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实事求是的四种实践理性精神

2018-02-13 01:47:05燕,刘
关键词: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精神

秦 燕,刘 顿

(西北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29)

实事求是从中国传统学术生活追求到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跃迁,绝不仅仅是语义经纬之表面转换,而是“实践的唯物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民族实践理性层面的深度契合。1938年10月,毛泽东强调:“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又是具有远见卓识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1](P832)实事求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的规范性语言,也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和谐精神生活理想的描述性语言呈现。当代中国的发展就是实事求是精神的集中体现与运用,一代又一代领导人都强调其蕴含着丰富的理论与实践双重意旨,经过不断的发展与创新,其“所指”早已突破了产生之初的“能指”*能指和所指是语言学上的一对概念,能指意为语言文字的声音、形象;所指则是语言的意义本身。按照语言学家或者哲学家们的划分,人们试图把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东西叫“能指”,而语言实际传达出来的东西叫“所指”。。为了更好地发掘其新时代下的“能指”,习近平再次强调:在新时期下,共产党人要继续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灵活运用于实践中,并阐明了实事求是依旧是新形势下指导党各项工作的根本方法。他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2](P695)在此,习近平再一次强调了实事求是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实事求是既包含旨在逻辑整饬的内驱性理论理性形式,更重要的是,它还包含执意民族历史、民族生活时代化的实践理性精神实质。因此,有必要深入领会实事求是所蕴含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之最根本区别就在于“实践”,它秉持实践本体论,将现实社会的人以及历史演进规律作为立足点,用实践思维规律去阐释人与世界之间的矛盾以及规律性。从马克思视角分析,实践的本质是现实之人从事现实生活并改造自然、改造自身的活动,就是主体对象化和客体对象化的双向互动。它包含着人类克服主客二元结构对立,不断趋于自由的超越精神,即实践理性精神。与此相承续,毛泽东实事求是思想就包含着辩证统一的四种实践理性精神,即批判精神、整体精神、自由精神和人民精神。

一、实事求是的批判精神

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所特有的批判精神进行了扬弃。康德时期结束之后,“批判”大致可以理解为是对于一种认识或思想的条件性考察和辩证。在康德哲学中,这种条件性思考是从“可能性”入手。而“反思”则被看做是类似于“密涅瓦猫头鹰”那样的黄昏起飞*黑格尔用“密涅瓦的猫头鹰在黄昏中起飞”来比喻哲学。在黑格尔看来,哲学就像密涅瓦的猫头鹰一样,它不是在晨曦中迎旭日而飞,也不是在午后的蓝天白云间自由地飞翔,而只是在黄昏降临的时候才悄然起飞。黑格尔用这个比喻告诉我们,哲学用反思为我们提供关于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的正确认识,为其他提供理论武器。,也就是说,是对于认识的再认识,思想的再思想。作为中国共产党工作核心路线的实事求是,显然就是对于党的理论工作和实际工作的条件性思考,是对于理论认识和工作思路的再认识、再思考,是一种前提性思维原则和方法。

这种批判和反思的最基本内容,就是一个关涉“真”的价值判断的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体现一种客观性原则,这种客观性精神,不是传统的、外在的形式性原则,它们只追求形式与逻辑上的客观性,而实事求是的客观性原则,则是主张主观要与客观具体历史统一的实践和认识原则。它既强调逻辑与形式上的客观,更强调内容上的客观,承认现实世界的物质性。但更重要的是强调,主观能动性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性的基础和前提之上。毛泽东将实事求是定义为:一种为人处世和认真工作的正确态度、意识、要义。他说:“凡真理都不是装样子吓唬人,它只是老老实实地说下去和做下去。”[1](P835)“无产阶级的最尖锐最有效的武器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肃的战斗的科学态度。共产党人不靠吓人吃饭,而是靠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吃饭,靠实事求是吃饭,靠科学吃饭。”[1](P836)作为主观主义相反面的实事求是,其是一种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觉悟,科学地阐述了其的目的和意义,强调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高度统一的必要性。这样,就把实事求是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上升到辩证的实践理性高度,使其成为一个中国化意味浓厚的马克思主义范畴,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在毛泽东看来,这种辩证的实践理性精神是与马克思主义一脉相承的。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是共产党员党性的集中体现,应该是将书本原理与现实充分结合,做到这样也就是坚持了马克思列宁的工作方法。实事求是的原则忠实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实事求是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正如恩格斯所说:“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3](P74)“共产主义不是从某种原则出发推论出来的学说,而是从事实出发得出的科学结论。”[4](P311)

