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金祥
家书是亲人间进行沟通与交流的情感载体,是一种感染力极强的鲜活文本,无论是闲坐屋檐下的漫漫长文,还是置身烽火壕堑中的寥寥数笔,都是一份拳拳思念、一份殷殷嘱托、一份浓浓牵挂。家书抒发情感最直接最酣畅最透彻,被西方人称之为“最温柔的艺术”,铺一张白纸、修一方尺翰,是我国古代文人表露心绪的最佳形式;展一方徽宣,写一帧信札,是我国传统士子寄寓乡愁的有效渠道,“鱼传尺素”“鸿雁传书”“目断鳞鸿”,代代相因、世世相袭,久之升华为中国乡土文明重要维度的家书文化,沉积为融亲情、乡情、友情于一体的独特民族文化现象。仅就中国古代和近现代而言,众多志士豪杰的临终绝笔,大量文人墨客的千古绝唱,无数黎民百姓悲欢离合的浩叹悲歌,“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这些墨迹长存、余温犹在的经典诗词,既是先贤心系桑梓、寄情亲人的生动书写,也是后人珍视美好情感、家书始终被视作传递情愫和信息的纽带,无论你身在何处,修一封家书,报一句平安,可以化解家人的担忧挂牵,而且能使家人安心宽慰。
下面是一位普通母亲给儿子的信,她是个七零后母亲,也是从教二十多年的乡村中学老师。她自小喜爱阅读和聊天,性格外向,比较倔强和叛逆,因为经常阅读,思想不守旧,平时与儿子相处也无隔阂。儿子从小学二年级起就读成都市实外西区附小,今年开学就是实外西区高三学生了。
原文如下:
时间过得好快,转眼我的儿子今年快17岁,读高二了。
自儿子呱呱坠地起,我亲自照顾他到他七岁。他读二年级后,因为住校而离我渐行渐远。从此我不再事无巨细照顾他的吃喝拉撒、读书学习和娱乐休息。做母亲的越往后也只能逐渐放手,但我一直关注儿子的点点滴滴成长。
现在的儿子正是青春叛逆期,也就是“半大小子,气死老子”时期。也是人们常说的“青春期”遇到”更年期”,很多父母遇到令人头疼的青春期儿女会感到气馁,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包括我开始也不大适应小时对我言听计从的乖乖儿突然变成了现在全身长刺的“小刺猬”。但我很快接受这个现实,这说明儿子逐渐有他自己的主见,在走向思想独立,我应该感到高兴,并作好引导工作。
每代人都应该这么走过来,我觉得要是儿子一直对父母唯唯诺诺才是坏事。在儿子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我也希望儿子一定不能唯唯诺诺,一定要有自己主见,有反抗精神。要学会怀疑一切。任何人说的话不一定正确,包括父母的言行都可能是错的。但是怎样才算正确,怎样才是错误?别人不可能事事都教你,只能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仔细摸索,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自己要亲自去体会,去阅读,去理解,去实践,去交流。生活处处都有陷阱,一不小心就掉入坑。所以不能偏听偏信,误入歧途。一定要兼听则明,综合思辨。
有的父母以孩子崇拜自己为荣。我则不以为然。如果孩子从小崇拜我,尚可理解。孩子现在若崇拜我,有点令人着急。若他以后还崇拜我,那是我的耻辱!而且必是奇耻大辱!因为这说明一代不如一代。
我需要他现在就努力,以后尽快超越我,让我可以崇拜他。什么时候我崇拜他了,我的教育就很成功了。现在他还差得远!他还没有可以让我崇拜他的资本,我对他只是爱,仅此而已!当然,万一儿子以后平淡一生,没有成为我崇拜的对象。但只要他经济独立可以自食其力,思想和人格独立,当个社会合格的螺丝钉,儿子照样是我一生的骄傲。
我以后还想把儿子赶出国,最好不要回来。我老了可以进养老院,也可以几个伙伴合伙社区养老。我一定自生自灭,尽量不麻烦儿子。因为我养儿不为防老,我不要儿子任何回报。因为我在养孩子过程中,他已经回报我了莫大的快乐。
爱孩子,就是要逼他渐渐自理、自立、自信,就是要逐步赶他走,让他离我越来越远。因为我能爱他一辈子,却不能养他一辈子,我更不能守他一辈子。所以现在开始就要狠心,让他渐渐远离。
我要让他自由飞翔,成为他最想成为的人。不一定成为我想他成为的人。我对他的愿望只是给他做参考。他的爱好和梦想,对他才最重要。我不会干涉他一切合法的所思所想。不管是否惊世骇俗。我都接受。因为他的路不是我的路,我不能霸道替他做主。我会建议他不要为钱为名利而活,一定要为自己心底的兴趣爱好活。当然,年轻时适当追求名利很正常,有了一定物质基础,就应该好好追求上层建筑。不要一辈子都在打基础,却忘记了自己内心本来的向往。
而做母亲的我,一定会站在儿子人生的运动场边,为儿子呐喊加油,替儿子擦汗递水。为儿子可能的成功自豪,也为儿子可能的失败打气。不管结果如何,我一如既往支持儿子的拼搏。
再以后,我们做父母的,只能挥手告别他们。然后,过好自己的余生!
儿子,我们今生只有一世可以为母子,我们没有前世和来生。所以,且行且珍惜。你以后是否成功不重要。你是否一直积极向上快乐前行才最重要。
不管你以后走到天涯海角,你走不出妈妈牵挂的视线,你身后永远有我这个坚强的后盾。就算妈妈以后到了天上,一样会祝福我的孩子一生幸福安康。
但愿看完此信的家长朋友,伴随着感动与共鸣,认真思考自己的育儿观,又或者,趁着五月母亲节之际,与孩子来一次心与心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