至在发现水稻害虫后自主选择处理方式。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农户对水稻病害了解十分有限,无法及时发现水稻异样状况,直到出现大面积水稻枯萎情况才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农户自身对于虫害关注程度远远地高于病害;第二,农户自身文化水平较低,对虫害还能够通过观察进行识别,而对于病害这种复杂问题,农户认知水平则比较有限。
通常情况下,当发生大面积水稻病虫害时,当地农技人员会对稻农进行集中指导,告知农户对于不同类型水稻症状应当选择何种类型药物,并且在施使用药物时应当遵循的流程。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并不是所有农户都能够听从农技人员建议,一些农户片面地遵循经验主义,认为自己解决办法是最好的,随意施药,直到水稻病虫害不断加剧才认识到自身的问题;一些农户虽然听从了农技人员建议,但是在购买农药时为了减少投入成本,选择价格便宜的农药,导致最终病虫害防治效果不理想;还有一些农户在施放农药过程中,不按照要求进行使用,或者药物浓度不够导致药性降低,或者用药时间不对导致病虫害无法得到治理。
为了确保所有稻农正确认识到水稻病虫害防治的重要性,一定要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宣传,通过电视、广播及农业技术培训等不同形式向稻农灌输病虫害防治的正确理念,确保稻农能够充分接受、了解正确的水稻病虫害防治知识,并且在日常水稻种植中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2]。
地方政府可以针对本地水稻病虫害情况,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广大农户主动学习了解病虫害防治知识,对于一些采取了正确病虫害预防措施的农户给予一定奖励,鼓励其他农户向其学习,保证所有农民能够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在日常水稻种植上,从而解决病虫害问题,提高水稻整体产量。
一直以来,我国农药市场处于一个十分混乱无序的状态,每年都有很多农户因为买到假农药而造成十分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这一问题,当地政府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力度,由政府引导各个村委会进行落实,在各个村落建立农药销售点,所有农药都要经过农技站审核,确保其有效的情况下才可正式进行销售。对于流入市场的假农药,一定要进行大力查处,打击制造假农药、售卖假农药的不法分子,保障农户的基本权益[3]。
在上述分析中提到,很多农户面对水稻病虫害问题,认为只要及时喷洒农药,就能起到防治效果,而不会考虑其他病虫害防治措施。实际上,长期使用农药后会导致害虫抗药性提升,甚至诱发害虫基因突变,出现更严重的病虫害问题。因此,农技人员一定要向农户传输正确的病虫害防治理念,让农户知道除了化学防治以外,还可以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措施,这些防治措施不仅在环保性方面要优于化学防治,而且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推广应用效果极佳[4]。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户一定要充分重视相关防治工作,结合水稻生长实际情况及病虫害具体类型,选择科学合理的防治方法,尽量选择绿色环保的生物防治或者物理防治措施,确保水稻绿色、无公害生长,促进我国水稻种植产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