坚持实事求是的主观与客观历史统一精神,就是要揭露经验当先、批判教条唯是。经验当先、教条唯是连同各种形式主义,说到底都是主观主义。因为,它们的认识和思想离开了自己的土壤和条件。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抽象的不着边际,就要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就是实事求是的批判反思精神的具体表现形式,调查研究是实事求是的实现路径。毛泽东认为,不认真调查就决不能随便发言,中国革命斗争要取得胜利其关键在于通过调查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一切结论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5](P166)毛泽东严厉批评那些忽视现实情况、动辄主观臆断的人,批评那些只会固守成规、死守教科书、生搬硬套的人。因此,毛泽东强调中国共产党工作的主旨就是要深入进行调查,否则绝不可以任凭主观臆断来妄加评论和发言;仅仅作了调查就能发言了吗?答案是否定的,做了调查但方式方法错了同样不能任意发言和下结论。该如何调查,如何将调查进行得透彻,就是不能流于形式空疏,不能流于表面肤浅。他巧妙地将调查到结论的过程比喻为“怀胎”,调查好比怀孕数月,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就好比“胎儿诞生”,调查就是为了更好、更深入地解析问题、发现问题。这个比喻阐明了调查研究是一个长期、反复、深入的工作,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逻辑和历史过程,恰恰说明了实事求是所具有的批判和反思精神。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的批判反思,可谓入木三分,鞭辟入里,充分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独特的辩证实践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气质,使得党的事业能够冲破重重藩篱而不断进步。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明:“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多强调这个核心,不要书本教条。”[6](P382)“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立足点、根本点。这正是实事求是批判反思精神的当代内涵与体现。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作了深刻论述。他说:“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我们曾经犯过错误甚至遇到严重挫折,根本原因就在于当时的指导思想脱离了中国实际。我们党能够依靠自己和人民的力量纠正错误,在挫折中奋起,继续胜利前进,根本原因就在于重新恢复和坚持贯彻了实事求是。”[7]实践反复证明,“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8](P29)。中国迈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也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的重要性,告诫全党:“全党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牢牢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9](P12)

二、实事求是的整体精神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任何存在物都是统一的,是一个整体,也即整体和部分的统一,整体和要素的统一。正是这种内在的统一性约束力量,使得事物得以稳定地存在,顺利地发展。这是一个普遍规律,存在于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所有层面。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实事求是就包含着三层整体性意蕴,即在理论形式上追求逻辑自洽、追求逻辑和历史的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强调集体主义奉献精神,在行为方式上反对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

首先,从逻辑自洽性要求层面看,实事求是既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那么,它也必然就是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思想的关键所在。实事求是在世界观深度,囊括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方法论之基本理念,尤其彰显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实事求是以“现实的人及其从事的社会活动”为出发点,因此,它将马克思主义本体论、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精神集中、完整地呈现了出来,同时,实事求是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它在肯定外部世界客观性的同时,也强调人的主体性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的突出地位及作用。以往的思想家只是解释世界,而实事求是强调的是改造世界。可以说实事求是以实践为纽带将实践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有机地联系了起来,使它们成为“一块整钢”。[10]在理论创新和实际工作中,这种实践哲学思维始终追求知性思维和德性思维的主客观统一性,它与黑格尔单纯概念辩证法具有明显的差异。在实事求是中,包含必然与自由的统一。正是在此意义上,我们说,实事求是体现了逻辑的高度自洽,包含着事实和价值的统一,知性思维和德性思维的统一。

