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琴,王兴红
(1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室;2南通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教处,江苏 南通 226000)
提高医疗卫生科技水平,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关键靠卫生人才,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1]。由于政策、体制、投入、认识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市的卫生科技水平、学科建设及卫生人才队伍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是本研究的目的。
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 585个,其中医院216个(三级医院16个,二级医院24个,其它医院176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7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0个,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142个);乡镇卫生院105个,村卫生室1 536个。社会办医疗机构1 556个。全市拥有医疗床位39 147张,每千人拥有床位5.36张。
全市卫生人员54 771人(卫生技术人员43 570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17 967人,注册护士18 187人)。按常住人口统计,全市每千人口拥有卫生技术人员5.97人、执业(助理)医师2.46人、注册护士2.49人。培养省级专科护士85人,培养市级专科护士293人。
1.2.1 职称结构。全市高级职称4 622人(其中正高1 276人,副高3 346人),占卫生技术人员的10.61%,中级职称11 757人,占26.17%,初级职称21 487人,占47.83%,末聘职称6 915人,占15.39%。1.2.2 学历结构。具有硕士以上学历2 089人,占4.79%,大学本科学历15 529人,占35.64%,大学专科学历13 841人,占31.77%,中专学历10 106人,占23.19%,高中及以下3 595人,占8.25%。
1.2.3 年龄结构。34岁以下的卫生人员18 341人,占卫生技术人员总数的40.83%,35~44岁的人员11 193人,占总数的24.92%,45岁以上的人员15 385人,占总数的34.25%。
1.2.4 高层次人才数量。全市卫生系统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3人,全国首批国医大师1人,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人,被确定为333人才第二层次1人,第三层次培养对象29人,入选省医学重点人才1人,省医学青苗人才48人。我市省级以上人高层次才占全省高层次人才总数的比例为5.01%。
2017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5项,省自然项目4项,省卫计委科技项目11项,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5项,市级各类项目95项,各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近两千万元。2017年获市科技进步奖以上51项,省卫计委医学新技术引进奖12项。
国家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个,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重点建设专科1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1个,省级医学重点学科4个(含中医、妇幼),省级重点建设学科4个(含中医、妇幼),省级医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30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占全省总数的比例为7.14%。
2.1.1 数量不足。全市千人拥有执业医师数及千人拥有执业护士数在全省13个地市中居第9位。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须按照一定比例报名、笔试、面试,渠道不畅一定程度影响了人才引进招录的效率和质量,部分优秀的毕业生由于等待时间长,到外地应聘被录取的情况较多。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招录人员尤其困难,造成人才严重短缺。
2.1.2 质量不高。我市在省级学会担任主委、副主委的人数较少,全市不足20人(市直医院仅3人),在省内具有影响力的知名专家不多,省级以上人才占全省数的5.01%。高学历人才比例较低,发展后劲不足。调查显示,卫技人员学历偏低,年龄偏大,中专及以下学历者占31.44%。34岁以下的卫生技术人员基本为中级及以下职称,主任医师中42.22%的年龄接近退休年龄。少部分乡镇卫生院无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无执业医师,无全科医师。
2.1.3 能力不强。卫生科技水平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我市的学科建设与南京、苏州相比差距较大,省级重点学科、临床重点专科数量不足,占全省的7.14%,临床为病人解决疑难杂症能力较薄弱,到北京、上海、南京就诊的外转病人较多。
2.1.4 创新不够。省级以上的科研立项较少,医务人员发表的具有影响力的SCI收录文章每年虽有上升,但与南京、苏州等地比差距较大。发明及专利数量与苏南城市相比也有不小的差距。
2.1.5 成果不多。近3年年均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获市级科技进步奖励的层次不高。临床新技术开发和引进申报数量不多,获奖每年平均仅6项。
2.2.1 投入不足。医疗卫生服务本质上是一个公益性事业[2]。卫生事业费的投入虽有增长,但离中央及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文件中所提出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一方面财政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医改政策对于医药价格调整影响了医院的业务收入,各种医疗欠费日积月累,影响了医疗卫生单位的正常运转。不少单位不得不限制或削减人员培训、继续教育、科技发展经费,势必影响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