其次,从价值取向的内涵层面看,实事求是强调的是集体精神、艰苦勤奋的奉献意识。无论是从词源学的角度考察,还是就共产主义运动的史实来看,“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紧密的内在关联,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之基本要素。集体主义“在毛泽东伦理思想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1](P156)我们认为,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集体主义的基本精神。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包含着双重出发点,从现实社会出发,同时从人民群众的正当利益、合理愿望以及理性要求出发。可见毛泽东在现实意义上强调“集体”一词,同时在伦理道德角度上使用“集体”。前者表述的是人们在生产社会实践中的组织关系,后者表述的是社会主义的伦理有机体。实事求是的目标是为了实现人民的集体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动态过程,绝非静态,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凡是支持并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贡献的任何人、任何阶级、阶层应该也必须属于人民之范畴”[12](P517)。集体主义表现为社会主义人民的集体利益,“集体”的本质含义就是社会主义人民的集体以及集体利益。“我们要教育人民,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集体,为了后代,为了社会前途而奋斗。”[13](P154)而实现这宏伟目标的切实方法就是“实事求是”与艰苦奉献。

第三,从实际工作的现实情境看,要坚持实事求是,要提倡和贯彻集体精神,就要积极同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作斗争。毛泽东深刻地觉察到个人主义在解决中国问题上的实践软弱性和逻辑矛盾性,实事求是从逻辑自洽角度上,在理论创新和日常工作上,始终追求的是知性思维的统一性、德性思维的统一性。然而,个人享乐主义者没有遵循集体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德性思维统一性。概括地讲,实事求是不仅有逻辑统一性秩序的内在张力,而且具有道德统一性秩序的内在张力。它所体现的唯物史观具有从社会、阶级、集体的视域呈现个人存在和价值的内在理论要求。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个人之利必须服从大局之利,换言之,社会的构成要素是个人,因而,从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而言,个人仅仅是社会一个有限的部分“你们所人格化了的这种社会利益是一种抽象:它不过是个人利益的总和”[14](P140-141)。个人之利是人们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但并不能将其置于集体之利之上,个人利益在某种程度上是抽象的、是不牢固的,如若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出发点是不牢靠的。如前所述,“社会”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比作水火,互不相融。所以,将个人之利凌驾于社会之利、广大民众的集体之利之上,唯个利是图,也不符合唯物史观的社会规律,主要表现为英雄史观、个人崇拜和个人主义,认为历史的发展是由少数英雄人物决定的,这样,就必然忽视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角——人民群众,因而也有违马克思主义知性思维的统一性原则。毛泽东早在20世纪20年代末撰写《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就已经郑重强调,要纠正党内的个人主义倾向,并具体罗列了其表现:向他人报复、拉帮搞小团体、雇佣的错误意识、享乐迷误。在这里毛泽东只是对于个人主义具体表现做了归纳列举,并没有对于“个人主义”做出阐释。1949年3月13日,毛泽东在《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总结》中批评王明所犯的错误时强调:王明所犯的错误之源就是个人主义,没有将人民之利为先,而将个人凌驾于任何之上,个人成了主流,错误就显而易见。毛泽东认为个人主义就是没有奉行集体主义,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集体主义之上。因此,针对个人主义,毛泽东明确倡导要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正确看待并处理好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问题。他在《论联合政府》中阐释了一种精神、一种工作方法,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决不能和群众产生距离,以人民之利为先,而并非个人之欲,帮派之利。新时期下,习近平同样意识到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对于践行实事求是产生的阻力,他多次强调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时刻警觉脱离群众的危险,脱离群众就是一种个人主义与享乐主义的集中体现,“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8](P368)。“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8](P369)警钟再次敲响,毋庸置疑,集体主义是坚持实事求是精神漫漫长路上的指路标。