2.2.2 待遇不佳。医疗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高风险行业[3],临床医生常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压力很大。目前按照教师等事业单位的工资标准,难以体现技术劳务价值,所得报酬与实际付出极不相称,尤其是实施绩效工资以后,实行工资总额控制,极大挫伤了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一些技术水平过硬的临床医生千方百计离开南通,到苏南、省城及上海等收入较高城市去寻找新的岗位,农村基层卫生机构的人员向城市医疗卫生机构流动。
2.2.3 激励不够。现行的职称评聘、绩效工资难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评上高级职称后的人员放松要求,放松学习,缺少工作学习热情,水平难以再提高。实行绩效工资,更大程度是依据职称高低,职称评、聘成为实际上的终身制,不能体现优劳优得、多劳多得,挫伤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医学科研是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创新、创造,需要奉献时间、精力,更多的是利用业余时间去探索,既需要投入财力,更需要创新激励机制。部分单位科技兴卫意识还不强,对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卫生事业的认识不到位,激励机制未形成。
2.2.4 人才外流。我市虽为全国最早的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地处长三角发展带,为中小发展城市,医学平台还不高,学术地位、发展交流平台、薪水、高房价等问题成为高层次医学人才进入我市的制约因素。一方面,由于临近上海、苏州,医疗技术上既受上海辐射,又受上海制约,大城市对高层次、高学历卫生人才虹吸,尤其是上海市卫生科技领域总体实力较强,在国内处于前列[4],市直医院培养成熟的优秀医学人才大多选择到上海发展,送去培养的博士、硕士留在上海的也较多;另一方面,由于基层医疗机构待遇及业务发展空间限制,又存在城市对农村基层医疗机构卫生人才“虹吸现象”。
2.2.5 政策受限。引进人才手续繁杂、程序复杂、时间过长、限制过多,大学生招聘考试内容过杂,形式主义严重。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过程中没有充分的主导权,人才招聘引进通道不宽畅。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人才工作“一把手工程”,制定人才工作规划和方案,完善适应发展的岗位设置标准、人才引进标准、准入程序、用人机制、岗位待遇等一系列政策,为医务人员施展才华提供好政策保障和资金保障,使人才进得来,用得上,留得住。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引进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单位急需的高层次、高学历人才实施进校园招聘、弹性时间招聘等,对基层紧缺全科医生采用县域内统一管理、县乡合用的方式加大力度为基层定向招聘卫生人才。加大对人才及科技的投入,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尽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改善我市卫生队伍学历结构不合理、高层次人才不足、基层人才短缺的问题。
充分认识加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技创新工作的重大意义,把科技人才摆到突出位置。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施接轨上海、南京等医学发达地区战略,营造学科、人才、技术、科研等与大医院比、学、赶的氛围。完善人才及卫生科技创新考核评价办法,把人才发展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医院综合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健全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机制,选拔和培养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优秀后备人才,采取定期进修、鼓励考研、参加科研等多种方式,构筑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平台,帮助现有人员提高技术水平,打造南通卫生科技人才高地;充分用好国家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医生政策,大力度培养和引进基层全科医生[5]。在人才管理上,注重当前急需和长远发展结合,注重现有人才和未来发展所需人才结合,注重专业、专项技能与日常技能结合,注重集中脱产培训与在职自学结合,不断提高各类医学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基层及基础人才的培养方面,加强住院医师、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公平的竞争机制,让善于钻研、愿意吃苦的医务人员得到优先发展。建立人文关怀机制,增强服务意识和惜才意识,主动发现人才、关心人才,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让人才有精力、有心思投入到钻研技术的工作中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优秀人才在做出智慧贡献的同时,要有收获、有回报,让自己的技术价值得到真正的体现。进一步完善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健全符合行业特点的、与岗位职责、工作贡献度、工作负荷相匹配的绩效考核和分配激励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基层单位及做出突出贡献的重点人才倾斜,实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6],充分调动各级人才的积极性,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卫生科技及人才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对其进行有效监管,创造有序的、公平的竞争环境,同时也需要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自身在管理机制、人才队伍、诚信体系建设等方面加强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促使各级各类卫生医疗机构尽快走上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医疗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