三、实事求是的自由精神

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视域下,实事求是着眼一种崭新的“天人合一”生存观。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着主观性和客观性、规律性和能动性自由、事实性和价值性的辩证统一内在要求。这里的“主观”“能动”“价值”,体现着自由的实践精神内涵,这正是实事求是所探求与追寻的。所谓实践活动,其本质就是主体认识并根据客观逻辑、规律来改造世界,将自在世界改造成自为世界的过程,这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践主体努力实现自己的目的,促使主客观统一的同时,实现必然与自由的高度统一。

它将客体规律性和主体能动性、必然与自由高度统一了起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目标便是实现人类自由。对于人类自由来说,其制约力量就是各种客观必然性,其主要表现是规律性。人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的有机统一体,即人的权利高于并体现在自然的权利之中。即是说,作为这样的超越性存在,人不会满足自然生存状态,有别于动物——不屈从自然必然性的摆布,同时也不屈从社会必然性控制,力求获得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实事求是是一个实现自由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只有不断提升扩大人类的实践活动层面,人才能在更大范围上和更新领域趋近自由。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着自身的能力即就是改造自然的能力,在追求自由的征途中,人的创造精神、能动性、自觉性精神得以激发。因此,自由体现在对自然和对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两个方面,就是从自然支配和自身发挥能动性所产生的多重社会关系结构中不断解放出来。

第一, 实事求是蕴含着在“生态和谐发展”中获得道德自由的实践理性精神。 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其本质, 就是主体认识客观逻辑规律的同时来改造世界。 其统一的本质基础与真实内容就是人与自然两者构建的一种至真、 至善、 至美的天人关系, 这是一种新型关系即在实践层面上的人与自然的共融和谐。

马克思认为,实践行为与活动其本质上说是主体从事的生产活动,其中一个关键的方面就是改造其周围的自然环境。换言之,主体为了从自然中取得维持自身的生产延续所需物将自然本真状态改变的行为,产生了人化自然。“感性世界绝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15](P38)“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生产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16](P328)

当前,伴随生态破坏与危机的日益加重,人们已取得普遍共识,单纯以经济的迅猛增长为目的,而忽视自然整体,必然会有生态恶化的后果。马克思认为: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必须遵守自然之规律、自然之逻辑,反其道只能以灾难结局。自然资源被人类合理利用的同时自然生态结构也得到保护与优化,才能够使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并可持续。换言之,人类应不断发挥其自身能动性将协调人与自然之和谐作为目的。因为,这种追求全面和谐关系的状态是不会自发形成的,这是一个从破坏到保护,从否定到肯定的历史发展过程。一方面,人化自然的同时,其主体觉悟更进一步提升。更好的是人与自然共融共生。同时,要构建人和自然至真、至善、至美的和谐共融关系,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基础的同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建设之路。换言之,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问题,制定方针、政策、路线要与当代的全球化热点问题紧密联系,探求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并按这些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生态文明建设是时代精神的硕果,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对当下中国发展与建设问题的回应,在当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当下中国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需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8](P209)。这种理念就是实事求是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中的新表现,是对其内涵的新发展。总之,深入贯彻和落实了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共融与共生,也就做到了实事求是。

第二,实事求是蕴含着在“社会和谐发展”中获得政治自由的实践理性精神。按照马克思的社会进步理论,政治发展史,就是政治自由的发展史。社会主义的政治自由是人类社会政治自由的崭新形式,是政治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虽然它并不像萨特所讲的那样“还处在婴儿期”,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它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一方面要同种种有悖马克思主义自由精神的社会现象作斗争,另一方面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社会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社会构架和体制的创新。和马克思主义一样,社会主义有着不断进行社会创新的内在需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不能没有创新。创新作为人类自觉自由的实践理性的表现,是人与其他自然物的区别的根本特征。邓小平曾说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关系到党和国家是否改变颜色,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17](P333)因此,制度创新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9](P31)当前结合我国的国情在制度上的创新主要是继续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各项体制,大力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稳定、绿色发展。同时,还要健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相符合的其他制度体系,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和谐的行政管理体制。新时期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奋斗路上,习近平深刻阐明其成功关键:“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们的方向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P105)社会主义道路就是最大的现实。总之,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基础之上,通过稳步推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的系列创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自由的有序发展,是“实事求是”辩证实践理性精神的应有之意和基本要求。

四、实事求是的人民精神

实事求是既具有马克思主义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还具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意义,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就是群众史观。所以,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群众史观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同样体现着人民主体性精神,它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广大人民的集体利益为终极目标,因而必须突显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

首先,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主体看,实事求是的核心是实践,而实践的主体恰恰是人民群众。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必须明白:群众是真正的英雄。”[1](P1031)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其是中国革命发展的不竭动力,只有依靠群众,才能完成推动历史发展的使命,这是因为“只要我们依靠人民,坚决地相信人民群众的创造力是无穷无尽的”[1](P1095)。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共产党重拾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始终高度重视党与民众的紧密联系。坚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关心群众的生活疾苦,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切实际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能否为人民群众负责,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重要标志和原则。他强调:“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18](P71)“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出发……这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P1095)习近平在上任初期就深刻领悟到人民主体性这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强调:“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2](P70)毋庸置疑,加强与群众的关系,是一个共产党员是否合格的集中表现,同样也是其他政党无法比拟的,正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与群众打成一片,才不断取得成功。

其次,实事求是的人民精神还体现在群众路线方面。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同普通大众打成一片,拒绝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和个人主义,以人民群众的立场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人民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的最牢固根基。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靠什么?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19]一段时间,在个别党员干部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脱离群众的不良现象,给党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奢靡之风猖獗,给党的形象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为了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世纪理想,必须将与群众的密切联系作为工作的着力点,他强调:“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2](P697)党员领导干部要下基层,深入基层了解民情实情,倾听人民大众的心声和欲求,要将群众主体地位深深地印记在全党同志的心中,践行于各项工作中。可见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要实事求是,都要突显人民主体性精神,坚持人民性。

第三,实事求是要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检验工作实效的最终评判标准。毛泽东指出:“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正。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你说的办法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照你的办。”[1](P1004)邓小平也曾说:“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群众服务。”[20](P206)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是空洞口号,而是要切实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主,时刻突显人民主体性地位。当然,这绝不是意味狭隘的“唯民利是上”,不顾实情,牺牲发展和长远利益,片面追求物质生活高标准、高消费、高水平。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党必须牢记,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9](P44-45)总之,所有工作只有围绕人民大众这一核心,全心全意地去为人民服务,这才是“党之所是”“民之所是”,才是“国家之所是”。

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集中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其“能指”与“所指”也是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推进而不断完善与丰富。它既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核心,又内在融合了中国特色文化精神。重申实事求是是为了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作的道路上,一直都坚持践行“实事求是”这个重要的工作方法。纵观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取得的成果,表明了毛泽东时代为中国建设所做出的努力决不是虚无的“浪漫主义”幻想,而是有着指引与借鉴的科学理论[21]。如果缺少了那个时代所奠定的物质、理论基础,改革开放以及至今的建设都难以真正开展并取得丰硕成果。因此,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一天起就开始了实事求是思想的探索之路。“任何政党执政的重要条件是人们对它的文化认同,若一个政党的文化支配了社会秩序,主导了人们的观念、取向和行为,它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居于领导地位。”[22]实事求是就是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精神之核心,其蕴含着批判精神、整体精神、自由精神和人民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历程形成的宝贵财富。

同时,在中国迈入新时代之际,习近平深刻把握了实事求是价值精髓,强调:“中国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所谓初心与使命就是实事求是在当下的呈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9](P1)。习近平从理论与实践双向层面再次系统阐释并赋予了实事求是在新时代的蕴涵。因此,实事求是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精义,发掘和弘扬其科学内涵,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猜你喜欢
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精神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天中学刊(2022年2期)2022-11-08 08:47:43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1:52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实事求是”定乾坤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2:20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当代陕西(2019年11期)2019-06-24 03:40:16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38
认真看书学习 弄通马克思主义
少先队活动(2018年9期)2018-12-29 12:18:44
拿出精神